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回望40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者兔乡下者偏村。这是一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壮族村寨,它保持着原生态的壮族村落格局风貌,是一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壮乡礼乐也逍遥——广南下者偏村

在云南的东南角

这个藏在文山州广南县

西部群山里的村寨

仿佛注定是产生奇迹的地方

这里的洞经音乐传唱百年

纯木建造的吊脚楼原汁原味

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层叠连片

村寨伴山而居依水而建,清水江从村寨西侧自南向北蜿蜒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朴吊脚木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

这个格局典型的壮族村寨,历经百年变迁,仍然保存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宁静和美丽,寨前是稻田,寨后有山林,田间流淌着清澈的溪流。由于地形的原因,建筑通常沿着等高线呈阶梯式排列,构成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围合向心的风水格局,是令人神往的生活环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词:风貌 历史 保护

泛黄的纸张,清晰地记录着村寨百年变迁。

根据村里的《陆氏家谱》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当地陆氏已“历有六代以广”,由此推断下者偏村建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干栏式吊脚木楼,保存完好。

阳光温和地洒入房屋。

下者偏是广南县干栏式壮族民居保存较好的古壮寨之一,2016年12月,下者偏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风貌、传统建筑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2020年9月,广南县对12个中国传统村落实施挂牌保护,明确传统村落“身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留住乡村记忆。

据了解,全村有116户129间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壮族民居,其中,已公布历史建筑有6栋。

传统干栏式“吊脚楼”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干栏式“吊脚楼”细部。

木板为墙,竖木为柱,自然天成,朴实无华。

村寨的烟火气滋养着房屋,房屋又庇护着世居在这里的壮族居民,他们相互依存繁衍生息,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派怡然自在的世外桃源之景。

屋顶上用的是本土烧制的青瓦、灰瓦,平顺严密,色调统一。

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口低垂。

屋脊线以瓦竖垒或斜垒,两端轻微自然起翘,脊中部用葫芦、仙鹤等烧件装饰。

沿木梯向上,入眼就是通风采光良好的客厅。

建筑地基用天然素土夯实,柱基为天然石块。

下者偏村的山林、河流、田野、居民、草木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2022年,广南县人民政府出台《广南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保护好与村庄相互依存的山水、田园、林木等自然环境,对壮乡特色建筑老人亭、风雨桥、寨门等进行保护和恢复重建,为广南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

曲径通幽的入户小巷,充满着平和宁静的生活气息。

2021年8月,广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先后对下者偏村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沿用至今的铁索桥,跨越清水江连接村庄和对外道路,花糯米饭、壮锦就从这座桥走出去。

依托于整体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干栏式建筑和民居,以及近年来人居环境的改善,如今,远方的旅客走过铁索桥穿过寨门,入眼便是整齐的传统吊脚木屋,庭院错落、古道深深,可目睹一幅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看见乡愁,守住乡愁 关键词:传承 利用 发展

村落周边群山环绕,连绵起伏。

藏在“竜林”里的古祭台。

下者偏村村民重视生态,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做“竜山”。

下者偏村村民世世代代崇信自然,爱山、祭山、护山,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据此制作农历指导农事。正因为壮族的森林崇拜,形成了全民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美化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其本质是古朴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使得村寨附近,古木参天、苍藤掩蔽、云雾弥漫。

这是源于唐朝的传统舞蹈“弄娅歪”,即为跳牛王圣母舞。

人们敲锣打鼓,从老人厅出发,呈四路纵队进行沿街巡演。

巡演队伍由娅歪队和手巾舞队组成,娅歪队居中间两行,均为男性;手巾舞队则分列于娅歪队左右两旁,均为女性。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寄托壮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满堂等的精神诉求,其中蕴含着壮族重孝道、崇尚自然等的民族习性,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壮族传统文化瑰宝。

演奏着自唐宋时期流传的“礼乐”(洞经音乐)。

广南洞经音乐是一种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传统古乐,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唐宋时期流行于中原京城都市的宫廷音乐于清乾隆年间随大量军屯、民屯传入广南,与广南壮族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广南洞经音乐。

2006年5月,《铜鼓舞之乡》(广南)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0年6月,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委会下者偏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住建部、中规院审核,将这兀自停留在时光的角落里诉说着诗和远方的村寨留存下来,以期用影像记录这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的“颜值”,以及古色典雅、淳朴善良的“内涵”。

2018年,当地引进拼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在距离下者偏村约8公里的马碧村打造千年壮寨(马碧村)原生态大旅游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让村民享受旅游红利。同时,活化利用特色吊脚楼,传承千年的刺绣、编织、陶艺、纸艺、绣缝、木作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一根针线,一句方言,把最浓的乡愁刻在村庄。

一砖一石、一街一巷皆是古色典雅。

在“一县一师”专家团队包村打造下,这个古老的村寨迎来新的变迁。住在纯木建造的吊脚楼里,牛车代步、手工纺织、石碓舂米,是身在其中的故土深情;在古树林边打跳,斗牛场里吆喝赶集……在村里漫步,是久违的静谧安然,生活在这里可以如此的轻松随意又古朴自然。

来源:云南网

资料: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