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

解放战争最后一役,平津战役宣布结束。

解放战争进入尾声。

不久后,北京城郊外的一所监狱,走进一批犯人。

这些人,曾是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国民党高级军官。

这所监狱,是有着“中国第一监狱”之称的功德林监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这里就是羁押要犯的重地:日本战俘、“四人帮”、省部级贪腐要员……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是在这里被敌人杀害。

但这次,故事并未行至结尾。

尽管这一切发生在:

《决战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30年前的“主旋律电影”。

Sir为什么要讲它?

放在今天,妥妥也是能在国庆档、春节档拿下龙标的“救市大作”。

但仔细对比又不一样。

它并非贾樟柯口中“主旋律专卖场”里贴着同款条形码的产品,当别人扎堆创作英雄赞歌的时候,它却把镜头对准一群失败者。

讲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一批国民党高官被关押进功德林监狱。

进行劳动改造的故事。

他们是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关键脉络,却囿于种种因素,成了大众认知中,与某个关键词捆绑,语焉不详的一页。

战败后,他们去了哪?做了什么?后续的人生,是否和前半生一样,在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本是无人关注的命运背面。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最终成就了新中国最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之一。

当下再回望。

或许能回答网络上那个半开玩笑的猜想:

假如,国产电影“倒退”三十年……

01

一朝沦为阶下囚

萧瑟的清晨,冒着浓烟的火车终于呼啸着进站。两旁,士兵列队,荷枪实弹,严阵以待。

“出来!”有人朝车厢大喝一声。

没有动静。

士兵发出更具体的指令:“杜聿明,下车!”

这是专门押送国民党战犯的列车,车上的唯一犯人,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国民党军队中最清廉,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之一。

功德林“职位”最高,最知名的犯人。

杜聿明(李法曾 饰)。

此时的他,早已不见昔日雄姿勃发英姿飒爽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战败后的心灰意冷。

与杜聿明一同被关押的,还有不少“大鱼”。

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参谋长文强(葛优 饰),国民党青年军第二0六师少将师长邱行湘(赵小锐 饰),宋希濂、陈长捷、王耀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官阶职位与才华皆不同凡响。

昔日座上宾,今朝阶下囚。

入狱第一夜,就展示着敌对分子“众生相”

邱行湘抱着衣物走进牢房,发现同房住的还有同仁杨伯涛,满口牢骚。

邱:校长三令五申外围兵团速援洛阳

你十八军为什么迟迟不动

杨:说下去

邱:你的势力倒是保住了

可是我的206师却是孤军作战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失败但心有不甘。

是没接受战败事实,甚至还没意识到当下身份的转换。

中将张淦,人称“罗盘将军”,酷爱卜卦,入狱后也接着摆弄罗盘八卦。管理员来送学习资料时,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想买一本书。

《易经》。

以虚无代替现实,某种程度上他像鸵鸟一样,在逃避。

文强,自知作恶多端没有好下场。入狱第一天,他便问管理员,请问贵党准备什么时候枪毙我?

送来的思想学习资料,他视为“青灯黄卷”——

是基于事实对未来的悲观预见,和顽固虚无。

态度上的绝望,还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

国民党中将王云辉,假借讲卫生名义借来指甲刀,实则自杀。杨光钰,更是在刚被送到监狱的时候,就偷偷窝藏了煤块,在一个晚上企图自戕。

杨光钰被担架抬出去的时候,“给我一颗子弹吧”、“枪毙我吧”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其他人更是稍有一点点声响,便如惊弓之鸟,坐立难安。

就像此时的配乐、配色,凝重滞涩,晦暗无光。

所有在这里的人自知大势已去,默认命不久矣。言语间嗟叹声起,意志消沉。

肃杀悲观之气在这间狭暗的监狱里弥漫开。

02

两场战役

然而。

无论这些人如何面对失败。

想让失败者认罪,必须先令其知道为什么失败。

影片中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有三场“大战”。

它们从侧面剖开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结构,于内,于外。

Sir想选其中两场说道说道。

第一场:排球场复盘。

堪称本片处理最艺术的一幕。

偌大的桌子变成了指挥部,“犯人”们围着桌子挥斥方遒,指点军事,在失败后复盘淮海战役。

先是互相甩锅。

-骑兵团碾庄被歼 就是与你老弟有关

-什么?我?

-杨伯涛明令迅速占领大许家和八义集 你为什么不干

-我反对拉长战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役国民党精锐云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在分析了援兵、战术、通讯、敌我军事力量等等因素,甚至假设了各种退路发现依然无法取胜之后。

大家才找到了一个背锅侠: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但真如网友所说的,谁不在谁锅最大吗?不然,因为复盘下来,战争关键时刻被刘峙的私心坏了事。

几十万人的生死大战,某种程度上,是刘峙的商业买卖。

唐经理是刘峙做买卖的经纪人

大家谁不知道

妈的 堂堂徐州剿总司令

为了自己的买卖

连党国的军机大事都不顾了

更高的统治集团,更是把军事当成政治资本。

就像宋希濂所说,白崇禧对此次战役冷眼旁观,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些主力一旦被人家消灭,他逼蒋下台的条件就更成熟了。

于内,什么党国,什么大局,什么输赢,在个人利益和政治野心面前,统统让开。

就像食堂会战,沈醉劝架说的那句话。

不要参与陈诚集团与军统派系之战

国民党内部的混乱,派系林立,利益冲突……充分暴露。

得知这些被亲手推演出的真相,在场的军官默不作声,面面相觑,若有所思。

就算真的再来一次,有把握赢吗?

失败,真的只是战略失误,配合不当吗?

最后,这场“战争”依然以杜聿明结束。

党国不亡,没有天理

第二场“战争”:小煤山大捷。

讽刺艺术、喜剧效果、现实意义并存。

正在煤堆干活的国民党军官,恰好遇到了一同羁押的日本宪兵司令上村。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打起来了。

随后,落单的日本人叫来了朋友,国民党这边也集齐人马。

双方在小煤山,酣畅淋漓地干了一架。最后,众人向得知此事的杜聿明汇报:这场中日大战,我部获全胜。

讽刺国民党好大喜功的同时。

于外,承认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民族情感和大义,肯定其做出的贡献。

几场“战争”,均在杜聿明的口吻中,以刺破表相的事实性话语结束。

为什么失败?看似庞大复杂的关键问题,经过层层推导水落石出。

但他又不直接参与其中。

只有置身事外的观察和判断,才有了身在其中不得的体悟

作为“党国”代表,没有什么比亲眼见证自己效忠的利益组织土崩瓦解更具有戏剧性了。

而对于战犯来说。

旧信仰在一步步崩塌。

意味着,忏悔在一点点萌芽。

03

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以上,是宏观层面的群像戏。

沉重但不沉闷,深刻但不说教,讲理但不迂腐。

这就是《决战之后》的魅力

用艺术的,而非政治的视角去塑造一群生动的人物形象。

也因此,在这种艺术导向下《决战之后》拍出了个体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即有从国民党要员身陷囹圄的失落,对共产党的不满和疑虑。

又有作为人的喜怒和个性。

影片的主线是杜聿明在狱中改造的故事,同时还并线叙述了其他国民党将领。

是的,Sir的用词是将领。

而非战犯。

将领只是军事身份,而战犯代表了政治立场。

当主角们以各自初始身份登场,所谓“改造”才真正成立。

康泽,中华复兴社的特务头子,戕害过不少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一开始交代错误写材料,怕被定罪,对自己的事迹有所保留。

但在改造工作的影响下,他坦白自己曾经杀害了一名地下党员,并挖心祭奠自己的队员的事实。

邱行湘,在耳濡目染中不禁对共产党产生了好奇,主动拿起《资本论》。

我是想认真地看一看

他们所信奉的老祖宗到底给他们传授了什么天机

主动认罪,主动靠拢。经过强制改造后深刻反省,是常规的改造路径,自然也是影片表达的主旨。

但其高明之处在于。

敢于挖出改造背后的“顽固”和“反动”,阳光之下的阴影。

就说最具代表性的沈醉,军统三剑客之一。

食堂会战之后,国民党同一个体系出来的徐远举和沈醉二人私下展开过谈话。

-不就是因为我在龙云上签了字了吗

-你这个字一签 西南的同志完了 就连我也被关在了这里

-大势已去,奈何

今天你就是把我砸死了 党国能够得救?

在改造的监狱里,心里念的还是“党国”利益。嘴上牵挂的,还是“党国”事业和“牺牲”的同志们。

反动吗?

再看老顽固黄维。上一秒邱行湘还在给他搓背。可一谈到服从改造,立马变脸,摔毛巾走人。

我要不服从呢?

“反抗”的背后表达了三重意思:对职业军人的尊重、对改造工作的客观认识。

以及对人性的尊重

战犯的思想改造无异于动摇其军事信仰,何其难。

在《决战之后》中,只有做了错事的人,但没有“恶人”。

战犯主观态度的转变,也被藏在细枝末节中。

王陵基,两次被问年龄,第一次他回答:与蒋委员长同庚。

而第二次,答案变成了和朱德元帅同庚。

澡堂里,操着口音的郑庭笈催促大家洗澡。因为口音,洗澡念成了“死澡”。

第一次听到这话,别人的反应是:一天到晚死死死的真丧气;改造之后,再次有了新生的机会

我们可不想死,我们还想好好活着呢。

就像黄维与杜聿明的争论。

什么时候人家说要你投降?

句句不提投降,可桩桩件件无一不在打破政治立场的偏见,纠正认知偏航。

04

主旋律的“旋律”

其实。

在《决战之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毛泽东。

战犯们开思想总结大会,讨论矛盾论,气氛热烈之际,研究易经的张淦发表了一通与之格格不入的发言。

此时,会场大多人的反对情绪已被挑起,其中一人提议,不如烧了张淦的《易经》,销毁他的“武器”。

事件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主席说:“没这个必要,改造的是灵魂,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易经》没有没收吧。”

王耀武在闲聊中说自己最喜欢的英雄是关云长,随后又觉得不妥,主动向监狱管理员解释。

因为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利于思想改造和进步。

毛主席听说此事后,同样回应四个字:没有那个必要。

同样,对付固执的黄维,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他爱研究永动机,就让他去。等到自己碰壁的那一天,自己就会醒悟。

读到了什么?

评论里说,这是大气,是格局。

Sir想说,这是“视角”

主旋律的“主”固然是前提,不容调整。

可谱写旋律的方式和走向,仍有选择的空间

是执着于渲染宏大叙事,而牺牲人物的复杂性和现实的灰度;

或者,于细微处见真实,于幽微处听余韵。

电影无疑选择了后者。

本片根据黄济人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而黄济人本人又是片中国民党军206师师长邱行湘的外甥。

利用这种独特的关系及其身份内查外访,黄济人将功德林监狱中的这一段史实写成了文学作品。

这部电影最终拿到了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等奖项。

往事对照,让人沉思。

为什么当下我们越来越反感某些打着主旋律旗号的电影?

因为假大空,因为煽情,只见口号不见行动,只有说教而无引导,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以阵营决定好坏,以屁股决定结局。

切断了辗转的空间,也就抹杀了故事和人物的立足之处。

问题还是在“视角”。

许多被诟病的主旋律作品,都陷入某种二元对立的决裂:

胜利反面就是失败;幸福反面就是绝望;好人反面就是坏人……

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我们当然能看到主旋律题材这些年在进步,像《山海情》《觉醒年代》,莫不是着眼于细微,挖掘人和故事本身。

群像展现、微观叙事、细节展示……

网友口中的“倒退”固然是无奈的玩笑。

可在提升作品质量之外,这种怀念的深处,或许还包含着更多期待:曾经更宽容的环境,更自如的创作,以及,对艺术更有耐心的观众。

毕竟当这些杂音一再响起:

《八佰》导演管虎被质疑立场不正确,雷佳音主演的《人世间》出海后被批判渲染民族苦难,《集结号》被挖坟……

我们又如何期待主旋律作品能达到质的飞跃?

Sir觉得《决战之后》导演当时的一段话值得今天再次分享。

我们希望《决战之后》拍得有情感,潇洒,大气,有闪光点,有整体感。重要的是拍得有人有情有个性。

这是本片导演创作之初的理念和感受。

也是解题的“题眼”

有人有情有个性。

我们已经看见了“人”和“情”。

期待未来某一天,我们也不必恐惧个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艺谋不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