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三胜两负。
第一次战争 白江口之战 (公元663年 唐 龙朔三年 )中国获胜
公元663年,日本与百济联手发动了一场反唐战争,日本派遣4.2万人,军舰达到1000多艘,远征半岛,阻挠唐大军登陆朝鲜半岛,唐高宗李治大怒,派遣1.3万人,军舰有170多艘迎战,当时唐虽然军舰数量少,但是都十分先进,所造的楼船有五层楼高,能容纳战士八百人。甲板上有上层三建筑,设置城墙垛子,为弓弩手开设了射击窗口,另外还装备有抛石车等大型重武器,俨然就是一座海上城堡。而日本军舰表面数量多,但大多都是渔船改造,实则不堪一击。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名将刘仁贵一战定乾坤,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一带,仅用一天就打垮了来势汹汹的日本海军,4万多日本海军官兵出海喂鱼,一战就把日本打服,对大唐俯首称臣,派遣唐朝使节研究唐朝文化,近千年不敢踏进朝鲜半岛一步。
第二次战争 文永之役(1274 年 至元十一年)失败 和 弘安之役 (1280年 至元十七年) 中国失败
公元1274年 蒙古帝国已经横跨欧亚大陆,元世祖忽必烈在向日本招降遭拒后,派遣900艘战舰,39700骑兵远征日本,攻陷对马岛、一岐岛,于1274 年十月在日本筑前今津登陆,和博多湾沿岸的博多、赤坂等地登陆,但由于当时蒙帝国对日本战力估计不足,兵力过少,且很分散,再加上11月26日莫名其妙的来场台风,损坏船只,令本来后勤捉襟见肘的蒙古东征军很快陷入绝境,以至没坚持多久,就仓促撤退至高丽合浦,损失过半。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在1281年忽必烈派遣15万大军,4000艘战舰,分别的从朝鲜半岛和中国泉州出发,遮天蔽日浩浩荡荡的远征日本,要一雪前耻。不过这次败得更惨也更诡异,1281年8月1日,蒙古大军还没有登陆,就遭遇了罕见的台风,元帅阿刺帖木儿以下溺死者无数,流尸随潮汐入浦口,积如邱陵,几近全军覆没。
两次远征日本失败,忽必烈大发雷霆咽不下这一口气积极准备第三次征讨日本。不过当时江南地区发生叛乱,征伐日本就这样被搁置了。日本也因为这次抵抗日本诡异胜利,激发民族斗志,武士道精神由此而来,而这两次大风也被日本称为保佑自己的“神风”。
第三次战争 朝鲜战争 (壬辰倭乱)(1592年至1598年 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中国获胜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后。见日本已经安定,遂下决心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把首都迁至北京,而自己在宁波养老的野心。
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4万征伐朝鲜,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平壤。朝鲜国王李昖北逃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派李如松统领4万大军抗倭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与日双方开始议和。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不甘心失败的丰臣秀吉,在1597年正月,再次发兵14万大军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调7万兵力赴朝救援。中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稷山大捷、露梁海战的胜利,日本也在一系列惨败后,遂从朝鲜半岛撤退。
明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使日本侵略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的愿望落空,但这场战争,也使大明付出惨痛代价,严重削弱了大明辽镇的军事实力,为后来的后金崛起埋下伏笔,同时包括朝鲜战争在内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都十分接近,军费十分庞大,几乎耗尽大明所有银库,在万历之后,大明就开始陷入财政枯竭,乱提赋税的怪圈,以至最终官逼民反。
反观日本,虽然战争失利,但日本本土并没有什么损失,再加上看到朝鲜瘠弱以及大明的疲惫,更坚定其侵略朝鲜,攻占大陆的野心。
第四次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
中国失败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而当时大清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痛定思痛,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偷袭驻成欢驿清军(成欢之战),四路围攻平壤,清军大败告终。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而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北洋水师仓促应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清在平壤之战及黄海之战的糟糕表现,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马不停歇,不给清政府喘息机会,于10月25日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进攻旅大,清守将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日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从此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渤海门户洞开,北京天津告急。
就在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之际,日军还有给摇摇欲坠的清廷最后一击,1895年1月20日,日军偷袭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占领威海卫南帮炮台,炮轰躲在基地内的北洋水师停泊军舰,清廷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廷再无实力进行战斗,日本大胜。
中日甲午战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掀起列强瓜分狂潮,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朝鲜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 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日本获胜也使列强刮目相看,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第五次战争 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
中国胜利
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工,又利用庚子事变、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巨大权益,在北京、天津、旅大地区、胶州湾驻扎有重兵。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 ,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而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而后日本在华东、华北策划多起侵略活动,而国民政府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引起了国内很多正义人士的不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中国军队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军民以巨大的伤亡代价,粉碎了日军灭亡中国的企图,将日军拖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在此之后,日军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敌后战场,在占领区发动多次扫荡,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为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发动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但都没有达到日军的战略目标,在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还发起百团大战,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这一阶段日军进攻已经尽显疲态。
为了解决日军的石油问题,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进攻东南亚,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而中国政府也在1941年12月9日发表《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除早期稍有战果,而后就被盟军反攻,先后消灭近200万部队,而在中国战场,先后组织缅北、滇西反攻中、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对在华日军进行沉重打击,日军已经摇摇欲坠。
随着德、意等法西斯国家投降以及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再也坚持不住,终于在1945年15日中午11点30分,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在军付出军民伤亡合计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 ,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反观日本,二战的惨败,耗尽了明治维新以来所积攒的所有国力,丧失了侵略以来的所有殖民地,所有军队被解散,只能保留保卫本土作战的自卫队,军队指挥权全权交给美国,领空、航海主权也不完整,至今领土还驻有大量美军,控制着日本的多处咽喉要道,左右日本的政治生活,沦为现代世界中少有的半殖民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