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靠天吃饭,自然灾害更是频发,一旦出现旱涝等自然灾害,必然会引起一场严重的饥荒,会有大量的百姓被饿死,饿殍遍野哀声一片的场景,就是古代饥荒的真实写照,非常的悲惨。在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百姓们为了活下去,多是吃草根啃树皮,但是有人就会问了河里有那么多的鱼虾,为何百姓们不吃河里的鱼虾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个疑问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不食肉糜

在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百姓们难道是太傻了,放着河里的鱼虾不吃,而去吃草根啃树皮?答案是否定的,古代的百姓们可不傻,只能说我们想得太简单了,用“何不食肉糜”的历史故事来解答,就很是确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历史典故是说,在晋朝的时候,闹了饥荒,死了很多人,很快消息传到了皇宫,晋惠帝听了之后,大为不解,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从而贻笑千古。这个故事是不是跟我们的问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呢?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在我国古代闹饥荒,基本上就是两种情况,要么是干旱,要么是洪涝,导致田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饿死人。其中北方的饥荒以干旱为主,而南方的饥荒多是因为洪涝造成的。先说旱灾造成的饥荒,地里的庄稼绝收,百姓们饮水都成了困难,更别提河里有水了。如果河里有水的话,庄稼就不会绝收了。河里没有了水,又怎么会有鱼虾吃,只能吃草根啃树皮。1942河南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哪里有什么鱼虾吃,只能将榆树皮磨成粉来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了旱灾,我们再说洪涝灾害,这下河里有水了,也有鱼虾了,这下可以有鱼虾吃了吧。问题是发生了洪灾,大水无情,村庄农田都被洪水冲毁了,受灾的百姓们哪里还有功夫去河里捉鱼虾,有这功夫还急着躲避洪水逃命,还会去河里捉鱼虾,风高浪急,鱼虾还没有捉到,自己的小命先被洪水吞噬了。因此,古代的百姓们只能远离洪水,背井离乡,没有土地如何生存,只能一路乞讨,一路吃树根,挖野菜,啃树皮来勉强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百姓们家中的粮食耗尽,只能选择外出乞讨,找一个活命的机会。在逃亡的路上,灾民可不会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蚂蚱蟋蟀……只要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填,只为了活下去。河里有鱼虾,灾民们岂能放过,但是僧多粥少,根本不够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饥荒特别严重,不要说河里的鱼虾,连上面提到的野菜、草根、树皮都没有,他们还发明一种食物,美其名曰“观音土”。这所谓的观音土,并非是什么食物,就是一种黏土,非常细腻,像面粉一样。灾民饿的时候,没有办法,只能吃这些观音土,少量食用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吃多了,就会在肚子里凝固,无法排出,肚子胀痛,最后把人活活地撑死。吃观音土,只能一时间缓解饥饿感,但是无异于饮鸩止渴,无法解决饥饿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闹饥荒时,百姓们之所以吃草根啃树皮,不是不吃河里的鱼虾,而是没得吃呀!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有着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不再为饿肚子而发愁,但是我们还要有忧患意识,节约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各位,你们认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