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用唐希才手工制作的便携工具为管控区居民提供核酸采集服务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白恬

“好方便啊,您这个采集箱是怎么做的?”

“唐医生不该叫唐希才,应该叫‘唐有才’!”

近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进行核酸采集工作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简称“广医三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唐希才,成了队伍里的“明星”。

原来,唐希才在海珠封控区内开展上门排查和核酸采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有太多的物资需要随身携带,工作经常手忙脚乱,严重影响效率。为此,唐希才制作了便携式上门采集箱、便携式垃圾桶。

手工制作提升工作效率

“我们这次核酸采集任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流动采集、上门采集,会面临需要携带的医疗物资品种太多、工作不便的问题。”唐希才表示。刚开始,队员们大多将这些物资放在袋子里挂在身上,左一袋、右一袋,不仅对活动造成干扰,还难以第一时间找到要用的物品,效率较低。

“工具不趁手,我就自己造一个嘛。”唐希才说,“我想到了有些流动商贩用的便携箱子,还有自己小时候捉泥鳅用的腰间竹篓,便开工了。”

唐希才利用废纸盒、胶带、泡沫板等材料,制作简易便携的采集箱和垃圾袋,在进行流动采集工作时可以将需要的采集管放在箱子里,挂在脖子上,箱子上面的平台可以用来固定采集管,咽拭子、酒精、垃圾袋一字排开挂在腰间,一切都井然有序了。

“一开始我两小时可以完成100多人的核酸采集,使用这套装备后两个小时可以采集260人了。”唐希才笑着说。

由于工具箱非常实用,队员们看到后纷纷询问他制作方法,唐希才便拍摄了制作短视频,方便大家学习,并利用空余时间帮其他队员制作,大大提高了队员上门核酸采集的效率。

“只是举手之劳的工作,能帮助到大家我很开心。”唐希才说,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也会使用自己制作的小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此前,他发现负压试剂盒开启困难,便根据桶盖有6个凸点的特征制作了“开瓶器”,帮助队员轻松开盖。

把最重的担子扛在身上

“唐医生是我们队里年纪较长的,和年轻人一样任劳任怨,还主动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我们都觉得特别难得。”广医三院核酸检测队队长冯枫华说。

“我是一名有28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理应在日常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唐希才表示,本次自己主动报名深入封控区工作,就是想把最重的担子扛在自己身上。

工作中,他感受到了广州市民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刚进入封控区工作时,连日的降雨对工作造成了影响,市民担心医护人员的安全,主动为医护人员撑伞,帮助他们寻找避雨的地方。

“我们拒绝了市民的帮助。在封控区内采集核酸是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不能让市民承担风险。”唐希才说,好在当地及时下发了雨衣,帮助医护人员在雨中顺利完成了工作。

据悉,广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医三院派出了147人支援海珠核酸检测。“疫情一定能早日消散,广州加油!”唐希才说。

编辑:聂粤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