火锅赛道深陷高度同质化泥潭,”内卷“趋于白热化,此时进入餐饮的创业投资人,是铩羽而归还是载着荣誉凯旋?一批又一批的餐企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火锅中餐化、紧盯”年轻人小聚“场景、餐饮+的跨界组合...上述举措对于火锅”破局“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时日考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餐饮”快餐化“,消费者需要品质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工业化被广泛运用,工业为餐饮业插上了效率的翅膀,却在一定程度上让口味的”灵魂“缺失。而五里关偏要”剑走偏锋“坚持手工制作,是记忆的寻味,更是初心的坚守。

而后,一群对火锅抱有同样理解的人聚集在了五里墩的老居民楼里,开始做火锅底料的测试。他们奔走于成都、重庆两地,向重庆老师傅取经,了解更地道的底料炒制过程,并从中总结。比如,辣椒在炒制之前需要煮制,适宜的温度最能激发出辣椒的风味,又是让汤底经过长时间煮制不混浊的奥妙。从大的概念理论到细枝末节的炒制技艺;从重庆师傅的“教学”到自己研发的配方......这个小小的炒料间俨然变成了一间“火锅实验室”。

为了不断精进自己的手艺,他们把工作室里多余的一间屋子,摆上了两张桌子,每天邀请三朋四友来品尝火锅......随着大家的反馈以及对产品的不断优化,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于是,第一家五里关火锅店顺势开张。

坚持“手工作”、下足“笨功夫”

用简单朴素的器皿装盛,抛除那些转移消费者注意力的东西,回归到产品和消费者对话

从选材到用料,每一步都是精挑细选,每一道产品都是一件细心打磨的“艺术品”。耙牛肉、冰汤圆、手打糍粑可谓是五里关的”当家花旦“,每一样都身怀绝技。

五里关选择了用中餐逻辑做耙牛肉,这道菜也是在“火锅实验室”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了现在趋近完美的样子——软烂不柴、汁水饱满。“耙牛肉,我一个人吃了3份”诚以为这是对于一道菜品的最高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的外观可以模仿,但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却无法替代。一碗冰汤圆,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技巧,全凭用心。糯米自己打、米酒手工作、红糖自己熬,尝过便知道和工业化产品区别。

“我们不断地研究菜品,并不是在想怎么做出噱头,而是在想如何做出深度。”五里关始终坚持以产品为本,不想用高压锅快速地压熟牛肉,那么就定制大型柴锅来慢慢地蒸、焖;在川渝以外的地区,花更多时间去调查当地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思考对火锅辣度接受程度较低的城市如何配置锅底,针对各地特殊的饮食习惯怎样设置菜品。

对于这个快、更快的餐饮时代,”慢“或许是另一种破局之道。我们用”慢“的方法方法,打造高品质的匠心产品,为消费者们勾勒理想中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