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一书店内。

一位妈妈将手中的书狠狠地摔在地上,怒斥店员:

“你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居然在这里卖‘毒品’。我们两代人的心血,在这里买房子,送孩子到学校去读书,这样的书不准再卖给我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员慌忙解释,在家长的警告下,已经不把这类书卖给孩子了,但是孩子却瞒着家长找其他人来买;这种情况,书店真的无能为力。

这位妈妈听到这个解释,气不仅没有消,反而更生气了。

“哪天我会扔一把火进来,把这里全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语之激烈,气焰之嚣张,看得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位家长口中的“毒品”,只是一些盗墓、言情类书籍,虽说无营养,却也没有家长口中说得那么严重。

从对话中不难猜到,这位妈妈的孩子,经常背着家里来书店买书,但却是一些对学习没有帮助的、闲暇时愉悦身心的“闲书”。

估计孩子比较沉迷于此,被家长几次三番逮到,家长便火烧眉毛了。

掏空“六个口袋”,在学校周边买了那么贵的房子,就盼着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呢,没想到孩子却“不争气”,更可气的是,社会上竟然有公然“贩卖毒品”的书店,能不着急吗?

如今孩子身上背负的压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这名母亲在公众场合尚且如此,如果在家,简直无法想象。她的孩子一定整天处在压力里,处处受母亲的安排指控。

然而,只是偷偷看几本闲书,真的这么严重吗?家长如此恐慌,真的有必要吗?

1

看似“没营养”的,一定有害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才是王道。

对学习成绩没有裨益的书籍、电影等,孩子接触了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如把所有时间用在“刀刃”上,听课、刷题、模拟考试……

毕竟“多考一分,就会干掉一操场人”。

但实际上,孩子的世界,不应该只有考试和成绩,在家长们看似“无用”的爱好里,藏着自己天然的喜好,也能帮孩子形成更多维的价值观。

作家莫言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 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读了那么多“闲书”,莫言非但没有“中毒”,反而激发了阅读写作的兴趣,慢慢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大导演昆汀,从小就看过《教父》《法国贩毒网》《日落黄沙》等限制级电影,等稍微长大一点,才发现身边同学都对这类书“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允许。

于是,他就去问妈妈:“为什么要让我看这些电影?”

结果他的妈妈只是淡淡地回复:“这只是一部电影啊,不会因为你看了电影里的什么东西,就毁了你。”

估计就是因为母亲的“通透”,昆汀才能有后来的成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有些看似“没营养”的作品,孩子如果接触了,家长大可不必“火烧眉毛”。

说不定恰恰因为“没营养”,孩子才能激发起最原始的兴趣,从而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

当然,也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放任孩子接触,家长心中应该有个底线,并且教会孩子批判性地去选择。

这样远远比粗暴禁止,有用得多。

2

孩子成绩上不去,是谁的锅?

有一些家长,总爱把孩子成绩不好归咎于一些客观因素。

比如,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动画片,家长们都能化身“火眼金睛”,挑出里面的黑暗元素。

举报《迪迦奥特曼》,因为“暴力血腥”,里面有很多持械殴打、多人恐吓、纵火爆炸等暴力情节,孩子看了说不定会盲目仿效。

举报《小猪佩奇》,因为第三集里小猪爸爸从飞机上坠落的画面存在“危险模仿行为”,着实不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没了这些动画、没了闲书,如家长所期待的那样,把这个世界设置为他们眼中纯粹的“真善美”模式,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学优生,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人生赢家吗?

未免太异想天开了。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出在,有些家长习惯于将孩子的“失败”都抛给别人,而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教子无方”。

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心理学专家徐浩渊曾指出,现代家长普遍存在一种焦虑的转嫁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有时这种压力大到孩子接受不了,就会致使他们做出一些叛逆行为,任家长怎么劝阻都不管用。

这时,焦虑的他们,只好将心中一团怒火甩给社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动画片、书店等。

尽管这样真的不能解决问题,但他们心理却能获得一些平衡。

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不从自身找原因。

他们不了解,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言传身教,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甩锅”。

在我看来,与其转嫁焦虑,不如家长自己努力成长,给孩子做好榜样,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满满的爱。

3

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是中国家长的必修课

有句话说,人这一辈子,要接受三个普通,小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普通,长大了要接受自己的普通,老了要接受孩子的普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从儿子出生那天起,就满心期望儿子能考取复旦,超过自己。

“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我就想象着,一个儿子来了,从今天起我有儿子了。那一天,天空都特别晴朗,我就想着他将来比我做出更大的成就来,不要像我那个窝窝囊囊的样子。当时我对自我的评价不高啊。”

于是,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尽力给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市重点高中……

儿子也很争气,成绩一直拔尖,但到了高考,却差一点连大学都考不上。

面对高考失利,王教授先是感到崩溃,后来一个人默默骑着自行车兜风,内心才终于平静下来,也想通了一些事情。

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到了儿子身上。

但即使孩子考不上复旦,考不上大学,就一定是个失败者吗?做个普通人,就一定不好吗?

从此,他不再对儿子的人生指手画脚,而是允许他按照自己人生轨迹发展。

虽然没考上好大学,但父亲的平和给了儿子莫大的自由。大学后,他从心底爱上了阅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终考取了伦敦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资质平庸,就是个普通人,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实际上,正是这种罔顾实际的迫切希望,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

“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都这样。但问题出在标准上。我们家长总是用分数的标准,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只有真正敢于接受孩子的普通,才能与自己的内心和解,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有机会成为他自己,享受幸福的生活,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即使不能成才,在某种意义上,让孩子做个快乐积极的普通人,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