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激烈的兼并、争雄战争不死不休,战火引燃了整个中原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国在战争中疆域扩大,人口增多。此时,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充足的物质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国家发展与频繁的战争,而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最原始的农具,种类较少,材质大多为石、木、骨、蚌,既不易生产,又效率低下。夏、商、西周时期,进入青铜时代。

但铜资源始终因开发难度大,而无法快速提升产量。这一时期,稀缺、珍贵的铜制品主要是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武器,铜质农具所占比例较少。

随着春秋时期冶铁术的发展与成熟,铁质农具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参与农业耕作的过程中,铁制农具极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战国时期,虽战乱频发,民众流离,但整体来看,此时的社会经济仍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在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量与种类上的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其新创之处最明显的是质料的变化,其次,便是器形与种类的革新。

01战国时期农具的质料革新

战国时期,农具材质方面的变化在于:铁质农具的普及。据考古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 23个省、自治区都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器,包括农具、手工具、兵器、生活用器、装饰品等,其中铁工具占了较大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铁矿大规模开发,铁矿的开采遍及战国列国乃至百越,《管子·地数》中:“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便是人们勘矿经验的总结。铁资源及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质工具产量增加,铁器大批量投入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生铁性脆,虽坚硬,但不耐磕碰,人们开始寻找增强铸铁韧性的方法。历经数年,匠人们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即铸铁退火处理技术。

具体是操作是对铸件不断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持温度不变。在持续高温下,铸铁中的自由渗碳体分解,脱碳或石墨化,从而使得铸铁脆性减弱、韧性提升,形成具有一定延展性、坚韧耐用的铸铁。

此外,这一时期铸铁冶铁、铸铁柔化、铸铁铸造以及渗碳制钢技术都已发明,铸铁技术的提高,促进了铁质农具性能的增强,更好地满足了某些农具既要求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又需要一定柔韧性的矛盾要求。

冶铁铸造技术在战国晚期时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北境燕赵,南方荆楚,都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学习到了新型的冶铸技术。

除了冶铁技术的发展对铁农具的普及有较大影响,铁铸范的出现也加速了这一过程。春秋晚期,由于技术限制,多以陶范铸造铁器。陶范的制造并不难,且材料易于获得,但最大的缺点在于陶范仅能使用一次。

一旦开始大规模生产铁器,塑造陶范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与重复的劳动时间,这大大降低了自然生产效率。战国时期,以陶范为基础,发明了铁范。铸造工艺因铁范的出现发生了重大变革。

铁范在造型、结构方面更加合理,表面光滑细腻,一般铸造成型后,无须再对器物的造型进行补充性加工。此外,由于这种硬质模不同于陶范的脆弱,可重复使用。

与陶范相比,铁范不仅坚实耐用,寿命长,而且还节省了大量无意义的制范时间,能够大幅度提高铸铁的劳动生产率。

这一时期,熔铁竖炉结构趋于完美,铸模数量、种类完善,成熟的铸造技术大大推动了铁质农具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铁质工具的压倒性优势逐渐显现,在农耕劳作中取代了青铜及传统材质的农具,并占据主导地位。

02战国时期农具的器型与种类

战国早期,铁质农具与石、木、青铜农具同存共用,但数量少,且器形简单、小巧,实用性不强。

至战国中晚期,铁农具数量增多,种类扩展,其形制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明显更适宜农业劳作的实际要求。战国时期,按农具功能来分,可分为整地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及牛耕农具。

整地农具中,耒与耜是使用年代最为久远的农耕工具,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农具之一。战国时期,二者的不容之处在于包以铁刃。

《考工记》中明确对耒、耜的形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使用中,耒的形制仍会因地而异,在细节方面做出一定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

钁(jué),是重要的垦荒与深翻土地的农具,战国出土的实物较多,一般可分为三式。

《诗经·小雅·甫田》中这样说道:“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诗中描绘的景象即为“中耕”。

先秦时期,中耕也被称作“芸”或“耘”。用于中耕的农具,最常提到的是铫与耨。“铫”由西周时期的薅器“钱”演变而来,“耨”则多用于“间稼”。与耨功能相似的锄,更宽、更长,直立使用。目前考古发掘的战国铁锄,数量较多,形制也较为丰富。

铚、艾、镰为收获用的农具,《诗经·周颂·臣工》所说的“奄观铚艾”指明了二者的用途。战国时期的铚、艾质地为铁,铚多用于收割禾穗,艾则用于割取禾秆。战国时期的铁镰,数量不多,其形制可以分为两式。

战国时期,列国农具在造型设计和工艺技术上的进步,都代表着我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上的新阶段,意味着我国古代工具的飞跃。

这些农具是古代农业发展出的新的劳动手段和技术条件,已基本适应了所有的农作要求,不仅能够拓荒垦地,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统一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