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甘肃一农民挖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一个闪着蓝光的暗道。他好奇地扔进一块砖头,却传来一阵怪声,拿灯一照:地面上铺满铜钱!而且还发现稀世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面对苏联的核讹诈威胁,我国制定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思想。为了贯彻这一指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挖防空洞的热潮。当时甘肃武威新鲜人民公社的农民们,也积极响应,在村子周边的地下挖起了防空洞。

这天,大家正在紧张挖掘,突然其中的一个农民直呼:“快看,我挖到了一堵古墙”。大家听后,纷纷围过来看,果然有一堵用青砖砌起的墙璧。看着这堵古墙,大家都感觉很奇怪。正在这时,有人提出先将这堵墙打通再说。

几蹶头刨下去后,墙壁被挖开一个大窟窿,往里望去似乎是一个暗道。由于里面太暗,大家都害怕藏着毒蛇之类的动物,于是一位农民便随手捡起一块砖头,朝暗道里扔,想要吓跑里面的动物。然而奇怪的是,地道里却传来一阵金属撞击的怪声。

听到这阵怪声后,大家心里嘀咕:“莫非这里面有宝贝”,于是便找来手电筒往里面照去,就在这时突然几道闪着青蓝色的亮光反射而出,大家眯着眼再往里一看,里面竟然是一个大型的墓室:墓室地面铺满了铜钱,更让人惊叹的是,里面还陈列着铜马、铜车、铜人,还有铜坛、铜盘、铜碗、陶瓷等器物。

一看挖到这么多宝贝,现场的人员都十分激动,有人甚至主张将这些古物卖钱均分。然而村干部却经得住了诱惑,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并组织人员将挖出的东西运送到村里的库房。

随后不久,村里挖到“金马驹子”的消息迅速传遍周边各地,当地文物部门闻讯后也立即派人前往调查。专家赶到村里,看见挖出的东西后,当场就十分激动,随即提出将这批文物运走。然而村里的群众却并不同意,大声地说:“我们挖了一场,就这样白白拉走吗?”

见此情景,专家们一边耐心地向群众讲解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一边联络村里干部对群众进行思想开导工作。最终经过再三的说服教育,村民们转变了态度,还自发派出两辆架子车,负责将出土的文物运送到县城。

经过进一步研究鉴定,专家确认这是一批东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那件造型生动的“铜奔马”。鉴于这批文物的重大历史价值,甘肃省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将出土的文物,全部上调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匹腾空飞跃的“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整体呈飞腾前进的姿态,三只腿奔腾在空中,一只腿踏在飞燕(或龙雀、神燕)身上,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这样的设计,不但巧妙地利用燕子身体的造型,扩大了马蹄的抓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而且从侧面展现出“奔马”飞驰的急速感,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两年后的1971年,著名的文学家兼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兰州考察时,无意间看到了铜奔马,当时惊叹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

随后在郭沫若的推动下,包括铜奔马在内的这批文物上调北京展览,立刻就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界的剧烈反响,世界各国媒体也纷纷报道夸赞这批珍贵的艺术品,一时间竟然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现象。

后来,铜奔马凭借巨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又屡获殊荣: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将铜奔马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尊珍贵的国宝,还入选课本插图,并且有一个非常威武的名字,叫”马踏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