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民俗流传至今被人们传承着,这些民俗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民俗还是一种乡愁,留给在外打拼游子很多遐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很多民俗背后包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有些历史故事甚至还包含了民族大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句话看似是一件封建迷信,然而这句话却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直到现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老人也在告诫自己的孩子尽量不要在这个得剃头,否则自己的舅舅就会遭遇不测。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样一句话并不靠谱,但每个人还是尽量的遵守着,尽可能的在过年之前把头发理一理,否则就要等到正月十五过后才能理发。

正月不剃头,俨然已经成了春节民俗的重要内容,虽然很荒诞,但却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那么这个风俗习惯里究竟包含怎样的历史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故事要从明末开始说起。明朝末年,东北的清军大举入侵,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也异军突起。内忧外患之下的崇祯皇帝虽然兢兢业业的为大明王朝操劳着,但他实在没有回天之力。因为当时整个朝廷上下没有一个大臣和他是一条心,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着想,最为可恨的就是那些文官他们把持着朝政,中饱私囊。

据说当时崇祯皇帝为了打仗,不得不向大臣们借钱,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支援他,一个个向皇帝哭穷,可是最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领部队攻入京城之后,却在那些大臣家里搜出了大量真金白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大臣们私藏的那些财产自己并没有享受,而是都留给了李自成。凋敝不堪的明朝被李自成推翻了,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入驻了京城,可是李自成却很快安逸,享受起来,丝毫没有意识到清军入侵带来的威胁。

时间不长军就大举南下,很快就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剿灭了,也结束了李自成安逸的生活。而李自成搜刮的那些金银财宝,同样也落入到了清军手中。从那之后,清军成了中原大地的主宰,为了彻底让所有老百姓臣服,皇帝甚至颁布了一条极为严苛的法令,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剃发令。

要求全国的各级官员和老百姓都必须把头发剃掉,只留一个长长的辫子,而且为了让这条法令得到贯彻,还规定留发不留人,谁敢违抗就一律杀头。一时间所有人都人心惶惶,大街上清军到处抓人,那些拒不剃头的,得非常残忍的把他们杀害,在经过短暂的反抗之后,最终所有人还是选择了顺从。

这其中也有不少民间反抗力量,但很快就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些拒绝剃发的汉人无一例外被清军集体屠杀了。这种效果极具震慑力,最终清政府的剃发令得到全面贯彻。

然而很多人虽然把头发剃了,内心里却依旧在反抗着,表达反抗的形式就是在民间自发形成了正月里不剃头的习惯,而且很多人为了表达自己对明朝的怀念,喊出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口号,“死舅”来代替“思旧”,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之心。

这种委婉的表达,既不触犯清朝的法令,而且又充分表达了对明朝的怀念之情。所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风俗包含了普通老百姓不向外敌屈服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正月里四舅舅这句话更像一种诅咒,一般人们更加不敢轻易去违背,因此虽然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谨慎的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了这段历史故事,也就不用再担心正月里死就有这样的规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理发了。然而那段历史,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多警示,任何时候每个人都要心中装着家国情怀,在外敌入侵面前必须团结一致,否则一旦国破家亡之后,每个人是没有任何尊严的,只能任人宰割,甚至连自己的头发都不能做主,那些明朝的遗臣之所以不剃头,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剃头是一种巨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