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湖南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在苏州相城经开区正式揭牌成

立。苏州,再一次迎来985高校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官微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拥有无数个“第一”头衔。但若要问苏州缺什么,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识:机场和大学。

去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到的“到2025年,实现“双一流”高校各板块全覆盖,苏州高教能级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局面基本扭转,高能级研究型高等教育载体不断涌现,形成苏派本土高校成长、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的在苏高校格局......” 可谓一语破的。

为扭转这一局面,苏州主动破局。从2002年8月苏州研究生城奠基到2022年之秋科创资源集聚、知名高校云集、高端人才扎堆,经济强市苏州正向高教强市奋力攀登。

千年名城,百年名校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有着“状元之乡”的美誉,数不清的前贤名人在此开办学校、教书育人,积淀了众多办学时间长达百年的知名老校,奠定了苏州教育最牢固的基础。

独具特色的治学风格和人文精神绵延至今,苏州已从“状元之乡”走向“院士之乡”。据统计,截至2021年,苏州籍两院院士达121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形成别具一格的“院士群”之象,彰显了苏州高等教育浓厚的治学氛围、深远的人文底蕴。

在这千年名城中,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苏州大学。其前身东吴大学创办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办学百年,苏州大学崇文睿智,争先创优,为国输送了以许德珩、费孝通、钱伟长、李政道、查良镛等为代表的50多万名精英栋梁和专业人才,涌现了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打响了“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苏大大可为”的品牌;在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苏州大学秉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发展战略,参与神舟系列飞船、问天实验舱、神光系列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造血干细胞移植、OLED照明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依托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苏州大学正努力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苏州也在不断推进与苏州大学校地合作的力度、广度与深度,形成“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格局。

如今,千年古城苏州早已打开发展新空间,形成了与时俱进、对世界开放的现代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国仅有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其中2所就位于苏州,分别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及昆山杜克大学。除此之外,苏州还坐拥有两院院士和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名家名师、剑指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苏州科技大学,以及在六十余年的办校过程中受吴文化浸润、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常熟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

名校聚集,高教崛起

作为一座非省会的地级市,拥有一所本土“双一流”高校的苏州,从未停止对高校资源的引进和积极求索。自2002年开始,苏州市在苏州工业园独墅湖片区,规划了51平方公里作为科教资源集聚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高能级科教资源。从经济高地到教育高地,苏州携手更多高校在太湖之滨落地开花,一条仁爱路见证了科教创新区的崛起。约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校走廊”。

名校聚集,高教崛起

苏州的名校引进,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苏州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建设苏州研究院,2020年再次提及共建苏州高等研究院。通过近些年来高校和苏州的合作可以发现,建设研究院是其“主流”合作方式。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肇基于此;2017年,苏州与清华大学“牵手”,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2020年至2022年,厦门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在苏州布局筹建研究院;如今,湖南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也在此落地。

研究院的建设,是有效整合校地双方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术平台的重要途径,更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优势,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良策。如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承担的《苏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于今年9月18日通过院士专家评审 ,立足苏州工业制造强市和江南历史文化古城定位,该方案成为苏州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蓝图,彰显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在建立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在高教领域进行高质量、全方位的“补课”的苏州,也迎来了省内“唯二”985高校——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青睐”。

2018年,东南大学宣布落地苏州校区,升级了过去仅在地方设立“研究院”的合作关系。17年来,东南大学已在苏州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格局,具备了完整的办学功能。截至目前,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已引进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领衔的1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奖项......东南大学在苏州的布局已不仅仅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增长极,也成为了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的桥头堡。

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今年6月28日,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新型学院揭牌。立足“苏州所需”和“南大所长”,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等五大学科群。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高标准打造太湖科学城”,可见苏州对于南京大学布局之重视,以期打造新时代校地合作的标杆。而从南京高校“搬家式入驻”苏州中可以看到,“江苏双子星”正携手彼此成就,助力苏州的高校实力尽快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支撑起城市乃至整个省份未来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官网

梳理苏州近年来在高教领域的动作,可以发现苏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明朗:扶持本土的苏州大学,与国内顶尖高校多方位合作,引入国外顶尖名校,三管齐下。在过去几年里,苏州与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外顶尖高校多方位合作,合作办学项目快速集聚,或许在将来,苏州学子足不出户就能在本地享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2021年4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今年7月,该项目建设工程规划批前公示,预示着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距离建成更进一步,将为苏州高校再添助力。

厚积薄发,双向奔赴

新一轮高校争夺已经拉开帷幕,“觉醒”较早的苏州,已经尝到了甜头。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是将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

为不断扩大和优化高教资源,苏州给钱、给土地、给政策、给资源,“尽展其能”。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今年7月,《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其中鼓励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团队),对经认定的顶尖人才(团队)可直接立项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最高5000万元项目经费);大力招引江苏籍院士全职/全时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工作,按“一人一议、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方式给予支持......

除了对引进高校毫不“吝啬”,苏州市对于本土高校的扶持更是“出手阔绰”。2022年9月27日,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启用仪式举行,作为苏州大学与吴江区全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项目,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约40亿元。由此可见,“经济大市”的实力家底,为苏州发力高教、强强“联姻”夯实了底气。

图片来源:苏州日报

与此同时,苏州也加入了“新建大学潮”,为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添砖加瓦”。2021年1月,苏州教育电视“苏州教育-传媒有道”公众号透露,苏州将整合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资源,积极筹建“江苏(或苏州)电影学院”,形成“北北影、南苏影”的布局。

如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持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创新支撑”“服务支撑”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正走向社会的中心,其角色定位正逐步转向服务与支撑引领同步。随着越来越多高教资源的涌入,“群英荟萃”的苏州,正与区域内高校打好“配合战”,以期在时代的浪潮里强势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这些高校将成为苏州基业长青的中流砥柱,苏州的“最强”将不仅仅是经济层面,其高教发展也将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