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重磅新消息:捷径道路被封、小心机构行骗;收紧录取专业,风向彻底改变。11月11日,教育部重拳出击,对2023年高考中的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了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艺体考生防舞弊

在教育部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对艺术生和体育生的“严抓”。具体措施包括:该回避的人要回避;考生、评委和考场必须落实“三随机”;严禁高校教职工组织或者参与考前辅导;没按规定进行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准录取。

二、报送学生限范围

在教育部的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保送生的“严抓”。具体体现在限定四类有资格保送的人群,缩减他们就读的专业范围。

第一类保送生,是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高校将主要安排与学生特长相关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等专业)去录取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类保送生,是全国16所外国语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三所大学还可以让这些学生就读英语专业,其他高校只能把他们录取到非英语的小语种专业,“一带一路”语种是重点。

第三类保送生,是公安英烈子女,他们只能被保送到公安类院校。第四类保送生,是退役运动员,国家鼓励他们申请保送到体育学类的专业。

三、回首过往教训多

说到高考中的非裸考招生,老百姓心中的愤懑可实在太多了。

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自主招生,初衷是选拔高校中意的偏才怪才,给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孩子额外的录取机会。但始料未及的是,这种招生模式成了有资金、有资源、有地位的家庭的“专属渠道”。伪造证书和专著的、代写论文和专利的、内外勾结赚昧心钱的机构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某知名音乐学院的院领导和教授、导师“出事”成串,有人用“割韭菜”来形容艺考中的舞弊行为,有人为此不惜顶着疫情从国外买高价机票回国,只为每年一次的“饕餮盛宴”。

看看老百姓眼中的那些社会名人,有人都混成博士了,竟然不知道知网是什么;有人进了顶尖艺术院校,挺身自爆学籍造假;有人凭着父母的帮助,降几十分进了顶尖院校,毕业就当了领导;有人以外国语学校优秀学生的身份保送顶尖院校,就读的反而不是外语类专业,一转眼成了豪门贵妇。就问你一句:乱不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面向未来保公平

在老百姓的眼里,高考是一根“教育指挥棒”,引领着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向,实乃重中之重。仔细观察和阅读近几年的高考政策,我们能一眼看出这根“指挥棒”未来所指引的方向——保公平。

在老百姓的眼里,按照分数录取的“硬规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相对公平。除此之外的其他录取方式,往往因为信息不透明、机会不均等,被认为是“有碍公平”的体现。未来一段时间内,“多数公平”和“少数机会”仍将在高考录取中博弈,但前者的权重显然高于后者。

不得不提的是,在很多人看来,目前实行的分省考试、分省录取模式有着巨大的优化空间。但我认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实现统一试卷和统一录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公平,因为各省的教育资源很难做到均匀分布。

对高考中艺术生和体育生的录取,你有何看法?你认为现存的四种保送生和保送专业范围,是否合理?你认为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才是利国利民、有利公平的?来评论区高谈阔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