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雅婷(中南民族大学)

11月9日,江苏南京。因孩子被同学打伤,男子鲁某某上门打人被刑拘。此后,鲁某某家人登门下跪求谅解。这一事件连续登上热搜,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整个事件中,包括当事人以及大部分网民,都被自己的情绪所裹挟着。(11月11日 封面新闻)

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伤,为人父母的必然会心疼,上门讨要说法也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鲁某某错在不应该对一个孩子掌掴,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将问题扩大。这起事件在网上不断发酵,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一部分网友基于自己的主观臆测支持一方,发表了许多主观性较强的评论,并与持相反意见的网友逐渐形成两派,相互论战。这都是理性缺失,情绪占主导的结果,尤其是身处屏幕之外,没有真正了解具体情况的你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每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迅猛增加,我们对外在世界的了解少了一份亲身体验,多了一份主观臆测,对外部事物的看法越来越局限于已有的认知。一条与自己意见相符的评论会进一步加固自己原有的观念,无论对错与否;一篇绘声绘色的“小作文”会引起自己的共鸣,不论真实情况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受限于自己的主观感情,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都是受限于情绪,缺少理性的产物。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下,人们本意是为了 伸张正义,却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加以利用,形成网络舆情,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不妨放下主观情绪,让理性回归。

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家长应该扮演矛盾的调节者,而不是激化者。父母应该跳脱出角色的情感局限,客观公正地引导孩子解决矛盾,而不是怒发冲冠,退行成小孩用武力去解决。这样只会加剧冲突,给孩子做出错误示范,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得不偿失。

网友们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在最大限度了解每件事情背后的真实情况后,再发表客观公正的言论。以吸取事件的经验教训为主要目标,而不是随意发泄情绪,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以此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作为青年的我们,遇事更是要多思考多追问,避免进入认知局限,要逐步锻炼自身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人云亦云;更要勇于承担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此来启发更多的人明辨是非曲直,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如此,认识事物亦如此。让情绪远离我们的行为,让理性回归我们的认知,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