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的预测,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人,同时在这份报告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印度会在2023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会在未来的2050年达到17亿人。

其实不用外界的提醒,我们自己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国人口是14.1260亿人,比2020年增加了48万人,是60年来人口增量最低的一年。从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当中也可以看到相关的趋势,2010年普查数据来看,人口增长率还在5.38%,然而到了2020年只有0.57%,下降幅度非常高。

河南人口流失了58万

实际的感受或许更加糟糕,除了出生率下降,中西部省份的人口流失或更加严重。在这次大普查当中发现,14亿人当中人户分离的人口4.9亿人,也就是说有35%的人口离开了户口所在地,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82.52%。

过去在这些离开人口当中,东北地区流出人口最多,两次普查10年的时间,流出人口1101万人。可是近几年东北人口流速逐渐放缓,而处在中部的人口大省河南,2021年人口流失58万人,排在人口流失榜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边人口增长陷入停滞,另一边大量人口流失,河南似乎陷入人口困境。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常住人口9883万人,城镇人口5579万人,占比55.43%,与全国平均的63.89%,还有不小的差距。

过去我们的耕地面积一直没有增加,然而河南农业劳动力却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尤其是1952年到1978年,农业劳动力相对于1952年增加70%左右。但是由于耕地几乎没增加,农村的隐性失业很严重,看上去,我们有块地守着,但是这块地几乎没有任何的收入。

拿我们家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分家的时候,一家4口人分2亩田,2亩地。田可以种水稻,地只能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红薯等。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家的水稻亩产停留在400公斤,直到近些年才达到800公斤,所以想靠种地过上小康,难比登天。

和东北地区不同,东北地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河南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貌,仍然需要人力种植。2020年,我去了趟黑龙江齐齐哈尔,和当地人聊起了东北人口流失的问题,他们认为是好事,现在他们每家能分到十几垧的地,一年下来十几万元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差不多。

我想这也是东北人口流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只要收入上相差不多,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因此未来十几年的时间,河南人口还将逐渐外流,直至本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拉平,整个流速才会逐渐降低。

拿我老家商城为例,虽然被评为最宜居城市之一,但是也止不住人口外流。虽然有几处风景名胜,但是远没有能够达到支撑70万人口就业的能力,现在整个县城依靠转移支付支撑着。

县里庞大的基层人员需要依靠财政的转移支付,围绕着几所中学的租房、服装店等则依靠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转移支付。如果没有跨省高考、合作医疗等项制度的限制,整个县城人口还会加速外流。

我们县过去一直是国家贫困县,庞大的基层队伍需要依靠沿海省市的转移支付,没有这些收入支撑,县城消费甚至都不如东莞的一条街。而开在学校旁边的超市、商场,如果没有外出务工子女所带来的消费,会倒闭一大半。我们县城的楼王,如果没有对面的县高中,也会折价一大半。

虽然江浙沪离我们县城近千公里,但是我们县城就像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虱子,离开宿主生活会异常艰难。

有多少人离开河南,“寄居”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呢?

我身边的亲戚肯定不在58万人统计名单内,邻居大明叔在北京卖了近20年的肉,也依然没有拿到北京的户口,孩子要回来上学,孙子依然要回来上学。

以我自身为半径,按照直系血缘关系来看下,除了老人,几乎都离开了河南省。我姑父一家在江浙,表哥一家在深圳,细数下来就我一人留在河南,定居郑州。

未来还会有人离开吗?

2021年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5%,如果全面放开会达到80%,甚至90%。过去我国在人为控制城市化的进程,有不少学者推算,和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至少要低10%。

不仅仅是河南,整个中西部人口大量涌入南方地区,比如广东、浙江、江苏这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其中广东是近年来人口增长最为迅猛的城市,10年的时间增长了2200万人口,总人口已经突破1.2亿人。在广东省内部,人口也是主要向珠三角地区聚集,相比之下,广东省其它地区人口都呈现了负增长的趋势。

过去由于我们担心城市公共服务跟不上,限制人口的流入,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出台限制外来人口的政策,虽然在这一时期,人口出现了短暂的下降,但是在2010到2019年这10年的时间里,人口又开始大量涌入,上海内环线以内的很多地区,人口密度大幅提高。

我在《为什么只有中国实行“户籍制度”?放开户籍,服务真的跟不上吗?》引用过杰弗里·韦斯特《规模》的调查数据,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产出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是彼此的连接数,比如我们5个人,彼此之间的连接数是10个,6个人的连接数是15个,呈现出几何倍的增长。因此城市越大,人均专利数量,专业人口的数量都会相应增加。

而且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也会大幅提高。比如城市越大,单位数量人口拥有加油站数量就会越低,单位人口水电管路也会越短,城市道路长度也会越短。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人口规模扩大100倍,基础设施只需要提高50倍,但是我们的产出却提高了200倍。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城市所带来的污染、犯罪率问题就会越严重,因为城市越大,外来人口就会越多,机动车数量就会增加,污染就会越严重,相应的犯罪率也会提升。

事实上城市污染是逐年得到改善的,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雾霾天气要比之前少了很多。如果你了解上个世纪的伦敦、洛杉矶,你就能了解现在城市环境治理有多好。19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人口260万,平均每天都会有人因为城市污染而死于非命,因为城市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城市地下水,更没有排污管道,人行道上到处都是马粪,行人穿梭于其中,每天都遭受到粪便的污染,更不用说蒸汽机所带来的的滚滚黑烟了。今天的伦敦已经突破800万,但是你看到的却是干净整洁的城市。

今天的北京、上海之所以污染严重,汽车尾气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增加公共交通,比如地铁,那么城市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尽管北京、上海是全国地铁里程最长的城市,相比较于东京、纽约等特大城市,“500米范围内必有地铁”的标准,还是差很多。

在东京,城市出行80%依靠地铁。除此之外,日本、新加坡等很多城市,都会收取高昂的城市拥堵费,以及停车费,引导市民乘坐地铁出行,因此城市污染反而下降了,而且拥堵情况也大幅改善了。

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都是这种情况,交通拥堵并不是外来人口过多造成的,比如说在2016年,高德地图发布的中国100个主要城市的拥堵指数里面,济南是排名第一的。这和济南这座城市特点有关,济南东西长、南北窄,而且市中心还有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风景名胜,而且城市还缺少地铁、快速路等便捷交通方式,导致济南拥堵不堪。

但是经过几年的治理,随着济南轨道交通的发展,到了2021年、2022年,我们在德地图发布的拥堵城市的榜单前十名里,都已经找不到济南的身影了。交通堵塞更多是治理问题,而不是大量人口涌入的问题。

城市的本质是方便人与人见面交流,特别是服务业,相比于农业以及制造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协作。除了互相协作,我们自身所需要的服务也更加多样化,别说你想在我们老家商城看一场话剧,听一场单口相声都不可能,更不要说各种艺术展了。

现在即使是一位很宅的年轻人,也需要快递、外卖这样的生活服务。过去我回老家的时候,取快递都需要到镇上,如果想要购买保鲜类的生鲜食品,基本上不可能。

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的人口流动,都是朝着资金集中、机会集中、资源集中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去的。

毫不夸张地说,大型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会永无休止吞噬人群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用脚投票,从农村涌入城市,从小城市涌入大城市。即便是为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选择一座更有活力的城市,也意味着未来有所保障。

随着我国出生率下降,年轻人成为各城市争夺的资源,各城市规划再也不像2010年之前,限制人口的流入。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等城市规划内容可以看到,现在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抱着越来越开放的态度。

那么这些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虹吸有没有尽头呢?我们从全世界知名城市圈发展来看,似乎没有尽头,纽约都市圈、大巴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但是依然有大量外来人口不但涌入,而且这些涌入的人口不是外来移民,而是本国居民。

总结

未来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推进,医疗、教育等限制条件的解除,人口的外流会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个人或许一辈子只能摊上一次、两次迁移的机会,如果所在地没有资金、资源机会,向外迁移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