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玉器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创造了难以数计的玉雕作品。

在古代,众多绚丽多彩的玉器,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品和装饰品,而且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念等诸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 出廓玉璧 汉代

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玉璧,数量大,式样多,造型和纹饰都在战国玉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了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外,汉代还流行外缘有透雕饰物的玉璧。这种玉璧造型优美,纹饰流畅生动,是汉玉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透雕龙虎饰谷粒纹玉璧

洛阳金村出土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渊源于战国时期,并流行于两汉。玉璧发展到战国,由于其本身功能的变化,以及审美意识和制作技术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仅在圆形的璧体上做文章了,他们大胆地把纹样装饰扩展到了轮廓的外缘,使之更富有艺术欣赏性,这种玉璧也被称为出廓玉璧。

战国时期的出廓玉璧,外缘的附饰一般是一对或两对透雕的龙纹或凤鸟纹,多作对称的形式,主要用于装饰,体积较小者则是组玉珮的组成部分。

随州曾侯乙墓、平山战国中山国墓、曲阜鲁城战国墓、淮阳平粮台楚墓、洛阳金村战国墓和孟津战国墓等都曾出土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时期的这类玉璧,基本上承袭战国时期的风格,璧的外缘附饰作单个的动物形,数量为二至四个,多为对称形式。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广州南越王赵昧墓,虽然埋葬于汉武帝时期,但墓中所出的一些玉器仍然具有明显的战国风格,有的甚至还可能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旧玉。南越王墓出土这类出廓玉璧有四件,其中两件外缘有一对透雕饰物。

一件为双凤涡纹璧:在璧的下部两侧有对称的凤鸟纹附饰,凤高冠长尾,以阴线刻饰细部;另一件为龙凤涡纹璧(环):璧饰勾连涡纹,内孔雕琢一龙,龙昂首曲身卷尾,两侧各透雕一凤,凤身修长,高冠长尾,细部均以阴线刻出。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还有两件外缘有三组附饰,一件为三凤涡纹璧(环):璧饰勾连涡纹,两凤位于璧的下部两侧,凤首朝外,尾部上卷,左右对称,还有一凤在璧的上方,凤身细长,凤首朝上;另一件透雕附饰已残损。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这四件玉璧中,龙凤涡纹璧(环)两侧的透雕双凤,与鲁城战国玉璧凤鸟的风格颇为相似;三凤涡纹璧(环)的凤鸟虽为三只,但仍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保留着战国的遗风。

西汉中期的这类玉璧,其透雕附饰在造型风格上有了明显的变化,透雕附饰一般只有一组,位于玉璧的上方,附饰多由成对的动物纹组成,并以卷云纹加以点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王刘胜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双龙谷纹璧,璧的上方有一组透雕的双龙卷云纹附饰,双龙昂首张口,龙身弯曲,龙首上翘,造型生动优美,是汉代玉璧中难得的珍品。这件玉璧的透雕附饰只有一组,以流畅的卷云纹衬托卷曲矫健的双龙,雕琢的工艺水平明显超过战国时期的同类玉璧,代表了西汉时新的艺术风格,与战国时外缘有多组单个动物纹透雕附饰的玉璧,在风格上迥然不同。

东汉的这类玉璧,基本上继承西汉的风格,一般只有一组透雕附饰,造型上趋于宽广而低平,纹饰较为繁缛细致,并出现了附饰中带吉祥铭文的玉璧。

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定县北庄中山王墓所出土的谷纹璧,上方一组透雕附饰宽广而低平,纹饰为双螭卷云纹,双螭曲身长尾,相戏与云气间。该璧纹饰繁缛,线条流畅,可见当时玉工的精湛技艺。

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 出廓玉璧

东汉的出廓玉璧中,有的还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雕镂出吉祥语铭文,如“长乐”、“益寿”、“延年”、“宜子孙”等。如江苏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的一枚出廓玉璧,其上便刻有铭文“宜子孙”三字。

该璧上方附饰为透雕凤鸟纹,凤下有一铭文“宜”字,璧身两边各琢一螭虎,两螭虎之间上下有篆体“子”、“孙”各一字。该璧小巧玲珑,透雕纹饰活泼流畅,是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

老虎墩东汉墓出土 “宜子孙”玉璧

将自远古以来承负礼天、通天职能的玉璧,赋予新的、世俗的祈福、祝愿寓意,表现出汉代玉璧已开始逐渐摆脱意识形态中的神秘色彩,向世俗化转变的趋势。

透雕出廓吉祥文字玉璧,以书法作装饰,并结合其他神兽纹饰,注意形象的处理与章法布局,浑圆沈着,秀丽古雅,使玉璧本身的器型、纹饰等更加协调一致,同时也富于变化,产生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黄泥岗1号墓 “宜子孙日益昌”玉璧

汉代的出廓玉璧,几乎囊括了当时最高的设计和雕刻水平,有透雕、圆雕和线雕等,多数饰以排列整齐的谷纹,透雕的附饰造型优美,纹饰流畅生动,工艺技术远远超过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其社会功能与作为礼玉的传统玉璧也不相同,主要用于装饰、佩戴。

从古时到现代,出廓玉璧几乎得到上至帝王贵胄,下至普通民众的共同推崇和喜爱,成为国之瑰宝。正是它精致的纹饰、精湛的工艺,以及它美好的寓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爱玉人士。

什么是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以眼睛为纹样进行装饰的玻璃珠,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一种或几种与母体颜色相同或不同的玻璃,在表面形成多层圆环状纹饰或圆环状凸起,类似蜻蜓的复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珠”(Eye Beads)或复合眼珠(Compound eyebeads),中国俗称“蜻蜓眼”。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发端于埃及人对独眼神荷鲁斯的敬畏及由此形成的恶眼意识。古埃及人相信恶眼具有抵御邪恶的力量,因此多将眼睛纹样镶嵌在器物上作护身符来佩戴。这项技术后来为同样具有“恶眼”信仰的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所掌握,蜻蜓眼式玻璃珠很快在欧亚大陆广泛流行,伊朗吉兰州是一个制造中心。

埃及出土的新王朝时期眼珠,公元前16-14世纪

伊朗出土眼珠,公元前5-3世纪

地中海一带出土的腓尼基眼珠,公元前6世纪

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国最初出现于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古墓葬M27和且末县扎滚鲁克M14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年代最早的标本,大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在中国内地,蜻蜓眼式玻璃珠首先出现于高等级的贵族墓中,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夫差夫人墓、山西太原晋国赵卿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时间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曾候乙墓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173颗,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些蜻蜓眼式玻璃珠为西方传入,很可能是由生活在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贸易等方式带入新疆,再传到内地。

河南固始候古堆一号墓出土,春秋末期

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战国早期

山西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末期

曾候乙夫人墓出土

目前全国有18个省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约1000颗,以湖北、湖南、河南三地较为集中,时代上迄西周、下至两汉。战国中晚期之后的蜻蜓眼玻璃珠,包括铅钡、钠钙、钾钙三类成分。学术界公认铅钡玻璃为中国独创,钠钙玻璃为西方传入,倾向认为钾钙玻璃亦为国产。

国内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类型多样。根据眼睛的镶嵌技法来划分,可分为平眼珠(Flushed Eye Bead)、凸眼珠(Raised Eye Bead)和角锥眼珠(Horned Eye Bead)。若根据眼睛的图案来划分,可分为单眼珠(Simple Eye Bead)、层状眼珠(Stratified Eye Bead)、套圈眼珠(Multicircle Eye Bead)及组合型眼珠(Compound Eye Bead),等等。

平眼珠,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

凸眼珠,成都双元村战国墓出土

角锥眼珠,湖北江陵九店战国墓出土

套圈眼珠,湖南益阳桃花仑战国墓出土

组合型眼珠,湖南辰溪米家滩出土,战国

离心圆层状眼珠, 广东肇庆北岭松山战国晚期墓出土

广州发现的汉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目前广州发现6颗汉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分别出土于4座墓葬:1983年发掘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2颗(C138、E142),1956年在先烈路黄花岗发掘的西汉前期墓M3(广州汉墓M1048:83)出1颗,2006年官洲岛花果山东汉墓M8出2颗(2006GG花果山M8:8),2010年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东汉前期墓M35出土1颗(2010GXZM35:106-4)。

南越王墓E142 ,西汉前期

南越王墓C138,铅(钡)玻璃

广州汉墓M1048:83(不同角度),西汉前期,铅钡玻璃

2010GXZM35:106-4(眼珠脱离母体),东汉,钠钙玻璃

| 秦玉颤音 |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定都咸阳。秦废封建,立郡县,所设的中央与地方政权机构,大多为后世王朝所沿袭。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道路,筑长城、修驰道,工程浩大,所费超出国力,导致赋税加重,于公元前206年秦政权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统一王朝。

春秋 玉璧

以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代兵马俑闻名于世,但东周玉器快捷发展的速度在秦代没有保持下去。从实物与文献记载看,秦代玉器发展缓慢,但不是断绝,秦代毕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强盛的王朝,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的措施,而与东周、汉代玉器相比,秦代玉器只能算是繁华过程中的间歇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春秋 长方形玉饰

秦代玉器稀少之原因,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立国时间短,风格没有形成。由于琢玉业是一门技术要求高,雕琢难度大的工艺,一些高水平的玉器常出于著名艺人之手,而琢王高手不是短时期内能培养出来的,一些著名琢玉坊,常是子承父业,绝技世代相传,而且秘不外宣。秦国由于立国只有短短15年,没有培养出一些琢玉大师,故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琢玉业。原来战国时期的一些玉匠可能 还在为秦代服务,秉承的可能还是原来的琢玉风格,我们要在古玉中分辨出他们的艺术风格,难度较大。

春秋 灯笼形玉佩

其二,珍宝玉器被大量掠夺。随着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都曾光顾咸阳城,大肆掠夺奇珍异宝。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烧咸阳宫室,火三月不灭,并劫走大量宝货和美女,其中包括精美玉器。《史记·货殖列传》:“秦之败也,豪杰皆争金玉,而任氏独窑仓聚。楚汉相距荣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共赴“鸿门宴”,所用玉壁、玉玦,恐怕都是从咸阳宫城掠夺来的、秦朝灭亡,秦国大量玉宝器落入起义军首领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迹于汉玉中,需要认真分辨、有的则不知所终。

春秋 亚字形玉佩

其三,秦宫廷玉面幕还未揭开。中国玉器发展史显示,宫廷皇家玉是一个时代玉器水平的标志,因皇室用玉不惜工本,选用最好的玉材,由最好的工匠雕琢。口前所见秦代玉器除一件出于阿房宫遗址的玉杯属宫廷实用玉外,余均为宫廷祭祀玉或一般秦代玉器,不能反映秦代玉器的真实水平。咸阳宫城被毁,大部分秦代宫廷用玉被掠走,但秦代皇陵及上层贵族墓,至今还未发掘,想必其中必有大量秦代宝玉。因此,有关秦代玉器的真实面貌,还寄于地下考古出土新材料。

春秋 玉戈

以上几点,大概就是秦代玉器不如战国或汉代玉器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吧。

春秋 亚字形玉佩

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玉器发展的措施。

其一,重视收藏玉器。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前、就收藏“昆山之玉”及“和氏壁”、“明月之珠”等玉宝珠。昆山玉即新疆和田玉。秦始皇还命将和氏壁琢成“传国玺”,篆书“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印文。秦规定,玉玺只能皇帝使用,余概用印。《史记》载,骊山秦陵藏有大批珍宝。

春秋 马鞍形玉佩

其二,重视祭典礼玉。秦始皇到处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曾出土85件祭祀玉,其中有琮、壁、璜、圭、璋、琥这些《周礼》规定的“六器”礼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南巡长江时,为祭祀水神,曾往长江中投坠玉壁。秦代重要典礼时也用玉器。子婴在继承帝位时,曾戴玉冠。

春秋 圆形玉佩

其三,重视陈设玉器。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宫有大量玉宝器。《西京杂记》(卷上)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这种体形很大的多枝玉灯,至今未曾发现过,或已失传。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上的玉杯,既可实用,又能陈设。

春秋 磬形玉佩

其四,重视玉剑饰。秦是一个崇武的朝代。战争离不开武器。秦代流行用玉装饰剑具,由于秦好战,剑多,饰剑玉必定也多,这也从一个方面推动了秦代玉器的发展。

春秋 三角形玉佩

| 秦玉风貌 |

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有自身的特点。秦玉虽然数量不多、玉艺特征还难于全面把握,但还是有其自己的玉器风貌。

春秋 浅浮雕蟠虺纹玉璜

秦统一六国以前,就藏有昆仑山和阗玉及和氏壁、从文献记载看,和氏壁为荆山玉、尽管荆山地望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在今湖北省内、在秦朝版图之内、从出土秦代玉器分析、秦代玉材亦有两大类,一类 为和阗玉、用于琢制陈设玉及装饰玉,如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杯,即为和阗玉。另一类是地产玉,即产于秦国境域之内的玉材,与陕西蓝田玉和河南南阳玉系统较为接近,这一类玉材主要作祭祀玉和丧葬玉,如西安市附近出士的秦代祭祀玉坑中的85件玉器,均为青玉质,应为地产玉。

春秋 凿形玉佩

秦代玉器据其用途,可分为祭祀玉、陈设实用玉及装饰玉三大类。

春秋 龙纹玉璜

《周礼》规定用苍壁、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祭祀天地四方。周代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但未曾见到成套的《周礼》所载“六器”玉同时出上,却在秦代祭玉坑中出土了成套“六器”礼玉,说明秦代对周代礼学还是相当重视的。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距地表0.8米深的坑内出土了85件祭玉,其中有玉璧、琮、圭、璋、琥、璜这些成套《周礼》祭祀六器,同时出土的还有玉人、玉觹等。琮仅作扁方形,壁作小圆形,两者中间只穿一个小孔。

圭、璋既不琢孔,亦不饰纹。璜有环形和双兽首纹两种,前者光素无纹,后者仅在两端琢兽首形,但璜两端及璜背均不穿孔,无法系挂,故作祭祀用玉无疑。琥呈扁平形状,仅作轮廓线及首、足形,与东周时期琢工精细的奔跑状玉虎,迥然有别,专作祭祀玉。玉坑中出土的玉人,四肢呈捆绑状,脸上毫无表情,头上有髻,与秦兵马人俑相像,这应是用于祭祀的玉人,也是古代人殉制度在秦代的新形式。

春秋绳纹玉环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将掠夺来的六国宝器陈设于宫廷中,说明秦代有展示宝器的爱好。据文献记载,秦代的陈设玉还是相当多的,且体形巨大,如刘邦进入咸阳宫看到的玉灯,高达七尺五寸。可借大部分陈设玉在秦末战争中被掠夺、毁坏,今天我们仅能看到阿房宫出土的一件玉杯,但从中亦能窥见其陈设玉的迷人风采、秦代装饰玉目前多见玉剑饰、玉系壁等。

战国晚期至秦代 龙形玉佩

秦代玉器的雕工及装饰技巧,既没有战国玉器的雍容华贵及玲珑剔透,又没有汉代玉器的精雕细琢及千纹万花,形体较为笨拙,花纹较为粗糙。所琢祭祀玉,均作仅具轮廓状的器形,没有细部加工。所琢陈设玉、装饰玉,虽比祭祀玉精致,但与前后两朝玉器相比,还是显得相糙,所饰谷纹、乳丁纹,乳丁半缓,不饱满,且疏稀。所饰勾连云纹,线条粗硬,地子毛糙,后加工修饰显得草率、马虎,从中可以看出秦代玉器水准还欠火候。总之,从雕工及装饰方面观察秦代卡器,粗矿有余,细润不足,给人以一种短期行为的感觉。同时,从秦代玉器中仿佛也能隐约看到其时玉匠不像周汉两朝玉匠,才华横溢。灵气十足,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