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区的成立

1931年,老蒋想效仿意大利的"黑衫党",成立一个效忠自己的组织。

他找来了十三个人,组织了一个以黄埔军人为骨干的复兴社(也有人认为是蓝衣社)。

这十三个人被称之为“十三太保”,戴笠当时虽然也是十三太保之一,但是他的名望和地位,还显得比较无足轻重。

1932年,在复兴社内部又成立了一个重要的组织,名为力行社,这新成立的力行社里,有一个专门负责进行情报工作的部门,名为特务处。

这特务处也就是军统的前身,戴笠被委任为处长,也由此开启了他往后的仕途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4月,特务处刚成立不久,戴笠就迫不及待的把手伸向了上海,成立了一个上海区。

1937年,军统正式成立的时候,其组织架构是:局-区-站-组-队;1932年,戴笠设立了上海区,由此可见,上海这座繁华、鱼龙混杂的城市,在戴笠眼里,显得多么的重要。

上海区刚成立的时候,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只有区长、司书、事务和交通各一人。

往下面就是三个行动小组,情况大致如下:

1、第一组组长:陈志强。

此人是上海本地人,黄埔三期毕业生,在上海帮会当中颇有些交情,善于搞人际关系。

2、第二组组长:王昌裕。

广东人,黄埔五期毕业生,为人精明狡猾,做事没啥底线。

3、第三组组长:徐昭骏。

四川人,黄埔三期毕业生,和前两人比较,能力平平。

三个组的特工,人数不是很多,拢共只有近四十个。

刚组建的时候,上海区的活动范围很窄,只在上海的南市、法租界、英租界和闸北这是个区域活动。

而且,上海区每个月的经费只有两百,这完全不够几十号人花销的。

除去在刺斐德路、吕班路和西门路三处的房租外,再加上每个月的会议费用,这两百就花销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一百。

这剩下的经费,再用来购买相机这些工作设备之外,还要支付人员工资,一年两百的费用,往往不到半年就花完了。

剩下的半年经费,要么找戴老板,倘若戴老板那边的费用没有到位,那就只能先找杜月笙或者其他人垫付。

翁光辉,是上海区的第一任区长,不过,这人野心比较大,不甘于屈居于戴笠之下。

某次,他获得了一份重要的情报,他不想把这份情报给戴笠,而是想越过戴笠,直接呈送给老蒋。

他是想借此越级汇报,从而到达升迁的目的,可惜的是,戴笠比他更老狐狸,翁光辉坐轮渡到南京,刚下船,就被戴笠堵个正着。

也因为这事,翁光辉被撤了职,改由湖南人余乐醒接任上海区。

上海区的扩充

在抗战爆发前,上海区的发展很迅速,不久就被戴笠扩充为华东区。

并且在原来三个组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第四组,以及行动组。

沈醉,这个戴笠的得力干将,也是这时候被提拔为二组的组长。

新增设的第四组,成员都是精英,是从杭州特训班的甲班中选拔出来的。

而行动组又是精英中的精英了,组长是军统的头号杀手赵理君,行动组的十来个成员,大多都有杀人越货的经历,动起手来是心狠手辣,心思缜密。

这新增设的行动组,在上海区比较特殊,从行政上,虽说属于上海区和南京总部的双重管理。但是,实际上,行动组主要是受戴笠的直接管辖。

行动组的很多工作,都由戴笠直接委派,并且,行动组的人事和经费,也都是由南京那边负责。

四个小组的工作

到了1934年,吴乃宪担任华东区的区长,他一上任,就给四个小组划分了明确的职责范围,也因为所划分的区域所不同,四个小组也有了新的名字。

一组:南市组

组长仍旧是陈志强,负责区域为上海南市,工作职责主要是监督和保护老城区。

陈志强之所以能一直坐稳第一组的组长职务,而且他还搞烟土生意作为副业,戴笠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是为何呢?

关键在于陈志强这人在上海有强大的人脉关系网,在这一点上,其他三个组都赶不上。可以这么说,陈志强的第一组,是上海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再加上,陈志强这人的情报工作能力也很给力,戴老板不怕你贪,就怕你不是个做事的人。

二组:法租界组

组长改为沈醉担任,出生于湖南的沈醉,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他有个好姐夫,也就是上海区的第二任区长余乐醒,也是在姐夫的介绍下,他从湖南湘潭老家来到了大上海,加入了特务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他被分配到通讯组,由于年纪小,身边的人都把他当作孩子。

虽然年纪小,但是沈醉聪明伶俐,做事够狠够果断,而且和戴笠的儿子年龄相仿,因此,戴笠也就对沈醉多了更多的喜爱,沈醉也因此被戴笠提拔为法租界组的组长。

法租界组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系。

三组:国际租界组

组长由曾经的第二组组长王昌裕担任,这个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情报,并打入对方内部。

王昌裕在国际租界碰到了自己曾经在黄埔的同学,王昌裕得知这个同学是反蒋那个圈子里的,他就在同学面前,不断埋怨老蒋,称自己郁郁不得志。

同学也轻信了王昌裕,他也由此打入了反蒋的圈子,除此之外,王昌裕后续不仅也成功打入桂系内部、以及其他一些党派,还从中拉过来不少人。

王昌裕的这一手,也让他成为戴笠的得力干将,深得戴老板的信任。

四组:沪西组

组长是张人佑,平常主要驻扎在西摩路静安寺附近。

这后期新成立的第四组,虽然比其他三个组管辖的范围大,管理着闸北、虹口和沪西三个区域,而且成员都比较专业。不过,因为张人佑的能力平平,这第四组的工作也是没啥成绩。

尽管张人佑绞尽脑汁,四处拉关系,搞活动。但是,他这个外地客,在上海的关系和情分,可谓是一穷二白。所以,这第四组也是没啥起色,也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上海区的工作

上海区的保密工作做得很严谨,知道区部所在位置的人,只有四个组长,其余的组员压根不知道区部的地址。

平常的工作联系和往来,基本上是通过邮局的信箱进行,一周联系一次。

倘若是收集到重要的情报,就用隐形药水来书写,随后伪装成普通信件直接邮寄到南京。

如果是区长要直接和某个组员会面,安排也是周密。

首先由区长指定的人员进行传达,但并不事先告知联系的地址,直到要会面的时候,才会临时告知会面的地方。

而且,大多数时候,又会临时更改地址。

为了防止被跟踪,会安排会面的人坐在车里,在市区到处瞎绕,直到没有发现可疑车辆后,才会被带往会面的地方。

随着情报工作量的增多,还招募了不少外勤特务。

这些外勤特务,通常都是内部推荐,经过考核后上岗。不同于正式特务,这些外勤人员通常都有一份正当职业,譬如:律师、记者、教师、小店老板等等。

相比较而言,因为在社会上有着正常职业作为掩护,而且也有着自己的正常人际关系,因此,这些外勤人员获得的情报就比较多,也比较杂。

后记

凭借着上海这座灯火酒绿的城市,戴笠的事业也搞得如火如荼,他在大上海精心编织的情报大网,给他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也可以说,大上海,是戴笠事业上的第一桶金,他往后的情报关系网,也大多脱胎于来自上海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