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势力减弱,诸侯之间互相征伐,各国混战不休,战争连年不断,尤其到了战国时代,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升级,为此也出现了无数骁勇善战的将军,比如战国四大名将,其中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更是从未有过败绩,立下战功无数,不过最后却没能善终。如果白起没有被秦王赐死,秦国能否提前完成统一大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白起没有被秦昭襄王赐死,秦国也无法提前统一六国。或许有白起在,秦国能提前攻灭赵国,但攻灭赵国后,秦国要想在短期攻灭其余五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当时白起和秦昭襄王都过了花甲之年,余生所剩时间已不太多。

白起如果不被赐死,秦国能否提前统一全国?

白起和秦昭襄王的年纪就注定了秦国无法提前统一全国。

《史记》记载:“白起者,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白起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场是公元前294年,被秦昭襄王任命为左庶长攻打韩国,最终是在长平之战结束后,邯郸之战结束前(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剑自杀,这段时间为37年。而史料记载白起因善于用兵,才被秦昭襄王提拔重用,说明白起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参军。

而且白起第一次出场的爵位就已经升到了第十级的左庶长,这已经属于中高级爵位,按照秦国的军功爵制来看,一级公士之类的低级爵位比较容易获得,之后爵位晋升会更加困难,尤其是五级大夫以上的高爵,获得大夫爵及以上的人基本就不再是士卒之列,起码也是“百将”、“五百主”级别的普通将领,甚至是中级军官,或是主将级别。

比如邯郸之战中,五大夫王陵就曾作为秦军主将围攻赵都邯郸,那么晋升十级左庶长爵位的白起担任攻韩主将也是理所应当,这也进一步说明白起之前已经参军入伍多年,而且至少经历过数场战役,并在战役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因此逐渐声名鹊起,被秦昭襄王看中,任命为攻韩主将。

《史记》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按照《云梦秦简》记载,秦军的入伍年龄必须满19岁,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般在15岁开始到军事机构办理“傅籍”(登记手续入册)。比如长平之战后期的关键时刻,秦昭襄王曾亲自赶往河内郡,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支援长平战场。当然这是紧急时刻,不得已而为之,白起应该是正常年龄入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白起是在19岁到23岁这个阶段入伍,加上入伍后到晋升左庶长爵位这段时期至少也有数年,再加之后传奇的37年,可以得出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时,起码也到了花甲之年,就算没有秦昭襄王的年纪大,但也相差不多。

《史记》记载:“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

而且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经常生病,一病就是好几个月,这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因此秦昭襄王即便没有赐死白起,以白起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看,可能也没有太多日子了,就算他还能上战场,又能再战几次呢!终究还是无法完成秦国的统一大业。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在六年后也离开了人世,按照秦始皇统一六国历时十年来计算,秦昭襄王生前是不可能统一六国的。而且攻灭韩国之前(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在公元前236年就开始攻打赵国,但攻赵多年,数次大举出征都没能灭了赵国,为此才开始两线作战,调整方向攻打韩国,以此来算的话,秦始皇攻灭六国所用的时间应是十六年。这还没有考虑秦昭襄王去世后,秦灭六国前,这段时间秦国所积攒的国力。

而且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同样损失惨重,共计伤亡了四十多万人,秦国在短期内根本难以恢复到巅峰时期,这也导致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的政策被迫破产,不得以改变策略,继续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为此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因此无论白起是否被赐死,秦昭襄王时期也不具备短时间内攻灭六国的能力,除非秦昭襄王的寿命能再延长十几年,或许还有提前统一的可能。

其次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又太短,两人在位时间合起来还没有秦昭襄王的一个零头多,你说这找谁说理去,难不成秦孝文王还能怪其父王活得太久吗!短暂的在位时间也注定了这两位秦王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要想统一六国更是不可能,所以秦国的统一大业最终还是要落到秦王政头上,也只能由嬴政来完成。

白起为何会被秦昭襄王赐死?

既然说到了白起,就不得不提白起的死因。白起少年从军,一生为秦国征战,立下军功无数,长平之战更是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胜利基础,为何最终却落得一个赐死的下场呢?白起到底犯下了什么过错?

白起之所以会被秦昭襄王下令赐死,主要原因是不听王命。在邯郸之战爆发后,秦昭襄王曾多次让白起带兵出征,即便放下面子,让丞相范雎亲自去请,白起却始终推辞不肯赴任。

白起是臣,秦昭襄王是君,作为臣子,即便君主的命令是错的,白起也应该服从,但白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说得好听点是不肯赴任,说白了这就是违抗王命的行为,白起此举无异于挑战秦王权威,如果臣子都不听王命,秦王连秦国都无法治理,又何谈统一大业呢!

我们来看看白起违抗过秦昭襄王几次命令:第一次是在邯郸之战刚开始。

《史记》记载:“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当时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赵国迟迟不肯按约割让六座城邑给秦国,为此秦国再次派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本想让白起率军围攻邯郸,但此时白起因为真的是有病在身,于是秦昭襄王就命五大夫王陵带兵出征(第一次因为白起生病,而且秦昭襄王也没有正式下发命令)。

《史记》记载:“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王陵取得的战果很少,进展不大,即便秦国增派部队支援,王陵也没能取得什么战果,而且还损失了数万人。这时白起病好了,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代替王陵继续攻打赵国,并亲自下令,但白起拒绝赴任。秦昭襄王就让丞相范雎去请他,白起依然推辞不肯赴任,还从此称病不起。

白起连着两次拒绝,秦昭襄王也没说什么,为此只好改派久经战场的宿将王龁代替了王陵。不过依然不理想,围攻邯郸八、九个月也没能攻下来。等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率领数十万援军赶到后,和邯郸城内赵军里应外合下,秦军损失惨重。

《史记》记载:“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这下白起有了话说,直接来了一句嘲讽:“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缘由是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的本意是趁胜追击,一举灭亡赵国,但在秦相范雎的干涉下,秦昭襄王最终没有听白起的建议,选择了罢兵停战。之后白起又建议秦昭襄王不能打邯郸之战,结果秦王不听,非要坚持攻赵。

但情况如白起预估一样,秦国战败是必定无疑的,结果就发生了白起嘲讽这一幕,这话说出口,倒是白起解气了。不过这不是火烧浇油吗!秦昭襄王正在为邯郸之战着急,估计愁得头发都白了,白起来了这么一句,这情商着实堪忧啊!

秦昭襄王听闻后怒火中烧,当即强令白起赴任,结果白起称病重,再次拒绝。秦昭襄王就又让范雎去请,但白起依然还是不肯赴任。

前后算起来,白起这已经是五次没有赴任,四次正式违抗王命。虽然白起战功赫赫,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违抗君主之命,这怎么着也说不过去了,最终被秦王赐死也不算冤。

《史记》记载:“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不过秦昭襄王还是不忍心杀掉这位为秦国征战一生的武安君,但不处罚也不行,要不然秦昭襄王的面子搁哪里呢!于是就免去了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为普通士兵,并迁到阴密。好巧不巧,白起这时再次染病,因此未能离开咸阳,如果白起这次能离开咸阳,可能也就不会被赐死了。

之后数月中,赵魏楚三国联军攻击更加紧迫,报告秦军失利的使者经常往返咸阳。秦昭襄王对始终不肯赴任的白起越想越气,一刻也不想让他留在咸阳,便派人驱赶,白起只好带病上路,等行至咸阳城以西十里外的杜邮亭时,秦王的赐死之剑到来。

原来是有人在背后给白起“上眼药了”,范雎和群臣议论,说白起迁出咸阳时流露出不满,不服气,有怨言。而这些议论声成为压死白起的最后一根稻草,秦昭襄王再也无法容忍,便派使者追赶白起,赐剑令其自杀。

《史记》记载: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不过在白起自杀前,他也没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得这个结果。想了良久之后,认为是在长平之战中用欺骗的手段坑杀了数十万赵军降卒,本就该死。哎,也不知道白起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呢!

结语:

白起虽然一生为秦国征战,立下军功无数,战功赫赫,但他作为臣子,不该出言嘲讽,更不该违抗君主命令,正是这一连串的致命错误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虽然白起之死和秦相范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白起自己。一军之将竟然多次不听君主之命,这正是犯了武将大忌,触了君王逆鳞,即便没有范雎,白起也是非死不可。

就算秦昭襄王没有赐死白起,以两人的年纪和当时情况来看,秦国也无法提前完成统一大业。

参考史料:《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秦本纪》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