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Type="normal"-->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UC患者发作的诱因包括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病程进展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其中含血、脓和粘液的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其发病特点是易反复发作;左下腹或下腹部局部性、阵发性、痉挛性绞痛,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此外UC患者还可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由于UC患者发病特点如长期血性腹泻、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还会导致患者还会出现轻度贫血、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部分急性发作患者还会因大出血导致严重贫血、发热伴全身毒血症、年幼患者还会因此导致生长发育受限。

诊断 目前临床对于UC的诊断仍依赖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检查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等。UC诊断中应包括疾病类型、病情程度、活动性、病变范围、并发症和肠外表现,若有典型临床表表现且疑似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结果,满足任意一项即确诊;或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UC的治疗需要在确诊后根据患者疾病的分级、分期和分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诊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UC疾病本身的病程特点和治疗目标,而且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判断和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治疗 目前临床对UC患者治疗中最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当属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较为常用且常见的如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UC,不仅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还能够预防复发。有研究对100例UC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组,对2组患者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疾病活动指数及生活质量。结果与美沙拉嗪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CD8+水平均明显降低,而CD3+、CD4+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治疗组患者腹泻、血便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且疾病活动指数明显降低,同时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由此可见,对UC患者进行地塞米松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而且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疗效显著。重症UC患者应用静脉环孢霉素治疗,结果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虽然难治性UC患者通过给予环孢霉素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该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炎症,因此长期应用的临床价值仍值得商榷。有研究在一项单中心研究中对中重度UC患者采集粪便样本并根据患者是否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无激素组,其中无激素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静脉激素、 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再根据3 d后的疗效将接受足量静脉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作者针对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构成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粪便菌群测序分析、采用香农指数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采用Metastats分析比较差异,结果作者发现中重度UC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可能与是否激素暴露无关,但治疗前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可能是静脉激素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甲氨喋呤对UC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争议。

生物治疗 以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研究指出在UC的发病机制中,通过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中均能够发现TNF-α高水平存在,该因子来源于T 细胞和巨噬细胞,其水平升高意味患者机体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巨噬细胞的激活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因此临床通过对UC患者应用TNF-α单克隆IgG抗体,不仅能够显著降低TNF -α水平,而且还能够抑制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细胞间黏附分子的释放,因此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起到明显的促进和提升效果。

神经免疫调节剂 免疫制剂主要应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UC患者,传统药物如嘌呤类,主要通过降低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的促炎神经肽有P 物质、血管活性肽、神经肽Y等的表达。有研究对激素抵抗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HR-UC)患者分别给予口服硫唑嘌呤片治疗(对照组)和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结果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治疗后两组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次数减少更显著;另外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及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同样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显著,因此作者认为与硫唑嘌呤治疗HR-UC相比,美沙拉嗪不仅具有较为理想的安全性,而且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此外也有研究指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生长抑素以及蛙皮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有研究对50例一线治疗和激素治疗失败的中型广泛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采取硫唑嘌呤治疗的硫唑嘌呤组以及采取6-巯基嘌呤治疗的6-巯基嘌呤组,结果两组患者在相同疗程后,硫唑嘌呤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00%、16.00%,虽然与6-巯基嘌呤组84.00%和20.00%的结果相比未见差异,而且治疗后两组炎性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水平也未见明显的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对于一线治疗和激素治疗失败的中型广泛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通过给予硫唑嘌呤治疗能够收获预期疗效。

外科手术 UC患者的手术必须满足绝对指证和相对指征的条件,前者为大出血、穿孔、明确或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等;后者包括了重度UC伴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有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7例接受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的UC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结果发现37例患者中25例为2期IPAA术式,12例为3期IPAA术式,其中2期手术患者术后排便习惯优于3期手术患者;年龄>45岁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年龄≤45岁组,且年龄较大患者晚上漏便率高于年龄较低患者;在IBDQ肠道症状总分的比较中,并发储袋炎患者的低于无储袋炎患者,而年龄>45岁组在全身症状和情绪功能方面总分高于手术年龄≤45岁组。 因此作者认为UC患者行IPAA术的疗效较好,术后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手术分期影响术后排便习惯。

其他如IL - 1 抑制治疗、粪菌移植、微生态疗法、T 细胞抑制治疗、基因治疗等也在UC治疗的相关研究中获得了证实,但由于目前国内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仍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但为UC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小结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临床UC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UC,是UC缓解期的主要用药;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UC以及氨基水杨酸治疗无效的轻度UC;免疫制剂主要应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UC患者;对于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及癌变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新型的治疗方式如粪菌移植、微生态疗法、干细胞移植等,从而有效提高U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