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开家长会,你家一般是妈妈去?还是爸爸去?
最近,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
一位四川成都的小学生家长张女士,说自己去给孩子开家长会,推门一看,
“简直就是已婚妇女的姐妹聚会,一眼望去,来的全是妈,大概只有几位男士”。
(来源:红星新闻)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李玎玲老师表示:
印象最深的一次家长会,43人的班级只有7位爸爸。一个班级的家长会,爸爸来的寥寥无几。
很多网友表示,这就是现实:
好多爸爸连孩子在哪上学,上几年级都不知道; 爸爸都是甩手掌柜,上班忙都是借口; 一结婚,家庭责任大部分就落到了女性身上,开家长会这事妈妈去就显得“理所应当”。
也有一些妈妈表示:
爸爸注意力不太集中,表达能力也较弱,无法和老师沟通,妈妈的开会质量显著高于爸爸; 开家长会这事,还是得算性价比,爸爸一般收入都比妈妈高,请假不划算;
也有妈妈觉得“爸爸去开家长会”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爸爸工作很辛苦,平常也是一有时间就带娃的,不能只看去不去家长会而评判一位父亲尽不尽责。
大部分都是妈妈去,爸爸去了反而不自在,就不再去了。
同时,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小事也值得上热搜?
我想,可能也只有妈妈才会明白,就是这样的小事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点就是,“家长会成妈开会”可能只是一个小切口,剖开的是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长时间、经常性地缺席。
有没有爸爸的陪伴,孩子的成长真的不一样!
1 幸福的孩子 离不开爸爸的陪伴
曾看到过一个视频,令我感动了好久。
国外的一名爸爸,用视频记录了孩子每次开学的第一天,从幼儿园到高中,坚持了13年。
每一次爸爸都会问女孩:
“今天是什么日子?” “你上几年级了呀?” “你几岁了?” “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对新学期的期待是什么?”
女孩每次都会和爸爸分享学校的事情。
整整13年的时间,爸爸始终陪伴着女孩,见证着她的成长。
长大后,女孩甚至将这一天定为“冰淇淋日”,因为这是非常甜蜜非常幸福的一天。
著名教育家李查·伊凡斯曾说过: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你珍爱TA的感觉将你牢记。”
湖南有一对双胞胎,一个叫赵稞,另一个叫赵棣。
兄弟两来自湖南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父母都是大山里的农民,没什么文化。
但最终,兄弟二人却分别以687、685的高分被清华和北大录取。
谈及取得的成绩,他们认为应该归功于父亲:
父亲的陪伴,是我们这三年的动力。 虽然父亲不能在学习上给予任何指导,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有父亲在,便感觉身后有了依靠。
高中三年,每个周末父亲都会从农村老家,赶往县城,跟两个孩子谈谈心、说说话。
有一次,因为大雪封路,没有班车,父亲没能履行每周见面的约定,便请求老师发一则关于孩子的视频,并且告诉孩子父亲一直都在,下周一定去看他们,有啥事就说。
正式父亲的陪伴,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他们有坚持、上进的底气,只管往前走,因为知道背后有温暖而坚定的依靠。
2 父亲缺席的童年 是孩子永远的短板
网上有个话题:那些没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有个网友说:
缺少爸爸的陪伴,就缺少了一种有力的引导,像是黑夜中独自摸索航行的一叶扁舟,只是这天,永远都不会亮。
张国立的儿子张默,曾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问起我小时候你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脑袋里飘出的很多角色,什么皇帝啊,书生啊,却对你老爸这个角色没有什么印象。”
张默5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张默被判给父亲张国立,但是父亲工作太忙了,无暇照顾他,他便和母亲一直生活到14岁。
张默幼年时,生日、家长会等重要的时刻,张国立几乎从未出现过,从此,他的内心单方面宣布“没有张国立这个爸爸”。
任何资料里,只要有“父亲”一栏,要么是工人、修鞋的,要么就是下岗。
18岁生日时,张默写了首歌《十八岁宣言》:
“老子今年18了,抽烟喝酒你甭管!”
张国立也曾多次表示,在张默14岁来北京之前,他陪伴儿子的时间屈指可数。
对于张默的控诉,张国立充满了自责和愧疚。可当他想去弥补时,已经为时已晚。
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报告显示:
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母亲陪伴一样多的家庭占16.5%,父亲陪伴较多的家庭仅占12.6%。 50%的爸爸在一天之中,与孩子互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30%以上的爸爸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20%以上的爸爸认为陪伴孩子不重要。
在《父性》里有这样一句话:
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少爸爸的陪伴,将是孩子永远的短板。
3 给孩子质量高的 “专属陪伴时间”
父母有算过,我们真正可以给孩子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吗?
在一本关于早教的书中提到两个数据: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之前,父母和孩子共同拥有的只有940个周末。那以后,你再盼着孩子缠着你、和你说话,机会都很少了。
其中80%的时间,我们只是出现而已。
我们总以为孩子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但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占据的比例,只有这么一点。
肯定会有人质疑,到处都在宣扬“陪伴”的重要性,可谁不知道陪伴重要呢?对于大部分普通的家庭来说,整日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时间必须用来赚钱活命的,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真的很难做到工作和陪伴共存。
但回过头一想,这不是忙不忙、空闲时间多少的问题。能陪孩子的时间有限,那就尽可能让自己的陪伴更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和繁忙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陪伴孩子。
孩子需要的不是陪伴的“绝对时长”,而是质量高的“专属时间”。
一篇小学生作文里,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我理想的爸爸,不只是赚钱养家,希望他可以陪我玩,就算每天只有15分钟也好。
孩子的心愿其实很简单。
爸爸只要能做到每天或定期给予孩子优质的专属时间,不管长短,这就已经能避免孩子会感受到“为啥爸爸总是有工作要忙,没时间去给我开家长会”这样的心情了。
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如何调整,最终还得需要家长自己视情况动动脑筋,找到陪伴养育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点,与孩子共同成长。
真正的陪伴,不会在于时间的多少,而是在于付出了多少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