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神经外科吕立权教授团队

专家介绍:吕立权,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脑和脊髓肿瘤专家。

专业擅长: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具备娴熟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功底,擅长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包括:

(一)复杂脊柱脊髓疾病:利用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椎管内肿瘤、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

(二)颅内高难度、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航引导下内镜技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岩斜区和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术;功能区胶质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室内肿瘤、颅眶沟通瘤等微创手术。

(三)复杂脑血管疾病:多发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四)颅脑创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的微创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昏迷催醒、脑积水、颅骨缺损),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五)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椎管内肿瘤手术通常需要打开椎管,会引起脊柱稳定性的改变,术前患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肿瘤切除以后是不是都要做内固定,答案是并非所有的椎管内肿瘤手术都需要做内固定。

在以前的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医生为了充分暴露肿瘤,首先需要将椎板切除,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椎板切除后脊髓会失去骨性结构的保护,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以前的手术后内固定是绝大多数患者的常规选择。但目前随着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都可以不再进行内固定了,常用的技术包括:

①椎板复位术:这项技术十分好理解,就是在手术中医生先用一些工具像超声骨刀等将椎板完整地取下,切开硬脊膜,在切除完肿瘤之后,再缝合硬脊膜,将椎板复位,用一些钛钉、钛板固定,从而避免了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②椎板开窗:椎体和椎体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那么我们在做手术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间隙,再切除上一椎体的下缘和下一椎体的上缘部分,打开一个小“天窗”进行肿瘤的切除,这就是椎板开窗术。椎板开窗术相比于传统手术来说,保留了脊柱的韧带结构,保留了椎体之间的小关节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椎体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保证了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③半椎板切除术:顾名思义就是只切除一半的椎板进行手术。半椎板切除术相比于开窗术来说,除了在椎体上开窗之外,还会往周边扩大切除,切除同侧的上下关节突的一部分,因此椎体之间的小关节结构会受到一定的破坏,但相应地,暴露的视野范围也更加的大,有利于手术肿瘤的切除。半椎板切除术只切除了椎体的一半,脊柱的稳定性仍然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术后大部分患者也不需要再进行内固定手术。

但这里也要提醒大家的是,微创手术在减少损伤的同时,是以缩小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为代价的,因此并不适合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肿瘤生长情况复杂,涉及到的脊柱节段多,脊柱内粘连严重等患者,这时候可能没办法进行微创手术,术后就要根据是否会产生脊柱不稳再决定要不要进行内固定手术了。

一般来说,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的情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病理性不稳,就是说手术之前脊柱就已经存在不稳定了。像是患者年纪大才就诊,脊柱已经出现老化退变;或是椎管内肿瘤侵蚀了脊柱,对脊柱骨头造成了破坏;又或者是像脂肪瘤、畸胎瘤的患者合并了脊柱裂等畸形的情况,就大概率需要进行内固定术了。二是医源性不稳,就是说是由于不能进行微创手术,切除的椎体范围比较大,术后就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像肿瘤长的比较“长”,一般说超过三个脊柱节段,或者说是椎管内肿瘤为哑铃状,就是一部分长在椎管内,一部分长在椎管外,这时候手术需要切开脊柱旁边的小关节,但小关节在脊柱稳定性中起到了大约32%的承重作用,因此很容易造成脊柱不稳,也需要进行内固定术。

随着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椎管内肿瘤患者都可以不用进行内固定,但内固定对于不能做微创手术的患者来说仍然十分重要。说一千道一万,其实都是为了让大家对脊柱稳定性有更充分的认识,但最了解您病情的还是您的主管医生,因此建议最后决定是否进行内固定还是遵循医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