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大先生的儿子也是我的儿子”

朱安的这一句自我安慰的话道出了无尽的辛酸,同时也是封建礼教荼毒女性的一个缩影。

1947年,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一个人孤独地去世,临终前她将鲁迅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周海婴,可周海婴却并不承认朱安是他的母亲。

朱安在世时,对周海婴百般关爱,视如己出。虽然鲁迅对她没有丝毫的感情,但朱安在鲁迅去世之后仍旧一直关心着许广平母子,她将鲁迅的亲人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

只可惜朱安在临终之际都依然没能够等来周海婴为自己送终,只能够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孤独终老。那么为何朱安始终未能获得想要的名分?她又有着怎么样的悲伤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着遗憾孤独终老

1947年6月28日,在北平城城南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此时的她在这座安静的四合院中逐步走向人生的终点,她的身边没有其他亲人,只有一位照顾了她20年的女佣王妈。

朱安在步入晚年之后,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状况令人堪忧。早在3个月之前,朱安就知道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了多久了,她在即将去见自己相守一生的“大先生”之前,给许广平写去了人生的最后一封信。

朱安在信中表示,自己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愈发严重。中医西医全部都看过了,但是依旧没有效果。她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这些老毛病是治不好的了,估计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因此朱安向许广平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她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将墓迁去上海,和鲁迅先生合葬在一起。虽然生前两人没有机会走到一起,但是死后希望能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相守。

除了鲁迅以外,朱安唯一惦记着的就是她素未谋面的周海婴。虽然周海婴是许广平的儿子,但是出于对鲁迅的爱,朱安一直将周海婴当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看待。如今大限将至,朱安希望在临终之际能够见见这个“儿子”,膝下无子的她还希望周海婴能够以“儿子”的名义为自己送终。

为此,朱安还留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手中西三条胡同21号房产地基以及其他房产全部交给周海婴,同时将丈夫鲁迅的书籍、用具及出版权也一并交到他的手上。以上是朱安作为一个“母亲”能够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安对周海婴的感情之深。

朱安和周海婴没有血缘关系,不过从她的遗嘱当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在努力完成“母亲”的角色。可即便如此,朱安最终的愿望还是没能够实现。三个月后,朱安就在其北平的家中去世,这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她终于摆脱了单相思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朱安终究还是带着遗憾离去,因为她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旧时代女性,死亡对于她来说有着极为复杂的习俗。按照朱安绍兴家乡的传统,人在去世之后就要准备一副好的棺木,然后让自己的儿女守候在旁七七四十九天。可是朱安终其一生都没有为鲁迅生下一个孩子,周海婴就成为了唯一符合习俗的“子女”,但周海婴自始至终都没有将朱安当成母亲。

周海婴不愿承认朱安的身份,她就永远无法按照传统习俗入土为安,这也成为了朱安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好在当地的人民心善,他们看朱安孤独一人,专门为她请来了和尚为其超度祈祷。当时许广平也曾经想过将朱安迁葬到鲁迅母亲的墓旁,但是没能成功实现,而朱安最终的归宿则在西直门外部的保福寺。

在这个墓碑上面没有写上任何的注明,只有一个陪伴朱安许久的水烟袋,鲁迅先生抽烟的频率世人皆知,朱安的这一个水烟袋所指何人不言而喻,她用这样的方式永远留在了鲁迅的身边。只可惜后来保福寺附近翻新,很多的墓葬都被破坏掉了,朱安的墓也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许广平没有完成朱安的遗愿,将墓葬迁移到鲁迅身边,而儿子周海婴也没有承认这个母亲?这是因为许广平十分了解鲁迅。鲁迅先生终其一生,用笔杆做武器对抗封建礼教,包办婚姻更是封建礼教的集中体现。朱安的存在成为了鲁迅先生永远的痛,一个新时代的先锋居然有着封建礼教下迎娶的妻子,这对鲁迅来说是莫大的无奈。许广平深知丈夫的想法,因此她不会让朱安和鲁迅合葬在一起。

此外周海婴对着这个没见过一次的阿姨,内心也只有尊敬。只是周海婴从小就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对于朱安他没有任何的感情,平时在信件中也只是称呼其为朱安阿姨。在周海婴的眼中,朱安是父亲遗留下的遗孀,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面对朱安多年来的照顾,说完全没有感情也不是。只能说两人的身份限制了他们的关系,周海婴一直都将朱安当成是外人,再加上从上海到北平,路途遥远且危机重重,周海婴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这个阿姨。

为什么朱安最终会落得如此一个结局,其实她什么都没做。

独守空房心系孩子

1906年7月25日,一个裹着小脚的女子正在鲁迅的家中等候,远在日本的鲁迅也在急急忙忙地赶回来。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即将要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和眼前这个女子结婚。

朱安是鲁迅一辈子最想抹去的记忆,因为在朱安身上,鲁迅看到了所有旧事物的身影。封建礼教、传统思想、教条陋习等等,可以说朱安就是鲁迅眼中最厌恶的那类人,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强行和朱安结了婚。从孝心的角度来看,鲁迅还是很尊重他的母亲,毕竟娶了这么一位自己且不说不爱,而是极其厌恶的人。

既然只是为了完成母亲交待的“任务”,鲁迅自然不会和朱安发生任何接触,从新婚之夜就开始了。鲁迅在拜堂之后就疏远朱安,当晚两人也没进洞房,鲁迅背过身去彻夜难眠。第二天晚上鲁迅干脆连房间都不回了,直接跑去母亲的房间里面看书,此后两人再也没有同过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鲁迅的冷漠,朱安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她无能为力,她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只能够默默接受这一切。

在鲁迅看来,朱安只是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件物品,像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里面虽然有着浓厚的母爱,但是并不代表着存在任何爱情。朱安人生的悲剧也就此展开,作为一个传统的女性,嫁给了一个男人就要死心塌地地跟他一辈子。朱安用自己41年的人生来践行着这一信念,可鲁迅却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

此后鲁迅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用一篇篇尖刀般的文章刺向那个封建腐朽的旧社会,最终一步步成为革命事业中的一盏明灯。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当中,家中那个包办婚姻制度下产生的妻子自然成了鲁迅厌恶的对象,对待朱安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漠视转变成了抗拒。

可是朱安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任何一句,她一直以来都是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陪伴在鲁迅的母亲身旁伺候老人家。后来鲁迅已经不再和她说任何一句话了,甚至爱上了许广平,朱安都选择忍让,在她的眼中男人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自己也是在几个女人围着一个男人的环境下长大。

只能说朱安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的女性,也是当时广大旧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鲁迅也曾向朱安提过离婚,让她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朱安却认为“好女不改嫁”,这也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对此鲁迅也没有再说什么了,不过两人的关系也注定越走越远,真正使两人彻底割裂则是因为儿子周海婴的出生。

此后朱安就一直陪伴在鲁迅母亲的身边,老太太对这个儿媳妇也十分认可,但是老太太心心念念的一件事情却是朱安永远也做不到的事。老太太说自己有一次梦到鲁迅带了一个孩子回来,她很开心自己能够抱上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朱安听完之后百感交集,她又何尝不想为鲁迅生下一个孩子?但是她知道这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后来许广平生下了周海婴,朱安知道后精神十分崩溃,她知道大先生从此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注定是要被遗忘的那一个。但是老太太却从来没有嫌弃过朱安,在老人家眼中朱安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事已至此朱安也只能够默默地接受鲁迅和许广平的事实。

不过在朱安的心中,她一直都认为只要是鲁迅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也会来为自己送终,这样自己就不会成为孤魂野鬼。不过这也是朱安的一厢情愿罢了,虽然按照常理来说,周海婴叫朱安母亲也确实合理,但事实上周海婴从来就没认过这个“母亲”。

在鲁迅去世之后,周海婴和许广平住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上海,而朱安则在北平照顾鲁迅的母亲,从此两家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朱安经常会写信给许广平关心周海婴的情况,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每当朱安得知孩子的身体不好时,她的内心就会十分紧张,等到周海婴长大之后,她就直接给周海婴写信。

后来朱安还在信中说道,希望周海婴能够将和许广平的合照寄给自己,她十分想念上海的二人,在朱安的心中许广平和周海婴就是自己的亲人。对于这个素未谋面的儿子,朱安早已经视如己出。长大后的周海婴也知道朱安的关心,他明白朱安这样做是因为将自己看成了继后香灯的人,周海婴在心里面也很尊敬这个长辈。

但是周海婴从来没有承认过朱安,因为一旦承认她是母亲,就代表着自己的生母许广平是妾室,三妻四妾的封建制度是父亲终其一生对抗的事物。周海婴不能够违背父亲的理想,更不能顺从这样的封建制度。

因此直到朱安去世,周海婴都一直没有承认其身份,无依无靠的朱安晚年生活十分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悲凉晚年卖书求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病去世,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安的耳中。听到自己为之相守一生的丈夫离世,朱安内心悲痛万分,她十分渴望能够以原配夫人的身份前往上海为鲁迅料理后事。但是由于鲁迅的母亲当时已经年近八旬,健康情况堪忧,而且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安担心婆婆的身体会承受不住。朱安因此最终没能前往上海,只能够在北平的家中摆设灵堂祭奠。

在鲁迅去世之后,朱安的生活便没有了保障,远在上海的许广平一直都在资助着朱安和鲁迅的母亲。在一段时间里,朱安和婆婆的生活费用还尚能维持,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物价飞涨,朱安的经济状况开始越来越差。

1943年,鲁迅的母亲去世,许广平也开始减少了给朱安的资助。此时年迈的朱安身体每况日下,经常饱受病魔的折磨,她不仅要维持日常开销,还要花一大笔钱来治疗疾病。

看着手中微薄的积蓄,无奈之下朱安写信给鲁迅在日本的好友,请求对方能够对自己施以援手。只可惜由于战乱影响,朱安一直都没有收到日本友人的回信,许广平对她的资助也是日益减少,面对如此窘况朱安心急如焚。此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建议朱安卖掉一部分鲁迅的藏书,这样能够换取一些生活费用。

朱安本就没读过什么书,对文化书籍没有太多的感情,而且现在生活的困境也让她不得不低头。虽然她很舍不得大先生留下来的遗物,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也只能够忍痛割爱变卖藏书。当时朱安要变卖鲁迅藏书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上海,许广平和鲁迅的一众好友都大为震惊。许广平更是连夜写信给朱安,表示如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自己一定倾囊相授。

而上海文坛的许多鲁迅故交也纷纷来到北平,劝说朱安不要卖掉鲁迅的藏书,朱安听完众人的劝说之后沉默不语,眼眶逐渐湿润。在朱安的心中,鲁迅一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她又何尝愿意卖掉鲁迅的遗物。终于,忍让大半生的朱安发出了内心内的呐喊,她表示大家都知道要保护鲁迅的遗物,可是谁又曾想过要保护自己这个鲁迅的遗孀?这一番话不仅仅是朱安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是当时无数受封建礼教荼毒的妇女心声。

其他人得知朱安经济条件不好,纷纷劝她辞掉家中的女佣王妈,这样就能够省下一笔开销,但是他们都不知道王妈对于朱安的意义。当时的朱安身患疾病,身体已经不允许她继续进行繁忙的家务,家中的一切事务都需要有人来为她打理。但是除了生活上的支持以外,精神上的支撑同样重要。

朱安在鲁迅母亲去世之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王妈就成为了朱安生活在唯一的依靠,两人的关系早已经超脱了雇佣关系,她们是彼此相互依存的亲人。如果辞去了王妈,不仅生活上没人照顾,精神上更是孤苦伶仃。在各界友人的帮助下,朱安顺利的渡过了难关。

在抗战结束之后,朱安的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大家都经常登门拜访朱安,同时还带来了许多的资金接济朱安。不过生活得以维系的朱安拒绝了众人的好意,她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鲁迅的妻子,她不能够为了钱财,丢了自己丈夫的脸面,现在生活能够维持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最终朱安在北平孤独离世,身边也仅剩下照顾了她20年的王妈,但是她更希望的,是看到周海婴能够在身边陪伴自己走完最后一段路。朱安的悲惨遭遇也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一个缩影,鲁迅先生终其一生也在与旧时代的余毒作斗争,他或许拯救了许多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百姓,但是他却帮助不了自己的发妻朱安。

朱安在没有感情的婚姻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她的经历注定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对于封建制度的厌恶,为朱安的人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其实这并非是两人的心中所想,但是命运却让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了一起。

在朱安的人生路上,她从来没有抱怨过鲁迅的任何不好,一直给予对方足够的包容。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鲁迅的沉默,这样的落差让朱安的人生显得更加悲凉,也让无数人感到惋惜。可是鲁迅不管怎么回避,朱安永远都是他一生当中无法抹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