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总方针下,优化疫情防控更加强调科学精准,既不能“一封了之”,更不能“一放了之”,作为个人该思考如何应对了。
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台湾省今年4月开始逐步走向共存,放弃坚持两年多的“清零”策略。生活在台北的山哥,身边朋友大部分都已确诊过,他们是如何走过来?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北民众仍然坚持戴口罩防护

今年4月14日,当时的民进党台湾当局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陈时中坦言,现在“清零已经不可能”,将逐步走向共存。
自此,台湾省确诊人数开始一路飙升。从第二天(4月15日)开始,台湾省单日确诊人数突破千人,到4月底很快突破单日新增1万人大关。
突然暴增确诊人数,让台湾医疗量能、快筛试剂出现严重不足,民进党当局的超前部署成为笑话。此时陈时中已无心防疫,人民只能“自主应变”,通过自行快筛、自我居家隔离来应对挑战。药物治疗方面,中药大出风头,大部分民众确诊后会服用中药“清冠一号”。

4月底5月初,山哥跟很多台北市民一起在药店门口排队购买抗原快筛。半年过去了,随着身边人越来越多确诊,大家对于疫情从开始紧张、恐慌,已逐步过度到现在无感。看看他们的确诊故事:
案例一:60岁左右A夫妇今年5月初快筛阳,是山哥身边朋友中最早确诊的。这对夫妇得知确诊后并没有紧张,因为他们在国外姐姐一家、女儿都得过,心理上没有那么大冲击力。症状和感冒很像,表现为头痛发烧,太太靠吃快递过来的中药治疗。
5月份陈时中还不把“快筛阳”当作确诊,患者需去医院PCR(核酸检测)才来证明确诊。A感慨说,身体已经很不舒服,去排队做PCR很没必要,还容易感染给别人,因此选择在家隔离7天。他们也就成为没被统计的“黑数”。
A确诊后两个月时间里出现嗅觉消失、记忆下降现象,目前这些症状都已消失,恢复正常。确诊期间,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包”给他们很大帮助和安慰。
案例二是一对20多岁年轻夫妇,夫妻二人在今年7月份先后确诊。他们症状也跟感冒类似,甚至更轻微,表现为咳嗽、发烧,隔离期间也是有很多亲朋送东西来家里。
丈夫说,确诊并不会害怕,他们通过服用中药来减缓症状。今年11月,太太二度确诊,这次症状表现为腹泻和发烧,过了几天就完全康复。10月以来,台湾很多确诊病例表现特征为腹泻。
案例三:C是一位30岁女性,今年9月初确诊。她说最开始感觉头晕晕的,到晚上身体开始发热,这些症状出现后,就用家里快筛筛出阳性。她确诊后吃一些退烧药,后来服用家人送来的中药,几天后身体完全康复。
C知道自己确诊后,迅速打电话告知之前接触过的所有朋友,提醒他们注意防护。与她同住的小妹在确诊后,接近一个月时间味觉消失,后来才慢慢恢复。
案例四:D是一位四十岁工程师,他属于我身边唯一症状严重确诊者。D在中秋节时确诊,他说当时理智上不害怕,实际上还是会害怕。他确诊后开始发高烧,出现头痛、咳嗽、流鼻涕、喉咙剧痛现象,身体非常虚弱,只能躺在床上休息。
D在确诊后第四天,开始服用清冠一号,状况有所改善,直到七八天后症状才好很多。目前他感觉有些后遗症,偶尔还会咳嗽,容易忘记东西。
山哥这些确诊朋友症状不一,但他们都冷静应对,快筛阳后在家隔离。过去两年多,台湾省防疫更多靠人民自律。即使“共存”的今天,大家也没有“躺平”,台北街上几乎看不到没戴口罩的人,大部分人在确诊后,会自觉居家隔离,虽然你出去也不会有人知道。

疫情最严重的5月,台大医院看诊老人络绎不绝

民众的自觉、自律,保证当地医疗资源始终没有被挤兑,感染曲线平滑缓和,大部分时间日感染数在2万到5万之间徘徊,上不去也没有急剧下降,没有像日韩那样大起大落。疫情最严重5、6月,医院只是稍微降载一些不重要看诊,必要就医仍能被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省疫情曲线图,感染曲线总体平缓

山哥认可“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说法。中国人具有不屈不挠意志力,也是防疫最大力量。从台湾同胞经验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周围亲朋好友负责,不做一个社会巨婴,克服不必要恐惧。
亚东医院院长年初建议值得我们参考——“当面对越来越多确诊数时,既有病房、集中检疫量能,将供不应求,民众必须学习,如何通过以家户为单位的居家照护,与病毒共存,社区邻里间的协作,也将迎来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