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大家其实并不陌生,作为世界上“航空工业心脏”的代表企业,绝对称得上是前苏联的一大工业“遗产”,马达西奇公司主营开发、制造、维修和维护用于飞机、直升机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及工业燃气涡轮机,在全球有超过近百个国家的飞机与直升机都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世界上曾经仅有的一架巨型运输机安-225的发动机,生产商便是马达西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日趋萧条,高端技术人才外流严重,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程,马达西奇被私有化。在本世纪的前十年,该公司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活力,除了以俄罗斯的订单为主之外,中国和印度市场也给带来了可观的收益,2013年,马达西奇营业收入达11亿美元,其中有70%都来自俄罗斯。

但是好景不长,转折发生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俄乌关系急转直下。乌克兰开始逐步禁止向俄罗斯供应相关产品,失去了俄罗斯这一最大的客户,等于让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的销售市场。可由于技术体系不同,马达西奇的产品也几乎不可能进入西方市场,公司发展急转直下,陷入了困境。该公司此时的命运,也等同于是乌克兰的缩影。

为了避免破产,保住一线生机,2015年4月,乌克兰政府决定将马达西奇排除在乌克兰“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司”清单之外,积极为该公司寻求愿意接盘的买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中国企业通过正常商业途径,合法投资并持有了该公司多数股权,成为了该公司的重大利益攸关方。

当年的中乌两国,在军工技术领域,一直有着合作“佳话”,例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野牛大型气垫船、歼-15舰载机的原型机等,都有着良好的沟通合作;而通过与马达西奇的合作,其独有的发动机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不但弥补了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的不足,更是成为了中乌合作新的典范,意义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商业合作。

2020年10月,中乌签署了2021至2025年航天合作计划,拟在计划框架内实施69个联合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7000万美元。然而,在外部的层层阻力下,这项合作被迫搁浅并终止,马达西奇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据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声明披露,自2020年以来,乌克兰政府不断制造事端,污蔑、打击、迫害中国企业,甚至毫无理由的实施了特别经济制裁,这些手段无非是想将马达西奇公司非法国有化,严重侵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马达西奇公司因为并购案的受阻,已临近丢饭碗的境地,还将面临数十亿美元的违约金压力。

对于乌克兰政府三番两次给收购设置阻碍的原因,外媒直言不讳地称这是为了“取悦美国人”。据外媒披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此前曾要求乌克兰当局出手,来调查拜登家族和乌克兰公司的商业往来,这导致了乌美两国关系紧张。而在拜登上台以后,乌克兰一直希望通过国有化马达西奇公司的方式,来缓和弥补这层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卷入美中马达西奇之争,至今没有获得任何明显的好处,损失却是显而易见。马达西奇本可以与中国企业携手参与制造生产21世纪的新产品,但这已经完全成了泡影。即时在其原本优势的传统军用航天发动机市场,也早已失去优势;在高端航天发动机市场,更是丧失了与美欧企业抗衡的资本。身处国家动荡,战火之下的马达西奇,恐怕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