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民政局创新“整合资源有平台、党建引领有方向、活动开展有特色、服务过程有温度、健全机制有保障”的“五有”模式,积极探索“专业+志愿+精细化”的照护路子,扎实开展红河镇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项目试点工作,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残疾人照护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实现了残疾人基本生活“无忧”。

整合资源有平台。统筹利用红河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施及人员等资源,高标准建成红河镇社工站、红河镇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依托“一站两中心”成立了红河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利用这个综合性大平台,充分发挥社工和社会组织作用,大力培育基层本土志愿服务队伍、家庭志愿服务队伍和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培育出24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本土志愿者300余人,为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服务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志愿服务窗口,为志愿者提供注册、登记、咨询、志愿服务时长记录、证明出具等服务,进行志愿服务知识宣传,把志愿服务阵地延伸到基层,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建引领有方向。在残疾人照护服务改革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改革把好脉掌好舵。依托红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党支部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社工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志愿者党员成立志愿服务临时党支部,党支部成员可列席红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党支部会议,确保改革服务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高标准推荐照护人员。在招募过程中,重点推荐党员和群众基础好、具备党员素质的群众,今年共有44名党员志愿者加入到了照护服务队伍,有力提升了照护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依靠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涌现出了宋洪刚等12位党员模范。

活动开展有特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以“阳光守护,红心助残”为主线,陆续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关爱残疾人行动、“浓情端午,爱心助残”活动、“八一”退役残疾军人慰问活动、“喜迎二十大,情暖中秋,携手相伴”走访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助残活动,为残疾群体送去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的同时,把中国节日文化融入其中,让活动真正走进服务对象心中。照护服务人员还为每个残疾人家庭定制了一块向日葵形状式样的石钟表,寓意残疾人照护服务是一项阳光事业,同时记录每名志愿者陪伴服务对象、开展照护服务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提醒照护人员和服务对象珍惜时间。

服务过程有温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人文关怀+专业服务”技巧。在深入调查残疾人群体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每月为他们提供环境卫生清理、理发、剪指甲、做饭、洗澡、充话费、购买药品等帮扶服务,配合谈话谈心、倾听倾诉等心理慰藉,服务涉及服务对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人文关怀和温暖。特别是今年暑假期间由青少年学生参与成立的“青春爱启航亲子志愿队”,加入到照护服务队伍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情为服务对象送去了朝阳般的温暖和活力,使服务对象感受到年轻志愿者的风采,享受到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服务。

健全机制有保障。积极探索队伍建设、人员培训、积分制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招募服务人员时,把“志愿服务”和“奉献爱心”作为必要条件,上岗前对全部服务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邀请潍坊市社工协会会长围绕志愿服务理论、志愿服务知识和残疾人照料方法等进行了详细培训。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季度组织召开季总结暨服务培训交流会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帮助服务人员树立奉献爱心、助人自助、助人为乐的服务理念。建立积分制考核制度,加强对照护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认真听取服务对象及周边群众的意见与反馈,将结果与服务人员补贴、评先树优、志愿服务时长记录等挂钩,形成激励机制,促进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

昌乐县民政局通过创新实践“五有”模式,实现了残疾人照护亲情化精细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残疾人的家庭及个人卫生得到极大改善,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残疾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发生重大改观,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残疾人及其亲属对社会的满意度逐步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残疾人亲属的满意度从1月份时的73.5%,提高到了现在的90%。试点以来,共开展常态入户1752户,窗口服务100余人,开展个案工作544个,开展社区活动50次,志愿者服务10101人次,累计服务时长32625小时,受益人群19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