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古城沃野麦苗青青,好似“绿毯”,承载着来年的丰收。11月17日,杞县平城乡双楼村徐老汉提起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脸兴奋:“这泵、渠、路、林都修了,现在种田既不累还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太好了,农民赶上了好时代。”

地为粮之本,保卫好良田沃土,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地制宜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灌排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网、电力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标准。高标准农田发挥了粮食“压舱石”的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6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6%。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标准农田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激励表彰,共奖励资金6100万元。在去年9月的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尉氏县代表开封市作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在今年9月的全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省辖市典型作了发言。

我市统筹全市资源,科学规划,制定出台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项目资金管理、初步设计编制、项目库建设、评审专家库、竣工验收、工程管护、评价激励、项目监管、档案管理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管理制度。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统筹财政资金投入,由市县自筹资金,每个县区都打造不低于1万亩的高标准示范区,市财政另外列支资金。统筹投资融资模式,整合农业、水利、气象、农机等部门项目资金,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从源头上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起来,实现投资最大效益。同时,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投入资金。统筹利用结余资金,在确保项目区原设计工程量全部完成的前提下,各县区依据项目区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原项目内运用结余资金,适当增加工程量、扩大建设规模。

示范打造行业标杆。聚焦“建”“管”“用”三方面更高质量、更加智能、更有效益,突出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融合先进的“5G+智慧农业”技术,按照每亩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4万亩,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农事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化、数字化的目标。稳步提升耕地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建好还要管好,落实长效工程管护。建立“管护员每月巡护+井长统筹反馈+维修员一线维护”的长效管护运行机制;构建田长、井长、路长、河长、林长“五长”管护模式,负责项目区工程的日常巡查、管护;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保险+维修”管护模式,以政府投保的方式,将机井、变压器等田间设施的后期管护交由保险公司兜底维修;充分利用县、乡、村“一中心四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纳入网格,一事一报、专事专人解决;县区每年按照亩均5元的标准安排预算,建立基金池,保持管护资金总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