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长得真像!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就是杨司令的孩子!

1952年的一天,河南确山。一位名叫马丛云的村民正在家里吃饭,一辆轿车突然停到了马丛云的家门口。

马丛云放下饭碗去开门,只见几个穿着干部服装的人站在自家门前,看见自己的那一瞬间便说出了开篇这句话。

马丛云疑惑地看着他们,自己姓马,自己的父亲叫马尚德,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了,后来就一直没回来过。

母亲甚至在临终前还嘱咐自己,一定要找到父亲,这8年以来,自己跑了很多地方,都一无所获,怎么今天这些人突然说自己是什么杨司令的孩子?

那干部拿出自己的工作证件,表示自己来自黑龙江省委,在问清楚马丛云的名字,以及他父亲叫马尚德后。

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道:“孩子,你的父亲就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你是杨靖宇将军的儿子啊!

马丛云一脸震惊地站在原地:自己的父亲明明是马尚德,怎么和大名鼎鼎的杨震宇扯上关系?

这其中有何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靖宇油画)

一 马尚德改名杨靖宇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组织派遣干部赶赴东北各地,把各地分散的、没有统一领导的义勇军组织起来,继续抗日事业。

马尚德在1932年的11月来到磐石县,整顿当地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为杨靖宇。

(杨靖宇)

马尚德之所以改名为杨靖宇,有三个原因。

其一,为了家人安全着想,当时日伪军正在大肆搜查革命党人的家属,如果被汉奸知道了马尚德的真名,就会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了自己的妻子和母亲。

其二,磐石队伍之前的领导姓杨,他取名姓杨,是为了团结队伍,队伍里的战友对杨靖宇这个名字格外亲切,杨司令这个名字叫起来还和以前一样。

其三,当时队伍里有朝鲜族人,他们在叫杨政委的时候,发音和杨靖宇有点像。

而靖宇,又有靖乱安邦,平定宇内之意,马尚德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于是就改名叫杨靖宇。

在此后的岁月中,这个名字将照亮整个东北大地,让日军闻风丧胆。

这个名字也将永铸史册,成为民族自强的符号和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丛云在从黑龙江省委的工作人员口中听到这个信息后,热泪盈眶,自己怎么也想不到,找了这么多年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而对临死之前,都不知道父亲下落的母亲和奶奶,感到万分悲痛。

那么,杨靖宇在白山黑水的密林中抗日这么多年里,他的家庭是怎样的?

二 忠孝两难全

1928年3月,河南省确山县,郭莲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这是一个女儿。

5天后,他丈夫马尚德对她说,要离开家乡去外地执行任务。

几年后,已经改名为杨靖宇的马尚德早已被日本人割头剖腹,而郭莲还在痴痴地等着丈夫的归来。

这段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悲痛,在黑龙江常委到来之后,得以还原当年的真实情况。

杨靖宇于1923年考上了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有媒人把同村的姑娘郭莲介绍给他的母亲,母亲看了郭莲后,认定这是个好姑娘,是自己儿子的良配,就帮杨靖宇定了婚事。

(年轻杨靖宇)

1925年,杨靖宇请假回家和郭莲完婚。虽然一个是学业优秀的有为青年,一个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好像不太般配。

但二人婚后的感情却非常好,郭莲勤俭持家,照顾婆婆,最重要的是她非常倾慕杨靖宇,头脑聪明的她,跟着杨靖宇学习了革命知识。

因此,郭莲对杨靖宇所做的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救国救民。

婚后不久,杨靖宇就回学校继续上学了。到1926年,杨靖宇加入了共青团,并在毕业后被组织派回确山参加工作。

杨靖宇被上级派回确山组织农民起义时,当地有一支反动军阀驻扎,更有四个地主豪绅盘踞多年,县长则在其间勾连。他们狼狈为奸,合起伙来欺压盘剥老百姓。

杨靖宇这个刚刚21岁的大学毕业生,要做的就是组建农民武装,推翻反动统治。

杨靖宇和当地党组织一起,用了一年时间就组织起一万多人的农民协会。

杨靖宇被推选为协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农民协会的力量一天天壮大,最终在1927年夏,扩大到三万规模的农军进攻确山县城,打到了军阀,抓住了四大劣绅,还百姓以青天。

确山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杨靖宇居功甚伟,在这年底光荣入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战士!

在杨靖宇忙于建设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了郭莲身上,也就是在这一年,郭莲生下了第一个孩子马丛云。

杨靖宇在外为革命事业奔波,郭莲对此毫无怨言,一边照顾年迈的婆婆,一边养育年幼的儿子。

她用自己朴素的方式,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只因她知道丈夫正在做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到1928年3月,杨靖宇和郭莲的小女儿出生了,杨靖宇给她取了个小名叫“马躲”。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名党开始迫害共产党人,杨靖宇被迫带着家人四处躲藏,取名为“躲”,既是纪念这段艰辛岁月,也是希望将来革命者不用再躲藏。

虽然日子艰难,但是夫妻俩还是沉浸在女儿到来的喜悦中,但是没想到,就在马躲生下5天后,杨靖宇就接到了新任务,要离开爱他的家人了。这次离开,很远、很久。

在离别前那天的晚上,杨靖宇对郭莲说道:“这么多年,辛苦你了,我天天在外闹革命,家里都靠你一个支撑。”

郭莲却说没关系,她知道杨靖宇干的是大事情,是对的事,她帮不上别的忙,只能帮他照顾好家。

杨靖宇沉默了许久,又说道:“这次我可能要好几年才回来,家里靠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杨靖宇就走了,郭莲带着两个小孩子,还有婆婆,艰难度日。

但是她不叫苦、不叫累,她一直在等着丈夫的回来,想着某一天的午后或黄昏,丈夫会敲响家中的门,然后看到婆婆和长大的孩子,她可以笑着说说,你看,我帮你把家里照顾的很好。

然而从1928年到1944年,郭莲整整等了16年,她都没等到丈夫回来。

在郭莲的弥留之际,她握着马丛云和马躲的手,念念不忘的叮嘱:“一定要找回你们的父亲,如果他不在了,就把我和他埋在一起!”

和郭莲一样惦记着杨靖宇,最终被日伪汉奸迫害致死的,还有杨靖宇的母亲张君。

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杨靖宇出生地1905年起,就受尽了苦难。

杨靖宇5岁那年,张君的丈夫就去世了,只剩下自己含辛茹苦地照顾着年幼的儿子。

她即要养家,又要照顾儿子,常常是白天在田里忙农活,晚上回家给孩子缝衣做饭。

在那个物质匮乏,充满战乱的年代,一个女人要想养大一个孩子,背后的辛酸难以述说。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张君还是坚持供杨靖宇上学。

她虽然没文化,但是有见识。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明理,成就一番事业。

她不懂得大道理,但是却知道那些朴素而正确的做人原则,她经常抱着年幼的儿子,给他讲述那些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故事。

她的故事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岳元帅,小小的杨靖宇,心里已经烙下了“精忠报国”的信仰。也许,他抗击异族的志向,就是在某个月夜下,在母亲那温柔的讲述中,暗暗立下的。

后来,张君把杨靖宇供上了开封织染学校,又帮他找了一个贤惠的妻子。

然后就是帮着儿媳妇郭莲一起操持家务,支持儿子的革命工作。

1928年,杨靖宇离开确山老家,剩下张君和郭莲婆媳,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虽然离开老家后,杨靖宇先是弃用马尚德的本名,化名为张贯一,后来又改名为杨靖宇。

但是马尚德这个名字,因为农民暴动,在确山本地是反动势力仇恨和打击的对象。

他们先后5次抄家,把张君家里的东西都抢走,把房子烧掉,逼得一家老小不得不东多西藏。

但敌人仍不罢休,经常把张君揪出去毒打,逼问她儿子的下落,张君对此拒不回答。

敌人走后,张君就拿出儿子的照片,摩挲着、思念着、哭着。

1938年,在一次日伪军的严刑下,年迈的张君去世了,结束了他这苦难的一生。

弥留之际,张君拉着郭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娘见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

郭莲哭着答应,这时候,距离杨靖宇离家已经整整十年了。

过去和婆婆一起支撑家,还有依靠,此后只剩下自己养育两个孩子了。

郭莲无论多苦多累,都没忘记等丈夫回来,都没忘记婆婆的嘱托。

后来村里见杨靖宇总不回来,就想给她再介绍个人。

郭莲对此一口拒绝,在她心里,丈夫一定会回来,她要把家撑好,把孩子好好养大。

时间慢慢过去,1944年,一群日军来到村里。

他们听说共产党人马尚德的妻儿住在这里,就大军围村,要村民交出马尚德的家人。

村民为了保护郭莲母子,都不肯说,日军就把村民围起来,架起机枪,要进行屠杀。

这时候郭莲站了出来,告诉日军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人,日本鬼子带走了郭莲,把她关在牢里严刑拷打,逼问马尚德的下落。

当时这群日军并不知道马尚德和杨靖宇就是一个人,只是从汉奸那听说这里有个共产党马尚德很有名,希望抓捕后去立功领赏。

但无论怎么打,郭莲只有一句话,不知道。

后来日军发现确实逼问不出来什么消息,就把她扔进了粪坑。

路过的村民救了她,但被带回到家的郭莲已经身受重伤,在临终之前,她对床头泣不成声的儿子和女儿讲述着马尚德的往事,让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父亲。

当时马丛云已经18岁,马躲刚满16岁。

早些时间,郭莲知道敌人会找自己,所以在儿女长大后,就给他们安排了亲事。

所以现在她离开,儿女们也能活下去,把日子过下去,唯一不放心的就是丈夫还没回来。

杨靖宇离家的时候,马丛云才2岁,根本不记事儿,女儿更是出生才几天。

她拿着张君留下来的的照片,给儿女看,反复叮嘱:“这是你们父亲,千万记得,他叫马尚德。是一名红军,我相信他还活着,等以后红军过来了,你们就拿着相片去找他。”

郭莲交代完临终遗言,就去世了,马丛云兄妹看着去世的母亲,泣不成声。

他们拿着父亲的照片,发誓一定要找到父亲,这既是血脉牵绊,也是母亲的遗愿。

但是从他们从母亲去世后,足足找了8年,都一无所获。

一开始他们去附近家里有红军的问,问有没有认识一个叫马尚德的红军,但是都没有人听过马尚德的消息。

到了1947年,一支解放军部队经过确山,马丛云赶忙带着妹妹去部队,他拿着马尚德的照片,找了很多战士问,但是答案都是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军官安慰马丛云,说可能他父亲还在前线,叫他别急,等解放了、打完仗了,他肯定会回家的。

兄妹俩只能再次拾起希望,回到了家。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马丛云仍然没等回自己的父亲。马丛云去找当地的党组织,希望能帮忙找找自己的父亲。

确山党组织在调查后,确认马尚德是当初确山县党委的领导人。

既然身份确认了,那就应该好找了!马丛云非常激动,找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找到父亲了。

但是在确山县进一步调查后,一盆冷水又泼下来,原来自从1929年后,马尚德的记载就找不到了。

希望再度破灭了!

县政府推荐马丛云到铁路学校学习,然后毕业后给分到铁路局材料厂上班。

马丛云的生活有条不紊的过着,关于父亲,只能在工作闲暇之余,握着母亲和奶奶留下的照片,深深失落,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找了这么久,就是找不到?

自己的父亲到底在哪里?到底干什么去了?

(杨靖宇遗物)

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为中国的抗日事业,牺牲在了白山黑水的密林深处,一直寻而不得的父亲就是响彻大地的抗日将领杨靖宇。

三 青山有幸埋忠骨

1929年,杨靖宇离开确山之后,便被组织安排到抚顺,担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为了更好的展开工作,他选择深入群众,到矿上做一名普通矿工。

为了掩人耳目,这时的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叫张贯一。

化名张贯一的杨靖宇来到矿里后,发现工作很难展开,因为矿工的警惕性很高,不会轻信一个新来的外地人,怕他是日本人派来的内奸。

(煤矿罢工)

当时的东北,本地矿工和日本矿主的矛盾很激烈,因为日本已经逐步侵吞了大量东北矿产资源。他们抢夺矿产,压榨工人。

矿工们的工作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劣,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少的可怜,还要经常被日本矿主殴打。

反抗的怒火在酝酿,杨靖宇为了取得工友们的信任,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大个子,因为个子足有192公分,大家都叫他“大老张”

在取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后,张贯一带领大家反抗矿主的压迫和剥削。

举行了多次罢工,并高喊:“我们要加薪!我们要吃饱饭!我们要有人权!”的口号。

矿主们知道是杨靖宇背后组织的,恨他入骨,把他抓捕起来,关进了监狱。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党组织营救出了关在狱中的马尚德,派他去领导吉林省磐石县的义勇军,组织抗日。

(杨靖宇抗日的相关报道)

在不抵抗政策之下,东北军主力一枪不放。少部分爱国东北军、警察部队、各阶层民众,在共产党的号召下,组成一支支抗日队伍,他们统称为抗日义勇军。

但是由于日军过于强大,义勇军实力薄弱,局势仍是急转直下。

1934年,党组织在义勇军及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改组后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两年以后,原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它抗日武装,又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抗联。

杨靖宇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从1936年开始,杨靖宇领导的队伍,逐渐成为南满最大的抗日武装,让日本人恨之入骨。

日军指挥部明令: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

(杨靖宇后人马继民)

在日军的针对性围剿下,杨靖宇部的形势变得越来越艰难,这时,部队里很多立场不坚定的人都叛变投敌了。

本来日军对抗联的战斗方式并不熟悉,但是随着叛徒的加入,他们了解抗联的组组织和战斗方式,造成的危害就更加巨大了。

同时,日军还隔绝杨靖宇部和老百姓的联系,并残忍捕杀支持抗联的老百姓。

部队无法从百姓那里得到给养和情报,也无法补充兵源,彻底变成了一只孤军,在日军和叛徒的围剿下,死伤惨重。

1939年夏,梅津美治郎担任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他在到任后,把杨靖宇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一边发出两万元的悬赏,一边调动伪满洲国所有能调用的机械化部队,对杨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开展围剿。

1939年12月底,深受杨靖宇器重的第一路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的叛变,给了部队致命一击。

程斌对杨靖宇非常了解,他在叛变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日军摧毁了杨靖宇部的秘密补给点,让杨靖宇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1940年初,日本关东军陆军少将野副昌德率部,会同警察部队和伪军,共2万余人,向杨靖宇部残余的数百人发起最后的围剿。

随着战斗的进行,不断有人叛变,不断有战友牺牲。

同年2月16日,杨靖宇身边已经没有一个战友,他孤身一人,一直战斗到2月23日,在这一天的下午,他被敌军围住,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杨靖宇相关画作)

此时的杨靖宇,已经5天没吃过东西了。鞋子也因为长期徒步战斗,严重磨破,双脚都被冻坏。

日军在杀死杨靖宇后,把他的遗体运回县医院解刨,岸谷隆一郎很疑惑,早就没有补给的杨靖宇是怎么活这么多天,还能和他们一直战斗的?

当解刨后现场的人都震惊了,他们在杨靖宇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还没消化掉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这不仅让日本军官感慨:“虽是敌人,却是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雕塑)

四 你父亲是杨靖宇

1940年杨靖宇牺牲的时候,只有35岁。

日军为了震慑抗联,把杨靖宇的头颅砍下游街示众,然后头颅被转移到长春,尸体则埋在蒙江县。

五年后,日本宣布投降,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

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县政府把蒙江县改为靖宇县,并重新安葬了他的遗体。

而那颗缺失的头颅,在1948年,党组织在长春医学院找到了,将军的头颅被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有关杨靖宇时牺牲的油画)

从杨靖宇牺牲后,党组织就希望找到将军的后人,好给予妥善照顾,但是由于战争形势严峻,寻找的工作很难展开,只能暂时搁置。

建国后,寻找杨靖宇后人的工作再启,中央专门成立了寻找杨靖宇后人的部门。

但是因为杨靖宇曾经两次改名,寻找了很久依然无果。

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抗联时的老兵,他对杨靖宇的情况很了解,说出杨靖宇曾经改名,原名叫马尚德,是河南人,至此,党内的所有档案与线索终于接上了。

直到1952年的一天,就有了文章开篇的那一幕。

(杨靖宇油画)

马丛云在从黑龙江省委口中得知这些消息之后,百感交集。

他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有关杨靖宇将军的报道,怎么也没想到,那个伟大的抗日英雄,那个英勇牺牲的烈士,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从来访人员那里,马丛云了解到了父亲离开家乡后的经历,以及两度改名的原由。

随着对父亲了解的加深,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和父亲马邦德的形象渐渐重合,马丛云兄妹对这一事实,确信无疑。

组织上在了解了马丛云兄妹的情况后,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们却拒绝了,只是说,想去黑龙江,祭拜下父亲。

1953年的冬天,马丛云兄妹带着家人来到哈尔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看到了被制成标本的杨靖宇头颅,不禁泪如雨下。

见到这一幕的马躲更是心如刀绞,父亲走的时候她才出生几天,对父亲的印象从来只有那张老照片。如今相见竟是如此,她哭的撕心裂肺,直到泣不成声。

(杨靖宇纪念馆)

在马丛云兄妹离开哈尔滨的时候,很多当年抗联的老战士来看他们。并希望他们留在黑龙江,好好照顾他们。

组织上也多次提出给他们安排工作,但是都被他们拒绝了。

马丛云说:“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的父亲是英雄,我不能贪图富贵,给他丢人。”

从那之后,马丛云兄妹一直在自己原来的岗位勤奋工作,从没用杨靖宇儿女的身份为自己谋取好处。

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继承着杨靖宇的风骨,书写着将军的家风。

1957年,杨靖宇烈士陵园在通化建成。

同年8月下旬,将军的遗骨从靖宇县移至通化,9月25日,黑龙江运送将军的遗首到通化。

至此,将军的遗体终于完整,身首得以合葬。

结尾

在1958年2月23日的杨靖宇殉国18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在通化举行“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

万人参与公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送来花圈,国防部代表、吉林省长、黑龙江副省长、辽宁副省长、河南副省长等到场参加。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为杨靖宇烈士陵园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杨靖宇纪念碑)

编辑:沧海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