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金秋十月,在中南海的侧门,一位来自湖北大治县的老铁匠双手紧紧地攥住一封信件,怯生生的对正在执勤的警卫员说道:“您好,我来拜访毛主席,请问主席在吗?”

此话一出,警卫员禁不住对老铁匠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看起来老实巴交、衣着朴素的铁匠为何要点名拜访国家主席,他究竟有何目的?是何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询问之下,原来这位老铁匠还真不是“普通人”,他手中紧紧攥着的正是毛主席写下的亲笔信,而老铁匠则是当年曾与毛主席拜过把子的“老大哥”——朱其升。

面对主席的故友,警卫员可是不敢怠慢,于是便立刻上报了此消息;毛主席闻讯后赶忙前来招待老大哥。

毛泽东和他的两位“贫民兄弟

时隔38年,曾经的毛头小子一晃皆已年近花甲,虽说一人成了国家主席,一人当了铁匠,但兄弟间的情谊却丝毫未减。

其实当年与主席一同结拜的不止朱其升一人,解放后被划为贫农之列的彭友胜也是其中之一。伟大的新中国领袖毛主席为何会认两位“贫民兄弟”当大哥?为何三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切还得从武昌起义说起。

由于晚清政府的懦弱无能,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汉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兵变,史称“武昌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起义中,当时正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主席受到了革命党人的思潮影响,意识到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以及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必要性。

因此,年仅18岁的主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弃笔从戎。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参军绝对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于是他便就近来到了新军招兵处打算应征入伍。

但新军招兵也是有条件的,要么有人担保,要么身怀绝技,可身为学生的主席一样也不占。眼看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连部队大门都进不了,他使出浑身解数向招兵负责人讲道理,希望能让自己破例加入。

刚巧在一旁的朱其升被两人的谈话声吸引,第一眼便觉得这个少年并不简单,不仅人高马大,说起话来也是分外沉稳有条理,于是朱其升便特意上前问道:“你为何要参军?”

“为革命而尽力!”短短六个字,朱其升瞬间觉得自己更欣赏眼前这位正义凌然的少年了,但碍于自己在部队中资格不够,于是朱其升便向与自己个性相投,交情甚好的副目彭友胜汇报了此事,希望能借此帮助毛泽东顺利入军。

作为老兵兼新军副目,彭友胜其实一向对新兵蛋子看不入眼,但当他真正见到主席时,小小年纪便气宇不凡的毛泽东刷新了彭友胜的偏见,深感眼前这个年轻人与一般的新兵蛋子明显不同。

于是,在彭友胜和朱其升二人的联名担保下,主席顺利加入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成为了新军中的一名列兵。

半年军旅生涯,三人变成患难兄弟

天资聪慧的主席在军营中堪称“标杆”,由于悟性强再加上态度认真,因此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打枪扣板都学得既快又好,为此还经常被喊出来当标准示范;

不仅训练成绩十分出众,博古通今的主席在私下还十分擅长讲故事,譬如《三国》、《水浒》这般的经典名作深受士兵喜爱,没过多久,能文能武的主席便成了新兵营里的大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样一个“不一般”的新兵蛋子,惜才的彭友胜和朱其升竭尽所能地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照顾。

尤其是打铁出身的“大老粗”朱其升,可以说他对这个学识渊博的弟弟充满了敬佩。不仅把伙食里不常有的红烧肉毫不吝啬地分给主席,而且天冷了还将自己的新棉衣送给主席御寒,点滴之间,三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一次,主席向二人讲述《三国》中桃园结义的情节之后,绘声绘色地讲述再加上三人日渐亲近的感情,激动之下,三人义结金兰,正式成为了结拜兄弟。

后来,部队奉命前往浏阳,半路因体力不支,主席掉队在后,朱其升与彭友胜发现后便赶紧返回寻找毛泽东,最终在一个村子中找到了形单影只的毛泽东。

本想休整一下便追赶大部队的三人万万没想到,清军刚巧也在此时来到了村中打算捉拿革命党人。

疲惫不堪的三人深知此时的自己无法抵御大部队,于是无奈之下只好藏身到一个隐蔽的沟壑之中;潮湿寒冷,没吃没喝,三个人就这样硬生生地隐忍了三天三夜。

等到第四天清军撤离之后,早已饿得头昏眼花的兄弟三人安全逃出了村落。也正是在这次经历之后,三人成为了共经生死的“患难兄弟”,感情愈发深厚。

1912年,孙袁达成和议,南北“统一”,新军宣布就地解散,这个时候,主席的军龄才刚满半年,而患难兄弟此时也面临着分别。

兄弟三人各奔东西,境遇天壤地别

新军解散后,兄弟三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而这一别也注定让三人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截然不同的逆转。

由于自小就是打铁出身,为人又老实巴交,因此从新军离开之后,朱其升最终选择了重回老家打铁种田,过上了奔波劳碌的生活。

至于彭友胜则出于抱负选择了继续留在部队为革命奋斗,无奈后期国民党军队愈发腐败黑暗,于是彭友胜便选择了离开军营,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务农人员。

可是由于多年未归,彭友胜的家中早已一贫如洗,在1951年之时甚至还被划为了“贫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三人一人打铁,一人务农,唯有主席在告别新军后深觉知识的重要,因此选择了边读书边革命,最终才得以成为新中国解放的大救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

古有刘备、关羽、张飞为共干一番大事业而举酒结义,对天盟誓;今有主席、彭友胜、朱其升为实现民族振兴而患难与共,义结金兰。

虽说兄弟三人后续的生活境遇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始终未变。

即便是成为了国家主席,因念当年兵营结拜的情谊,主席一直都对两位老大哥倾心相助。

回望朱其升与彭友胜,二人也始终以曾与毛泽东结为兄弟而倍感自豪,四海皆兄弟,万古传佳话,兄弟三人的相处模式不正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现实版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