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黄金铁律: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

看清形势是第一步。

1

全面收缩

10月的宏观数据,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担忧。

大家一般都是普遍担忧通胀和经济下行,现在已经不担忧了,因为习惯了数据的不给力,但这次10月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可能没那么简单。

我们的分析方向,可能搞错了。

生产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不及预期。

这个数据,不仅仅在于跌回荣枯线以下,而且在于结束了PMI连续两个月的复苏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10月的下降跟疫情关系不大。

消费方面,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1%,同比和环比的涨幅均明显回落

如果拆分看细分项,居民最依赖的食品价格涨幅最大,其次是交通,像一些不太依赖的文娱、保健、服装,涨幅很有限,房租甚至下降。

不能饿肚子,但享乐可以戒掉,衣服可以穿以前的,换个便宜点的地方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每天不得不消费的东西还在涨;而那些能够将就的东西,价格出现了颓势。

需求方面,10月的金融数据崩掉了。

10月社融增量为9079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6万亿,今年上月为3.53万亿;

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262亿,今年上月为2.47万亿。

在10月份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宽松不收紧的情况下,融资数据直接塌方了。

没人融资,自然就没人投资,也没人消费了。

如果把10月的三项核心数据单独拎出来,并没什么奇怪的。

PMI跌至50%以下在今年出现过多次,CPI回落也不是第一次,融资塌方似乎是常态化。

但这三个现象在同一个月一起出现时,就值得警惕了。

这是今年第一次“三星汇聚”。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这是实体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今年10月首次下降

在生产、消费、需求全面不足的情况下,价格明显出现了颓势。

但货币一直在宽松啊。

这显然不是通胀的症状。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题:通缩

2

通缩

通缩与通胀刚好相反,通胀是货币流通快,物价上涨;通缩是货币流通慢,物价下跌。

但通缩比通胀对经济的伤害更加严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有个经典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出现通缩的原因,一般是货币收紧。但如果货币没有收紧却已然出现通缩,那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或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通缩比通胀更为严重呢?因为只要不是恶性通胀,就说明信心还在,因为货币在快速流通;但通缩就表示信心出现问题了,货币流通受阻。

这背后是一个人性问题。人们普遍喜欢消费,喜欢贷款,因此通胀是顺人性的,是各国普遍都会产生的,实际上,各国只要是经济在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通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通缩是逆人性的。人们必须压制内心的渴望,刻意不消费不贷款,才会导致通缩。

因此,通胀是普遍的,通缩是罕见的

这也导致,通缩极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产生通缩不容易,解决通缩也不容易。

国际上,一般把通货紧缩分为两种:显性通货紧缩、隐性通货紧缩。

显性通货紧缩很好理解,就是经济活力下降、货币流通变慢,物价普遍下跌, 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强行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而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

隐性通货紧缩的存在为我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但并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因为物价虽然还是上升的,但一方面上升幅度与货币供应不匹配,另一方面物价存在结构性问题。

依然能够从物价的趋势和结构分析中,找到通缩的蛛丝马迹。

总之,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只是表现,其内在一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3

解决

通缩是供需失衡 引起的 ,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解决通货紧缩的积极方法,应以提振国内有效需求为优先,再辅以政府配合扩大公共支出带动社会需求,才可能缓解通缩。

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

在通货紧缩的状态下,通过降息降准等货币宽松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加息收紧货币也不可能,会立刻增加企业经营负担,弱化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

这个时候,就应该是货币政策让位于财政政策,也就是央行低调退出,财政部出来刷存在感

财政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最根本就是提振内需、化解过剩产能

用新兴行业取代落后的过剩企业,干掉无效供给;

用社会保障增加人们的消费信心,大胆去买买买。

所以,供给侧改革是对的,浩浩荡荡的“房住不炒”房地产改革是对的,“合理宽裕”的货币政策也是对的,疫情防控放松也是对的,扩大基建开支也有合理一面。

但是,让国企来主导这个进程,是有待商榷的。

你让制造问题的东西来解决问题,如果让地主坐在一起商量减租,怎么可能呢?

是谁制造了过剩产能?

是谁挤压了社会资源影响了市场信心?

有些事情,需要靠国企来做,比如养老、住房、医疗、教育这些民生产业;

有些事情,是必须靠民企来完成的,比如消费行业、新兴产业、科技产业。

切不可颠倒顺序啊。

结束语

有一句话,路线不对,书读得越多就越反动;

同样,方向不对,提出的解释和给出的方法也是反动的。

当大家在普遍担心大放水和通胀时,殊不知——

自己可能已经犯了“思想错误”。

全面躺平现象已经发生,少子化+老龄化来势汹汹,产生通缩比产生通胀有更大的可能性。

当然,我也并不断定当下就一定是通缩,只是给大家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

究竟如何,还得继续观察。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