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的晚上,四十岁的苏东坡突然在睡梦中惊醒,已经去世十年的发妻王弗又一次出现在他的梦中,那种巨大而悲怆的情绪久久无法散去,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弗究竟有什么魅力,去世十年之久仍让苏轼无法忘怀?
王弗和苏轼一样都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王方为当地名士,曾是进士出身,在青神县办了一家中岩书院。好友苏洵也把他的儿子苏轼送来在此读书。苏轼从小就才华横溢,深受王方的喜爱和推崇。
王弗在家里也经常听父亲夸赞苏轼,心下虽然好奇但也不便表露出来。她听丫鬟说苏轼经常会去后山的树林中读书,就有意识地带着丫鬟去后山散步,以期能够“偶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这日,王弗刚和丫鬟从山上采了一大束飞来凤回来,在路上就看到那个用功读书的身影。苏轼察觉有人,抬眼望去,只见一白衣少女手捧飞来凤也正望着他,四目相对,二人同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最后,还是王弗率先脸红逃离。之后二人如有默契一般,几乎每日都会同一地点“偶遇”。
这日,王方带领众弟子游览青神中岩寺。寺中有一清池,十分特别,只要在池边拍掌,池中的鱼顺着声音就会游过来。苏轼提议“如此好池,怎能无名?”于是王方让众弟子给清池起名。弟子们起的名字不是太俗,就是太雅都不能令王方满意。直到苏轼说出“唤鱼池”时,王方和众弟子都一致称赞。这时,王弗的丫鬟也过来告诉王方,小姐的答案是“唤鱼池”竟与苏轼的一模一样。王方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苏轼,却见苏轼正痴痴地望着远方,顺着目光望去,瞬间了然。
不久,苏轼和王弗就订亲了。公元1054年,19岁的苏轼正式迎娶了16岁的王弗。

婚后二人夫唱妇随、朝夕相处。王弗不仅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也是陪他朝伴夕读的良师益友。起初,苏轼不知王弗通晓诗文,每当苏轼读书忘记书上内容时,她却总能在旁提醒,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苏轼很是惊讶。苏轼又专门找了几本书中的知识考问她,她也都能回答一二。苏轼这才知道,王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才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57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赴京师开封科考,父子三人同时中举。苏轼更是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惊了当时的主考官、文坛泰斗欧阳修。被欧阳修推崇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便是出于此处。
之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带着王弗一起去凤翔上任。苏轼为人豪爽,心直口快,缺少城府,与人交往没有防备之心。这让王弗十分不放心,常用公公苏洵的话劝诫丈夫“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每当苏轼在家与来客谈话时,王弗总是不放心地悄悄躲在屏风后听,等客人走后,会把自己对事情的判断、来客的品行等说给苏轼听。起初,苏东坡没放在心上,后来事实证明,王弗判断的准确率几乎高达百分百。
有一次,同榜进士好友章惇来家中探访苏轼。走后,王弗从屏风后出来,对苏轼说:“与此人成友,必不能长久,他总是一味地迎合你的意思,首鼠两端,毫无主见,不可不防。”
多年后,章惇拜相得势,将苏轼贬至最荒无人烟的海南儋州,成为苏轼仕途的最大政敌,王弗的识人之能,就算聪明如苏轼,也自叹不如。
也正是因为有了王弗这个贤内助的辅佐,苏轼早期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1065年,27岁的王弗突发疾病去世,苏轼伤心欲绝,将她安葬在了离自己母亲坟墓的不远处,并亲手种下三万棵青松,让它们永远的陪伴着王弗。
在此后的多年中,苏轼始终不曾忘记他的这位发妻,每到王弗的祭日,苏轼都会沉痛地悼念,也经常会在梦中再次见到王弗。
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的晚上,四十岁的苏东坡再一次梦到已经去世十年的发妻王弗,那种巨大而悲怆的情绪久久无法散去,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全词虽然仅有短短的数十字,却道尽了他对发妻王弗的无限深情。梦中正在窗前梳妆打扮的妻子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十年后再相逢,自己却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就是相见恐怕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想起两人生活在一起的甜蜜与欢乐,而今妻子却独自一人长眠于千里之外的山冈上,想到这些,怎不让人痛断肝肠。全词从头至尾,将他对妻子的思念一步步推向极致。
王弗之于苏轼,不仅仅是相爱的伴侣,也是一个朋友、知己,更是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建议与帮助的引路人。这或许正是苏轼对王弗久久无法忘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