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乌冲突至今已持续了近九个月,俄军的攻势基本偃旗息鼓,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连连败退,在大部分战线都已转攻为守,而得到西方全力援助的乌克兰大有乘胜进击,收复国土之势,然而俄罗斯与西方斗而不破的微妙关系注定这场战争的主动权不掌握在乌克兰人手中,使得战事走向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测。

不过,通过大半年的交战,某些关于双方作战能力的客观事实已经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俄军在武器装备领域内的落后与陈旧是其攻势受挫,代价高昂的原因之一,而目前俄乌战场上最重要的三种武器,无一不是俄军的短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些武器呢?本文就略加盘点分析。

精确制导武器:有失锋锐的矛头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地位不言自明,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俄军在该领域内的储备匮乏和技术不精,难以大规模的运用精确制导武器,遭到外界的指摘诟病。

以俄空天军为例,在开战初期及中期,俄军战机时常以低空作战模式且挂载大量非制导弹药活跃在各条战线上,遂行对地打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等任务。

外界根本没有发现机载激光/卫星制导武器的身影,这种作战模式反而给乌军防空武器提供了良好的出手机会,也导致了俄空天军出现了较高的战损。

在俄乌战场上被击落的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的残骸,由于缺乏精确制导弹药,俄军战机只能以低空轰炸方式执行任务,遭遇较高战损。

需要指出的是,储备匮乏并不是无法弥补的硬伤,可以通过提高产能与扩大支出予以解决,但若想在技术领域一举达到突破,对于如今的俄罗斯就显得力有不逮了。

关于“伊斯坎德尔”M中短程弹道导弹在本次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各方褒贬不一,但通过复盘开战以来俄军对乌境内的基础设施及重点目标的打击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精度略显不足,从公开信息中也很少看到“伊斯坎德尔”导弹为俄军地面部队提供实时火力支援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战场上,加装伪装衣的俄制伊斯坎德尔M中短程弹道导弹发射车

从上述情况分析,“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光学末制导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准存在较大差距。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制导系统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存在于俄制精确弹药的研发生产领域,尤其在受到西方制裁,难以获得高端电子芯片的情况下,问题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对俄罗斯的警示是,不仅要加快生产,充实弹药储备,更要加强相关技术的攻关力度,只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进攻的矛头也才能更加锋锐。

在“军队-2021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中展出的俄制“产品-305高精度多用途导弹,但俄军总体上非常缺乏此类武器。

无人机:俄军最大的短板

自从无人机战争的未来图景在纳卡冲突中初现端倪之后,无人机这种在传统作战观念中始终处于辅助地位的装备正渐渐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主角,而如今的俄乌战场就是无人机大放异彩的舞台。

以乌克兰为例,依靠着战前进口自土耳其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对俄军地面装甲车辆、野战防空系统等目标予以重创,让素来自夸在反无人机领域颇有心得的俄军颜面尽失。

随着西方军援源源不断地抵达,特别是以美制“弹簧刀”系列巡飞弹为主的游荡式智能弹药的登场,无论是躲藏在地堡掩体内的俄军士兵,还是处在高速机动状态的俄军坦克和车辆,都难逃劫数。

TB-2无人机光电探测系统下的俄制2C3金合欢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作为回应,俄军也出动了包括“猎户座”、“前哨-R”、“海鹰-10”、图-141“雨燕”在内的察打一体/战术侦察无人机等,以及“立方体”、“柳叶刀”等国产巡飞弹,然而,这些俄制无人装备要么数量不足,要么功能单一,作战能力欠缺,始终未能形成与TB-2及西方无人机的战场威胁效应,直到9月之后,俄军在大量获得伊朗“沙赫德-136”无人机并将其投入前线后,俄军的无人机攻势才算给乌军造成了实质压力,但由此也暴露出俄军在无人机技术上的突出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架俄制海鹰-10小型无人机在扎波罗热州被乌军地面部队捕获

不论是TB-2,还是“猎户座”,从技术水准上说均属于入门级产品,而俄乌双方都缺乏中高端无人机,按照当下主流发展趋势,可细分为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高空高速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大型隐身无人机等机型。

上述机型在各自作战领域内所发挥的实际效用,皆远胜于TB-2与“猎户座”。此外,以迅速对敌造成饱和攻击态势的蜂群战术同样没有在俄乌冲突中得到真正实现。

不难想象,如果交战一方能在上述两方面掌握优势,升级无人机的性能水平和战术运用层次,无疑将对战场局势产生显著影响,推动战争进程。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各国对于无人机装备的重视程度将达到全新的高度,就有的战争思维也将从根本上得到颠覆,拓展无人机作战模式将是各国军界未来关注的焦点。

在哈尔科夫州库扬斯克一带被击落的伊朗沙希德-136巡飞弹残骸

电子战系统:关乎胜败的锁钥

争夺电磁频谱空间控制权系电子战系统的要义所在,但令人遗憾的是,继承苏军大量电子战系统遗产的俄军,在电磁领域的作战表现也只能用不及格来做总结。

在马里乌波尔攻坚战时期,困守在亚速钢铁厂中的残余乌军与“亚速营”成员,频频通过“星链”系统与外界取得联系,一方面反映出“星链”系统在军事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功,同时也令外界窥探出,自诩电子战能力强大的俄军,在阻断乌军战场通信及电子干扰压制方面却能力欠缺

此外,诸如“斯洛克”电子战系统、“莫斯科-1”电子战系统及“克拉哈苏-4”电子战系统等重要装备均有被乌军击毁或缴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俄军在电子战较量上的失败。

在俄乌冲突初期在基辅地区被乌军缴获的俄军“克拉哈苏-4电子战系统指挥所模块

俄军在电子战方面的拙劣表现,其根源既有内忧,也有外患。所谓内忧,指的是俄军在电子战系统领域长期发展所积攒下的弊病,如在核心参数上进行过度宣传与包装、研发体系组织管理混乱、产品交叉重复等,但最大的麻烦却在于电子战系统设计原理相对落后。

如“克拉哈苏-4”、“莫斯科-1”等,本质上是苏联上世纪70~80年代电子战技术的延续,其特征便是通过“干扰站信号强度高于被干扰信号30分贝”,以此来达到强噪声干扰压制效果。

诚然,这种技术手段在战场上极为有效,但其麻烦也同样突出,如抗干扰能力不足,设备体积较大,会对己方通信及设备造成影响,机动性大幅下滑等等。

此外,鉴于其是强噪声干扰信号发出源,因而更容易被敌方电磁侦察设备所发现,从而招致反制。

乌军正在对俄军莫斯科-1电子战系统展开前期侦察及目标定位,随后便使用远程精确火力予以摧毁

外患便是俄军除与乌军进行热战外,还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及其他西方国家在电磁频谱空间展开冷战,鉴于双方在该领域内技术差距较大,进一步使得俄军在电子战方面优势全无。

所谓“陆、海、空、天、电、网”,在联合作战、全域作战成为主流的当下,夺取电磁频谱空间控制权便愈发显得重要,加之网络中心战的引入,使得电磁频谱战局势更加复杂,且对各方技术水准及运用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这场俄乌冲突的愈演愈烈,各方势必会加大在电子战系统的研发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乌军于伊久姆地区发现的俄制PTУ518-ПCM型电子干扰吊舱

结语

在高新技术兵器领域内的捉襟见肘与停滞不前,仅仅只是目前百病缠身的俄军的一个缩影而已。

万幸的是,俄乌冲突目前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倘若升级或是扩大的话,意味着俄军将遭受致命打击,而被逼到墙角的俄罗斯很可能铤而走险,祭出核武器的最后底牌。通过这场局部冲突,世界各国军队也普遍意识到,在武器装备发展及作战模式演进上,正迎来一个意义深远的转折点,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装备系统和以多域联合作战为特征的未来战争模式正展露峥嵘。

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遗弃的坦克装甲车辆残骸,这不仅是俄军的坟场,也是传统战争模式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