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末三国的军队编制也分为战时和平时两种,大家所熟悉的各种将军都属于战时体制,这个体制跟现在类似,也分成两大块:中央司令部和下面的各个战区。

中央司令部主要由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组成。其中大将军地位最高,相当于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下面的几位分别相当于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

从大将军到卫将军都不常设,也不全设,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骠骑将军就相当于代理总司令。如果不设大将军也不设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就相当于代理总司令,以此类推。

三国时代,唯一特殊的是孙吴,孙权当皇帝,后在大将军的前面加了一个“上”字,称为上大将军,其实就相当于大将军,而下面的大将军得相当于骠骑将军。

在汉末三国的军队编制里,中央司令部下面通常设东、西、南、北四大战区,也叫前、后、左、右四大战区。战区的司令由四方将军担任,也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比如刘备就曾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 马超为左将军。

在四方将军下面还有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比如魏国张郃、夏侯渊、郭淮、邓艾 等人曾任征西将军。张辽、曹休、满宠曾任征东将军。再往下还有四镇将军(赵云曾任镇东将军)、四平将军(吕布曾任平东将军)、四安将军(陶谦曾任安东将军)。

汉末三国更多的是一些杂号将军,手下通常有一个军,按照当时的编制人数大约1-2万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长。

现在的军通常都有一个番号,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9集团军、第81集团军、第十五空降军等。但当时人们不喜欢这样做,但也得有一个区别的名称,于是就有了讨逆军、讨虏军、横野军等。他们的“军长”,就成了讨逆将军(孙策曾任)、讨虏将军(黄忠曾任)、横野将军(徐晃曾由偏将军迁任横野将军)等,比这些杂号将军地位稍低一点的是偏将军,俾将军,他们相当于“副军长”。

在杂号将军之下,汉末三国还有一些其他军官如中郎将(如虎贲中郎将,统领虎贲军;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校尉、都尉(曹操就曾任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司马等。

中郎将和校尉地位差不多,大体相当于大校师长,不同之处在于中郎将过去是禁军的指挥官,后来天下乱了,各地实力派也任命自己手下为中郎将,但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中郎将比都尉分量稍微重一点。

而且各郡国地方武装指挥官也称都尉,所谓都尉相当于旅长或者是地方保安旅旅长,再往下是司马,司马的手里通常是一到两千人左右,相当于团长,史书里经常提到别部死马,那就是相当于独立团团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末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实行二五制,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五个屯为一个曲,每五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1000人有一个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