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线单位:烈山区法院

上线节目回听

上线资料

各位听众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收听南湖之声法治栏目,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烈山少年家事法庭负责人汪洪,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去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后两部法律。

一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二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大家可知道什么叫“未成年人”?

从法律专业上说,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这两部法,一部是谈保护,一部是谈预防。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等方面如何做,才能保证未成年人身、心都健康、茁壮成长,一旦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对劲的苗头由如何把他们给拉回来,引向正途。这就是国家制定这两部法律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共九章,除第一章总则,第九章附则之外,第二至七章分别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第八章是法律责任。

这部法是未成年人应当享受到的各种保障,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就这部法来说未成年人就是上帝,是甲方,是权利者,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就乙方,是义务者,对待未成年人都必须达到这部法律规定的要求。当人们都熟悉了这部法之后,再来看看世界,会觉得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家庭保护中:原来做家长也要“持证上岗”(15条),我们可以捍卫自己“红包权”(16.1.7;17.1.10),捍卫自己的“话语权”(19条)

学校保护中:保障基本的校园安全(35、36、37条)、基本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时间(33条),以及我认为很重要的两点:校园欺凌(39条)、预防性侵害(40条)

听众朋友们,你们可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什么是性侵、性骚扰,你们清楚么?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校园欺凌或者性侵、性骚扰,或者身边发生了校园欺凌、性侵害,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关于性侵害,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知道:1、隐私部位不让看;2、隐私部位不给碰;3、隐私部位不让讲;4、不与陌生人独处;5、与熟人独处留心眼。

二是遇到危险“三不怕”应对方法:1、大声说不,设法逃离,2、勇敢告诉父母或者其他可以信赖的人,3、寻求警察叔叔阿姨的帮助。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这个表现形式很多样,像殴打、扇耳光、公共场合扒衣服、围堵、损坏他人的书本、文具、要钱、精神孤立、散播谣言等等。

性侵害、性骚扰:违背孩子们的性的自我意识,实施强迫性的行为,它们不仅限于行为上,带有性暗示的言语也是一种性骚扰,它们也不仅限于对女生,男生也可能会遇到性骚扰,它们也不仅限于异性之间,同性之间也可能会发生性侵害。性骚扰。

在校园欺凌、性侵这两个问题上,我们要教育孩子们怎么做?第一,我们不能做行恶者,不管是欺凌还是性侵;第二,如果我们是被欺凌对象,绝对不能怂,这个不怂不是让孩子们欺负回去哈,要及时告诉老师,告诉家长,告诉相关保护组织,告诉警察叔叔都可以,不要忍气吞声,不要害怕说出去会被报复,不说反而会使对方变本加厉;第三,如果我们教育孩子们做旁观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下一个遭受欺凌孩子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教育孩子们要勇敢的揭发这种欺凌行为,也有必要去帮助被欺凌的同学。

社会保护中: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未成年人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等有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44条)

未成年人乘车、交通出行有没有优惠政策?(45条)

你们再观察一下学校附近有没有卖烟卖酒卖彩票的?(59条)

未成年人也不能随随便便离家出走了,因为不一定有地方给你住,有钱都不行。(57条)

当然这条的意义不止在于限制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更多的是有效阻断像拐卖儿童、强奸等犯罪的发生。

网络保护中: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们配备了手机(70条)

未成年人使用的各种网络平台,像B站,爱奇艺、优酷、腾讯等等有没有“青少年模式”(71条)

孩子们实名注册的账号晚上十点之后早上八点之前能不能玩游戏?(75条)

孩子们的网课或者其他在线教育app会不会弹出小广告或者游戏链接?(74条)

政府保护:开通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处理未成年人关于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使得以上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保护这些条款可以落到实处。(97条)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

司法保护:主要针对公检法司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要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法律责任:主要针对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各个方面如果出现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那什么是违法犯罪?这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二者的区别听众朋友们清楚么?

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在介绍概念之前我先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该学生为搞恶作剧,将自己买来没吃的豆奶用注射器将毒药注入袋内,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座的学生喝了这有毒的豆奶后毒发身亡。案件侦破后,投毒的学生说我不是想害死人,只是闹着玩,以为别人吃了只会拉肚子。另外一个案例,两名14周岁的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后意图报复,经密谋后手持砍刀将对方杀害,理由是解气。

从这两起案件可以看出这几个未成年人对违法、犯罪的认识不清,他们觉得只是恶作剧、解口气,其实行为已经违法甚至构成犯罪。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对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来讲是相当重要的......

【主播:汪 琪】

【编辑:赵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