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新生儿出生之后,医生们都会马上给孩子称重,看看孩子出生的时候有多重。这样的操作,历来都是孩子出生之后必不可少的步骤。那么,孩子出生时的体重这个数值,真的很重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一辈人常希望“生个大胖小子”,主要是他们一直觉得,如果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体重比较重,那么孩子就表示这个孩子越聪明、健康。

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时的体重跟孩子以后的智商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医院的医生在接生孩子之后,都会马上给孩子称重,从而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出生数据,以作为健康判断的一个参考因素。

英国的某位医学专家,就曾经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如果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孩子的体重越高,智商也就越聪明。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是在“正常范围内”,而不是说孩子出生之后体重越重就越聪明。

宝宝出生后的“正常体重范围”是多少?

还记得在小时候,经常会听到村儿里的一些老人们羡慕谁谁谁生了个“十斤的大胖小子”,那种感觉似乎就是这个孩子日后要封王拜侯一样。

并且有些人家里生了孩子,如果孩子体重比较高,就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如果孩子的体重不够高,全家人都有点沮丧。

那时候让我觉得,十斤宝宝就像是“皇帝”一般,九斤的宝宝就是“王爷”,八斤的就是“重臣”,八斤以下的孩子就比较一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果谁家生了个孩子还没有5斤,这家人连生孩子这件事都不愿意往外说,感觉非常的丢人。

不过,等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并不是说体重越重就越出色,像那几个最重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但身体不好,学习也很一般。

反倒是体重比较一般的孩子,表现得都要比这些“大胖小子”更优秀

当然,那些出生之后体重特低的孩子,确实成长得还不如那些大胖小子,有个后来把体重吃正常的小子除外。

通过这些情况我们能够发现,其实并不是说出生之后孩子的体重越重越好,反倒是孩子的体重越“适中”越好,体重适中的孩子不仅身体更加健康,并且智力水平更高一些,无论是学习还是性格、身体发育等各方面都是比那些太胖或是太瘦的孩子更好。

而在医学上,也有一个宝宝的正常体重范围,即“2500g~8000g”,也就是5斤~8斤之间,这个体重范围内的孩子是最健康的孩子

而低于2500g的孩子,被称作低体重儿,高于8000g的孩子,被称作巨大儿。无论是低体重儿,还是巨大儿,都属于“高危新生儿”。

新生儿出生体重属于低体重儿或巨大儿会出现哪些问题?

低体重儿和巨大儿,都属于不太健康的新生儿,他们在出生之后,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低体重儿:出生之后体重不达标的新生儿,其本身的脂肪量较少,所以对于温度的适应能力就会较差,并且孩子的多种生理系统都可能会比较弱势。

比如呼吸系统、新陈代谢、免疫能力等等,另外由于体重问题,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孩子的智力受到影响。另外,状态极差的低体重儿,还很有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巨大儿:巨大儿的体重较大,所以身形也就比较大,所以在分娩阶段,产妇以及宝宝都会受此影响而产生一些负面后果,比如难产等,或可能导致产妇和宝宝出现内外伤甚至生命危险等。

就算是巨大儿顺利的出生了,其先天性疾病的患病率也高于普通体重的新生儿,而就算没有先天性疾病,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容易发展为肥胖体质,从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孩子更容易患上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怀孕期间,孕妈该如何避免孩子出现“低体重儿”和“巨大儿”?

1)避免低体重儿要注重孕期保养

低体重儿的产生,大多和孕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不好有关,所以在孕期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饮食健康:尽量多吃一些健康的水果、绿色蔬菜等食物,注意补充叶酸,避免油炸食品以及刺激性食物,比如咖啡、酒类等。

②注意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孕后虽说身体不便,但是也不能够呆在家里不动弹。适当地出门运动一下,对胎儿和孕妇都更好,同时,孕妇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开始熬夜追剧,这样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健康,相信孕妈也不想孩子出生后是个夜猫子吧。

③保持好的心情:千万要注意心情问题,如果有负面情绪,要立即进行缓解,平时孕妈可以多出门溜溜弯儿、在孕妈群里唠唠嗑等,不要心存焦虑。

2)避免巨大儿要注意个人健康

巨大儿的产生,主要是孕妈的个人健康问题导致的,比如孕妈本身就喜欢吃太多的蛋白质、糖类,那么就容易形成巨大儿。

另外,如果孕妈本身患有血糖类疾病,比如糖尿病等,就容易导致胎儿体重变大。还有就是过期妊娠,也就是长期孕而不生,也会导致巨大儿的出现。

所以,要想避免巨大儿,就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育儿寄语

孩子出生时的体重,事关孩子的智力和健康问题。不过,如果你的孩子是高危新生儿,也不需要太过沮丧,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只要好好听医生的建议,在后天做好孩子的科学养育,也是有可能会逐渐让孩子回归正常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