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上,柳传志讲了一件事:

在2000年,他参加央视的《对话》栏目,对话的核心人物是李书福。

李书福在台上说要做汽车,所有人都笑了。

“李书福是背着挎包给人照相出身的,后来做了一个摩托车公司。

他说要做汽车,底下的人连我在内都绝对不相信。”

于是,李书福获得了一个“疯子”称号。

“可今天,疯子买了沃尔沃,又成了奔驰大股东,真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是我看错了李书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年轻时)

其实,李书福自小思维已经显出与众不同来。

还在上小学的年纪,他已经懂得利用暑假打工赚钱。

那时候能打什么工呢?给生产队放牛赚钱。

一天0.15元,一个多月的暑假,他能赚6~10元钱。

70年代的10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2500元。

那时,一支铅笔才2分钱,一学期的书本费也才1.2元。

学费免费,他的钱,足可以供自己读书了。

真应了那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李书福,浙江台州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

60年代出生的他,正赶上国家困难物资短缺,每个农民家庭生活都不容易。

在这种环境生活的他,早早地就知道了不干活就没有饭吃。

1982年,李书福高中毕业,19岁的他以3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

他没有去复读,从父母那里拿来120元,打算去台州城里开一家照相馆。

到台州他发现,这120块钱只能买一个便宜的照相机。

李书福头脑灵活,他把自行车当成移动照相馆,整天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去公园或者走街串巷,吆喝着给别人拍照。

想要赚钱,脸就不能小;想要生意好,嘴就不能懒,李书福见人就问人家照相吧。

赚钱的速度超乎想象地快,仅用半年时间,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15万元左右)。

半年能赚这么多钱,已经彰显他的卓越经商能力。

这话可不是夸他,不久,他再次证明了自己拥有赚钱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高中毕业,他知道洗相片用的定影液中有溴化银,只要用便宜的硫化钠就可以把银置换出来。

所以,他回收废定影液从中把银分离出来。

随后,他把这门技术用在废旧金属提炼上,开启一条新的赚钱之路。

他从金属垃圾中分离金银,并把分离出来的金银拿到杭州去卖。

这个属于一本万利,他关了照相馆拿出一万元专做这门生意。

很快他赚到了第二桶金。

但是,1983年国家颁布了《金银管理条例》,严厉打击买卖金银的投机倒把行为,李书福不得不停止这门“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

那时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赚钱的机会多。

他发现台州生产冰箱所需配件的生意很好。

1984年,21岁的李书福和三个兄弟创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生产冰箱制冷的配件蒸发器。

后来,李书福不满足于只生产配件,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

进入和国企工厂的竞争赛道,竟然不输。来厂里拉货的车排着队等着出货。

到1989年5月,他生产的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

年仅26岁的李书福,成为千万富豪。

但他冰箱的事业,没有能持续经营下去。

1989年,国家颁布了新规。

按照当时的生产规则,他的冰箱厂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就是说,他生产出来的冰箱没有“户口”,属于黑户,不能再销售。

他不得不停止生产,关停了冰箱厂。

古人曾说,成大事者,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关了冰箱厂后,他远赴深圳,进入深圳大学吸收知识去了。

不知老天是不是真的在帮他,这一去,又让他发现新的商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是不是因为会照相的缘故,李书福有着比别人敏锐的洞察力。

在深圳大学学习期间,闲逛时,在装修材料市场,他看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中国还没有工厂能做。

他立马终止学业,返回台州建装修材料工厂。

不知失败了几次,又重来几次,李书福终于生产出来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

如今吉利装潢材料有限公司,已经20多年了,每年依然有上亿元的收入进账。

吉利”公司的名字由此而来。

截止1992年,李书福积累的原始财富已达数千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

到现在为止,李书福投资还没有输过。

他总是想到就去做,多少有点赌的成分。

李书福讲过他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1块钱,全放下,变4块了,全放下,变8块了,再全放下,变16块。

有些人赢了1块钱,就收回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

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

既然是赌,就不会总赢。

1988年,海南建省后,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一时间海南成了“淘金”之地,房地产产业逐年飙升。

1992年,国家批准洋浦设立经济开发区,更是掀起炒房热潮。

李书福也随之加入其中,正式进军房地产。

本以为狠赚一笔,没想到,房地产只是玩家炒起来的热闹。

表面的繁华,当玩家撤出,喧嚣过后留下一片狼藉。

李书福数千万的投资,收货的仅是一堆烂尾楼。

李书福第一次输的血本无归后,悄然退场,返回台州。

谈起这段经历,他说:

失败,这些都是实践的过程,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不过,也正因为这次失败,未来的车世界里,才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浙江的李书福,开始寻找新的行业。

1994年,李书福去了一趟美国。

看着发达国家大街上川流不息奔跑的汽车,他突然有了造车的念头。

一个照相的想造车,做梦,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李书福周围的人这样认为。

但李书福可不管他人怎样说 ,有梦他是真去做。

只要他认准的事,说干就干。

在深圳读书的时候,他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牌轿车。

有了第一辆车后,更坚定了他造车的想法。

在他看来,造车有什么难的:

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

然而,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每个行业有自己的准入证。

和冰箱一样,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

李书福拿不到生产汽车的资质,他无法造车。

不被允许造车,李书福会放弃吗?如果那么容易放弃,那就不是李书福了。

“曲径通幽处”,直路走不通,那就走弯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

他曾参观过一家摩托车生产厂的全过程,他觉得制造摩托车很简单。

而且,摩托车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他决定先建摩托车厂,他收购一家邮政国有摩托车厂。

1995年,李书福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嘉吉牌踏板摩托车。

产品上市后,大受欢迎。摩托车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随后,李书福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买下浙江临海经济开发区800多亩沼泽地,投资建立摩托车生产厂。

1996年7月,李书福却告诉安聪慧“那块地我们要用来造车。”

安聪慧不解地问,“我们审批的不是摩托车厂吗?”

李书福神秘一笑:“如果我说是汽车,能被批下来吗?”

原来他对外说投资建立生产摩托车,实际上他是在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但因为他没有汽车生产许可证,明着建厂房,是不被允许的。

李书福通过朋友打听到,四川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已停产的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保留有汽车生产目录,不过只能生产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

李书福不管这些,赶赴德阳,与其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最初,李书福的造车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让李书福造车之路走了捷径。但所有的捷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李书福也不例外。

在1996年奔驰刚刚发布新车后,李书福就买了几辆,拆了汽车,开始研究轿车的原理构造。

1997年,他又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都买回来一一研究,最后照葫芦画瓢,自制了一款“奔驰280”。

李书福把这辆“奔驰车”开上街去,很拉风,甚至还有人打听这辆车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车吉利豪情终于下线。

这标志着李书福带着他的吉利车正式登陆中国汽车舞台。

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李书福难掩兴奋地心情。

他为了庆祝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他精心策划了一场漂亮“下线仪式”。

为此他写了700多张邀请函,邀请政商各界人士参加。

但是大家知道他没有轿车许可证,他在法律边缘游走,不敢来。

结果,他在大饭店订了100桌酒席,来给他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

只有一桌,空着99桌。

“我当时真想哭。”李书福说。

不过,副省长的到来还是给了李书福鼓励与勇气,副省长希望浙江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

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到吉利调研,李书福直言:

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也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机会来了。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大幅降低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逐步开放国内汽车市场。

而在加入世贸之前,2001年11月9日,李书福翘首企盼的汽车准入牌照,终于让他拿到了。

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这一天,李书福整整走了6年。

李书福说:

这个批文让我们制造汽车的梦想,真正插上了翅膀,开始腾飞了。

然而,李书福“腾飞”之路,并没有那么顺畅。

等待他的,又是一条艰辛难走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制造摩托车的,能造汽车?”曾经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在李书福推出吉利豪情车后,又推出一款吉利美日汽车,以价格低廉(3万多)打开了国内的车市场。

人们相信李书福真的能造车。

不过,最初打算”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的李书福,却因为这两款车都是模仿别人的车,让他和他的企业一直被诟病。

李书福因此心情抑郁。

有次醉酒后,他忍不住抱怨:

我不偷不抢,每天起早贪黑地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当然,抱怨归抱怨,李书福还是决定改变企业的形象。

在改变企业形象之前,他自身形象也在不断改变。

曾经不在意穿衣打扮,只选择舒适经济实惠的他,扔掉30元一件的衣服,开始穿上做工精致的西服,衣服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的藏青色,颜色款式经常变化。

接着,他开始改变企业的形象,用产品来提升品形象。

他请来意大利设计师设计一款跑车,2001年推出吉利美人豹,这款车被称为中国第一跑车。

售价9.99万,但因动力只有100马力,销售效果并没有想象的好。

但是,提升品牌形象上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李书福正努力让自己的吉利品牌摆脱低端形象。

此时,一个新的大胆的想法在他的心底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2年,在吉利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说:

“大家做好准备,我们要去买沃尔沃。”

在场的员工听后,面面相觑,个个在心里说,老板疯了!

此时,吉利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一年卖不了几万辆车。

缺钱缺技术,还想收购世界汽车巨头沃尔沃,简直是在讲天书。

但李书福可没开玩笑,他说的是真的。

在2000年,他就认识到汽车是个全球化行业,

如果,技术上不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吉利是没有未来的。


必须并购一家有影响力、技术实力强大的老师来帮助吉利汽车。

他分析了世界上有名的这些车企,目光锁住了沃尔沃,车型小,价格不高,技术过硬,品牌口碑好。

李书福开始为这一天的到来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与卡梅伦)

2000年时,国家投资8个亿研发自动变速箱,结果失败了。

李书福把该团队的技术专家徐柄宽,高薪聘请到吉利来继续搞研发。

历经5年,吉利的三速自动变速箱研发成功。

2005年,在法国车展上,李书福用牡丹花装饰了一个特别大的展台。

红色跑车的车身上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中国的符号特别醒,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吉利。

2006年打败华晨收购英国锰铜濒成第一大股东,该厂因生产国外影视剧中的伦敦黑色出租车,闻名世界。

2007年,中国版本的黑色出租车吉利英伦在合资工厂上海诞生。

同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

随后搭载此款发动机的首款吉利帝豪EC718上市,大受欢迎,这意味着吉利有能力生产出高端产品。

吉利开始全方位战略转型,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

吉利还从日本、瑞典、韩国引进汽车的现代化设备。

2009年,吉利花2.57亿港元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提升了自身在变速箱技术上的竞争力。

李书福对英国猛铜和澳大利亚DSI的参股收购,帮助吉利实现了品牌升级。

被嘲”山寨“的吉利逐步摆脱这个标签,在自主品牌中开始展露头角。

李书福说,这些动作都是在“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

而此时的李书福,身上背着上百亿的欠债:

银行贷款30多亿元,从香港资本市场调用资金20多亿元,配套商欠款60多亿元,总负债加起来超过100亿元。

想过有胆大的人,但没想过会有如此胆大的人。

李书福却认为:

“面对一片自由的天空,你的所有想象力都迸发出来了,它不是钱能够衡量的。


这种思想、激情和梦想,在战略价值上所带来的竞争力是超过一切的。”

在李书福精心筹谋之时,机会悄悄向他靠近。

2006年,福特亏损126亿美元。

为了应对亏损,福特CEO阿兰·穆拉利推出削减非核心品牌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的策略。

这个消息让李书福意识到,机会真的来了。

2007年6月,他成立了沃尔沃收购项目组。

然后给美国福特汽车总部写了封挂号信,表达吉利对收购沃尔沃的兴趣,署名李书福。

收到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人家不卖,你以为他就放弃了。

李书福不,他笃定福特卖。

李书福去了趟英国,找汇丰银行借到一笔钱。然后直接去美国找福特公司高层。

可人家压根不知道李书福是谁,面都没让他见,更别提会谈了。

吃了闭门羹,李书福依旧没打退堂鼓。

你不知道我是谁没关系,我让你知道我是谁。

2008年1月,李书福接连两次在底特律参加车展,伺机寻找机会和福特CFO穆拉利对话。

穆拉利给了李书福30分钟时间会见时间。

穆拉利告诉李书福:

沃尔沃一年销售额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

而吉利销量只有21.9万辆,国内排名第10,在国际上无名。

其实就是告诉李书福,你赶快死心吧,你还没有资格购买沃尔沃。

不过,李书福的执着给穆拉利留下深刻印象。

他承诺,只要福特卖,首先考虑李书福的吉利。

2008年3月,福特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出售给印度塔塔集团。

这消息给李书福打了鸡血,他知道,自己拿下沃尔沃仅在咫尺。

此时,老天也站在了李书福这边。

2008年全球汽车市场紧缩,美国市场销量下滑了17%,但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却增长了10%。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高达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中国市场给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增加了筹码。

李书福聘请罗斯柴尔德、德勤、富尔德等组成200多人谈判团队,准备资料重达几十公斤。

判团队将收购价格从60亿美元,压到35亿美元,再压最后的18亿美元,耗时长达两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书福与瑞典国王)

来到最后一个拦路虎——工会,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最棘手的难题。

早在2007年,中国一汽并购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最后因为工会功亏一篑。

2009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时又因为工会,40亿收购款打了水漂。

在比利时,李书福接受工会的最后检验。

沃尔沃工会成员问李书福:

“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

尽管李书福预设了各种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让他有点出乎意外,他灵机一动说:

“I Love You。”

颇戏剧性地这个答案竟然征服了工会成员,工会主席当即拿出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李书福长舒了口气。

2010年8月2日,吉利并购沃尔沃交割仪式在伦敦进行。

世界见证了一个成立仅12年的中国汽车公司,拿下了拥有86年历史的欧洲老牌汽车巨头。

李书福成为沃尔沃轿车公司全球董事长。李书福和吉利汽车由此扬名天下。

2010年,英国《每日电讯》将李书福评为影响未来汽车行业走势的人。

与他并列的有丰田总裁丰田章男,福特CEO兼总裁、菲亚特老板马尔基翁。

说起收购这事,李书福说了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所有的奇迹的产生,往往都是在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的时候,它可能了,它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购沃尔沃后,很多人不看好李书福能搞好沃尔沃。

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

“不能说福特搞不好,吉利就搞不好,美国人搞不好,中国人也搞不好,这个不一定。”

有数据显示,沃尔沃2011全球销量45万辆,2021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达到了69.6万辆。

2022年6月份,沃尔沃汽车股价6.64美元,市值197.9亿美元。

相比收购花费的18亿美元,沃尔沃的市值足足增长了十倍。

吉利用资金拯救了沃尔沃,而沃尔沃则给吉利带来了技术和声誉。

曾经默默无名的吉利快速在汽车市场有了自己的地位。

其他的中高端品牌,销量大幅增长。

如今看来,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是一个疯狂又非常明智的选择。

除了收购沃尔沃,2017年吉利还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英国莲花汽车51%股份。

2018年2月24日,吉利从二级市场购买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约90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而奔驰是戴姆勒集团的旗下品牌。

曾经梦想生产奔驰车的李书福,如今成了生产奔驰车的大股东。这个逆袭堪称惊艳!

此时李书福的野心露出来,他要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汽车集团。

难怪有网友说,现在他买哪个车都不惊讶了,就看他想不想买。

除了在世界各地买买买车企,李书福也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

在2018年11月,他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飞行汽车等研究项目。

如果这一技术成为现实,现有的交通方式将会被颠覆,未来的出行变得方便不说,还会很有趣。

如今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私营汽车企业集团,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车企。

2021年吉利全年营收达到1016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同期增长10.3%,营收再次突破千亿。

最近发布的2022年福布斯榜,李书福家族以1706亿人民币进入全球富豪榜第62位。

但他曾经表示“富豪榜很无聊!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是很不利。”

他有句名言“少谈点金钱,多谈点精神。”

如今汽车行业风起云涌,一批新型造车企业不断涌现。

这些车企有着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激进的研发理念,这给传统汽车厂带来一定的压力。

像吉利集团这样的大规模的车企,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更大。

针对这种情况有记者问李书福有没有压力,

他回答:

“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


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鱼、养虾,对不对?


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是啊!他从低处来,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来处。

当一个人不怕回到来处,就没有什么让他畏惧的事情。

或许正是因为这,给了李书福一往无前的勇气!让很多奇迹在他身上接二连三地出现。

李书福的故事还在继续,期待他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出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