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混乱的年代造就了很多的英雄,在那样一个时代实力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曹操从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官最后能够变为曹魏的“开国君王”之一,有着独特的头脑与手段。

董卓死后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了袁绍,几年后彻底统一了北方大地,赤壁之战虽然遭遇了惨败,但曹魏依旧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去世、曹丕即位,虽然朝堂上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但魏国依然稳如磐石、割据北方。三国时期世家大族、诸侯军阀那么多,为何曹氏一族、曹魏政权能够三代而不衰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曹氏父子的三项重大举措,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革新使得魏国稳固在中原各地的战略地位,甚至还未后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改革: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现

无论在任何年代人才都是事业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底层出身的曹操对这一点更是清楚,所以他在选拔人才这一方面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汉朝时期刘邦曾发明举孝廉制度,这一制度前期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得到了提拔与重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贫富差距增大,举孝廉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官的通道被豪门氏族、地方乡绅所把控,有才华却无背景的底层百姓难以得到重用,为官通道等于将贫寒之士关在了大门之外,朝政大权被权臣所掌控,这也是东汉乱世的原因之一。

从公元203年到公元217年的14年间,曹操先后颁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求贤令》、《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举贤无拘品行令》等,此四条政策皆体现了他渴望人才的决心。

曹操用人不看出身、背景只看是否有才华,张辽曾是吕布麾下的大将甚至还曾追杀过曹操,但当吕布战败张辽被俘虏后,曹操不计前嫌强调张辽的才华,后期甚至还将合肥要地教给他来管理。

曹操生涯末年将人生重心从统一战争转变到内政方面,此时为了稳固曹魏的统治便需要一种全新的选官体制,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品中正制度登上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品中正制度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种选官制度,其一便是将官职划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其二“中正”则是提拔官员的一个官职名为“中正官”。

曹操执政时期九品中正制度已经出现,但却未被纳入政治纲领,只是一种默认的社会形态、政治手段,主要看重的就是士的德行和才学。

早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地方乡绅、豪门大族推荐,寒门子弟若想要踏入仕途必须投靠豪门,九品中正制度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将评选人才的权力收归朝廷所有。

在保持宗族乡党评士人的前提之下,朝廷派遣中正官员对人才进行审核,这一变化让曹魏将人才的任免收归国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和中央集权,这也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丕执政后将九品中正制纳入政策范畴内,但具体的行为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正官将人员的出身背景纳入了评选的机制内,当然这一种改变也是当时的局势所需。

曹丕的名望并不如曹操有威慑力,为了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必须要付出一些利益,这种利益便是在选官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稳固当时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将世家大族和曹魏皇族的利益绑到了一起,这也是为何乱世中曹魏能够稳如磐石的原因。

二、经济改革:屯田制与租调制

封建王朝时期土地是朝廷财政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财政的改革也是历代皇帝侧重点之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济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北方的土地更是大量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改变着一种局面“屯田”制度应时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屯田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回河西之地后刘彻迁内地之民去往边疆,这群人在边境的土地上开垦耕地,既解决了流民本身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了汉朝战争的粮草短缺问题。

曹操最初实施的屯田政策名为“军屯”,当时军队的军事行动减少时且部队的驻扎地比较稳定,他便设立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等官职官职军屯。

从某个角度来说,军屯与魏晋时期的府兵制度有相似之处,战争时期于战场杀敌,和平时期则下地重兵,蜀汉、东吴后期也进行了这一方面的革新。

“民屯”是曹操管理天下的一大进步,流民是东汉末年最大的一个问题,把流民变成有田可耕的庶民即可解决混乱问题,也可谓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情况下曹操在东汉军屯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民屯”制度,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天下荒芜的土地为朝廷所有,百姓则以租赁的方式进行耕种与朝廷分成劳动果实。

朝廷提供粮食种子以及耕地所用的耕牛,约六成的收获给朝廷、四成归自己,若租赁者自己有种子和耕牛,分成的比例则是另一种计算方式,这一切皆归典农都尉、典农中郎将、大司马等人管理。

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田都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剥削,但这一种制度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却有着优越性,屯田客有地可种、有粮可吃,他们还会为了生存保护边疆的问题。

对于曹魏政权而言,这一项农业生产制度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农业经济,也解决了流民带来的隐患,更是间接加强了对边疆的防护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军事改革:士兵制度的出现

两汉时期的军队制度一般为征兵制,意思就是各郡县在当地征兵进而赴京戍边,但这一制度建立在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生活在土地基础之上。

然而,汉末乱世使各地的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朝廷自然失去了征兵的来源,为了保障稳定的士兵来源以稳固政权,曹操则改变了汉朝士兵的征兵制,建立了所谓的世兵制度。

士兵制度从某个角度来说与明朝时期的“匠户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家族世代为士兵户籍,即父亲为兵而儿子也只能为兵,其余家属集中居住在一起作为人质。

士兵制度的环境下还可分为郡县户、屯田户、和士家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居住在不同的区域,甚至连婚姻也是分割状态,比如士家的子女只能在士家领域进行通婚,以保障兵源的稳定、束缚的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曹操制定的许多政策皆为“人治”,雄才大略的他可以发挥政策本身的优越性,但到了曹丕执政时期各种政策就开始倾向于“贵族性”。

九品中正制度到后期“中正评选官”被贵族所垄断,寒门子弟更难跨入仕途,以至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屯田制与世兵制本来是用于稳定社会的一种政策,可在曹丕时期却成为贵族剥削百姓的手段,以至于曹魏虽然是在曹芳手中覆灭的,但在曹丕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同样的制度在不同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作用,从这一点也可见曹操的雄才大略之处,曹丕只能算是一个守成之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