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按模板生活,他们越来越贯彻到底了

35岁的广告从业者扇子七,在去年11月辞职,跑到成都鹤鸣山道观做义工,从传统的职场中抽离,她忘却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曾在大厂996工作的UI设计师小丁,和老婆一起在南美过上了一边旅游,一边工作的数字游民生活;北漂女孩鱿鱼,裁员后的第二年,跑到泰国开了一家民宿,经历过了疫情的打击也苦尽甘来,生意愈发红火,还收获了一个初恋男友......

这些在「后浪研究所」过往报道中出现过的后浪er,毫无例外地选择了一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生活,而他们的身体力行也恰恰映射了不少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拒绝按照模板生活,看见且承认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让这些想法落地,生根,发芽。

在取悦自己这件事上,年轻人越来越贯彻到底了。

消费观上,有人精打细算,觉得存款可以带给自己安全感与满足感,也有人成为了精致穷的月光族,认为花钱才能带给自己快乐;关于潮流,有人是天生的时尚弄潮儿,随时follow时下热点,也有人坚持自己的风格;健康上面,有人顿顿啤酒小烧烤,熬夜蹦迪样样在行,认为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有人保温杯里泡枸杞,早睡早起绝不通宵,把惜命当做生活的第一要义......

无论如何,外界的眼光远不如自己痛快来得重要。

这样的态度,在喜马拉雅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持各种不同观点、过着各种不同生活的人们,在这里分享着各自的声音,真诚、走心。

比如关于如何获得快乐这件事儿。「人间观察局」的主播佳期就主张,可以不必时刻紧绷着,给自己一小段时间放空,忘却压力,丢掉枷锁,感受片刻的快乐。

在节目里,佳期分享了自己刚步入社会时,为了实现带着爸妈旅游的目标,节衣缩食的经历。那时她在上海的郊区的一个建筑工地旁,跟四个陌生人合租,距离地铁站有四五公里不说,有时候晚上回去晚,路灯都灭了,「特别渗人」。与存款一起来的,是疫情。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开始变得遥遥无期。更让她痛心的是,「在这个等待的过程当中,我妈妈也永远没有办法跟我参与这趟旅途了。」

这让佳期开始思考自己之前所追求的「延时满足」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错过当下,我们未来是不是还会有机会来弥补它?」

「我们这一辈小时候就被父母灌输了很多延时满足的观点,比如赚钱得攒着花,身边就有很多老人省吃俭用,看起来过得很艰苦。」佳期说,但她现在的生活态度变成了,「我们应该合理地去拿出钱中的一部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能让自己更有质量更体面地活着。」

佳期的分享让评论区的用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期节目得到了200多条评论,一位听友甚至立马跑去践行了及时享乐的原则,「哎 ,听了这期节目,去消费了1万多。」是个行动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买买买的快乐之外,也有思考停留在物品的价值上。

「断舍离推崇一种不要以物品为中心,而要以你为中心向内追寻小确幸。」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作者、历史剥壳主理人张志浩在10月更新的节目里,这么理解「断舍离」。

张志浩分享了自己搬家的经历——只需要一个周末就能搬走的东西,打包却花了不止两周时间,他感慨「家里面怎么有那么多东西」。

那些杂志、书、重金属的摇滚专辑之类的消费产品,其实都是为了打造人设,彰显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那要不要带走呢?在犹豫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决定,「买的时候很贵,但是现在它已经是个废物了,我觉得我可以舍弃。」

诚然,面对一些承载着纪念意义的物品,很多人还是会有「扔或者不扔」的烦恼。

张志浩给出的建议是,舍去一些东西,也可以为新的东西创造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只有你舍去更多的东西,才能让更多的东西进来,这种生活流动感的恢复跟活力的恢复,可能才是买和扔之间的那个纽带。所以扔从来不是买的反义词,而是下一次买的开始。」

而在「美丽说」中,主播美丽则认为,「再富有的精神,也填不满匮乏的冰箱」。只有装满零食的零食柜,装满美食的冰箱,与装满钱的钱包,才能带给她快乐与满足感。

正是这些淋漓尽致的表态,让形形色色的创作者们在喜马拉雅上描募出一幅「声」临其境的「悦己」百景图。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喜马拉雅上,生活方式类内容的热度越来越高,各类生活观点和表达都能在这里听到,尤其是针对健康、旅行、亲子、科技等相关的话题。

基于此,双十一之际,喜马拉雅开启了「声动好物节」,围绕生活类话题展开多场讨论与互动。众多创作者通过声音分享了他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洞察,以及自己的感受。截至10月底,超5000位创作者在喜马拉雅上传了话题相关讨论内容,总播放量超过1500万。其中,消费类话题「精致生活跟收入有关吗?」与健康话题「冬季养生指南」播放量均超过百万。

而用户也展现出了对这些话题的超高热情,共有200万以上的用户参与活动,更有近10万用户针对不同话题观点进行了站队投票。

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了这幅声音「百景图」的创作中了。

毫不客气的观念交锋,见自己,也见他人

「为什么男生就必须穿蓝色的呢?」「为什么只有女生才能穿瑜伽裤呢?」

这次「声动好物节」,喜马拉雅发起了一场「我是应该追随潮流还是取悦自己?」的讨论。作为后者的支持者,「三好坏男孩」的主播之一独行长在节目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独行长觉得只有特立独行才能取悦自己。奈何受限于这种「男孩只能穿蓝色,且不能穿瑜伽裤」的刻板印象,取悦自己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儿,甚至会一不小心就陷入追逐潮流的「沼泽」中。比如他会直接学着别人买衣服,各种网红款、时装周走秀款,「为什么不能穿点不一样的呢?」独行长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于独行长,「三好坏男孩」的另一位主播小明则显得更特立独行一些。「穿衣服这一块,反正我走在街上,人一眼能认出来是我,很有自己的风格。」他从不会把衣服的牌子外露,反而更希望通过服装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类的,影视类的,就这些可以找到一些什么认同感。」

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的观点——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顺境逆境,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一定是一种另辟蹊径的选择。」独行长说,尽管沿途会有很多的波折、荆棘,不认同甚至被质疑,「但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一路走来你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和不一样的人生华彩。」

但追随潮流,一定是盲目的选择吗?

「豚王108」的主播张小年提出了相反观点:「取悦自己更像是口号,追求潮流更符合现实情况。」

张小年分享了今年自己去割眼袋的故事。也算是她顺着「潮流」做的一件事。

一直以来,总会有粉丝对她说,「是不是没休息好?眼袋好重。」张小年其实很反感这一点,但也发现了「眼袋」确实是困扰自己的一个面部问题。

下定决心割眼袋,是因为妈妈的鼓励。妈妈闺蜜的女儿在割了眼袋后变好看了很多,原本有些内向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妈妈鼓励张小年也去做个手术。

割眼袋确实让张小年发生了改变,「觉得人生好像去掉了一项负担,就突然觉得轻盈了起来。」她也意识到,变美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正面的价值感。她开始给把钱「砸在脸上」——做头发、种睫毛、做美容,密集地出入各种变美场所。

现在的张小年,不管是拍视频,还是朋友见面,都会被夸「状态变好了」。这种正向的反馈,让她「不再那么焦虑,也不再那么烦躁了,整个人好像舒服了,通畅了。」

这件事儿让张小年对「追逐潮流」有了新想法。「我觉得如果纯喊取悦自己这个口号,其实很少能够真的喊到心坎上,你不去经历一番身体上面的感知的话,你是很难感知到什么叫取悦自己的。」

围绕着这一议题,喜马拉雅的用户也进行了一次站队。65%的用户都更倾向于「取悦自己」。主播们的观点交锋也给了用户们带来了思考,一位用户表示,「现在都是千篇一律的直播带货,偶尔去听听其他人的生活故事也蛮有意思,能给平时生活里纠结的那些地方带来一些启发。」

用户们也自发进行了讨论,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生活需要的?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参与站队,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一触即发,针尖对麦芒。

话题「2022年的当下,旅行是否还能说走就走?」,也在站内引起了热议。58%的用户站队「三思而行」,也有42%认为应该「说走就走」。

「人生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件事就是旅行的必需品,跨过的每条河就是旅途中跨过的困难,翻过的每座山就是旅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困难。」用户@敦陶羽仔 说。

「非正常旅行」的主播季季是一个不爱上班的自由摄影师,为了一个人去腾格里沙漠看星空,她周五买机票,说走就走,第二天人就在沙漠里了。从沙漠出来,她又随心去了兰州和甘南,没有做任何计划。「不确定的美好,藏在说走就走的旅行里。你可以遇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然后就会发生很多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故事。」季季说。

听完季季的故事,用户@西游女生 也分享了自己「说走就走」的经历:「2012年12月,和一个在青旅初识的小朋友一起从北京去东北,目标是在漠河跨年。中途我们随性下车,冰天雪地里晃晃悠悠半个月,感觉很是欢乐融洽,时不时回想时还深切怀念那种梦幻,不着边际的畅快。」

而「麦客说」的主播们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没有准备好的旅行,就像去流浪。」

旅行的穿着、携带物品、旅行目的地、地图线路、美食住宿,甚至是安全问题,都是需要前期考虑的。自然条件的不稳定性、地方治安往往会牵绊着「说走就走」的步伐。比如说去云南的森林,就需要注意毒虫的叮咬与瘴气。

用户@爱思考的土豆,在这期节目下提出了相反意见,「你们都是有钱银想太远!我年轻时跟几个同学吃早饭,想出去立马开车就走!到海边儿找个岛大喝几天回来!」

截然相反的观点与态度,都是大家用不同方式取悦自己的真实写照。

没有鸡汤、说教、假意虚情。有的是毫不遮掩的自我坦白、毫不客气的观念交锋,还有毫不保留的宝藏好物分享……交织在一起,或分享或争论,也让人们在表达自己的同时,看到了其他人的选择。

听见自己,也听见他人。

我为自己「代言」,表达必有回响

越来越多人站出来表达自己、捍卫自己。

无论是大声嚷嚷,还是小声嘀咕,我为自己代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标配的「自我取悦」呢?

一个从小浸泡在娱乐文化里「Z世代青年」天音,选择来到喜马拉雅,是为了给「饭圈文化」正名。在「饭圈」一词逐渐被贬义化的今天,她希望通过和饭圈女孩的对话、行为解析打破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黑色想象」。

站姐、选秀、电影、同人文,通过音频,天音讲着一切她沉浸过并热爱的娱乐文化,还把这些议题归纳为追星社会学,她说:「这些文化现象背后都有暗藏着的时代情绪,我想要把它们找到。」

00后女孩于千惠,基于对哲学的爱好,在高二那年建立了自己的播客节目「Fluxus|交互电波」。她想通过音频节目,聊聊哲学话题和自己的思考,「让大家知道哲学并不晦涩、神秘,甚至在生活中大有用处。」

他们分享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回响也源源不断。

在「声动好物节」的音频内容中,很多用户都表示深受触动,比如「好多节目听完都很受启发,真的能引起思考」,或是「喜马拉雅的节目让我满足了精神需求」。

共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在「无用学研究所」中,主理人席瑞与嘉宾陈迪围绕着「报复性熬夜」进行了一次长达40分钟的聊天。

在听这期节目时,我就经常会冒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的念头。

陈迪在分析「报复性熬夜」的原因时,他说,「大家白天的时间干着未必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个时间并不属于自己,晚上就需要去拿回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这个时候你花再多的时间而不睡觉,都显得好像正当很正义。」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看透了。

这种共振在听到席瑞说「对有的内容创作者而言,可能只在晚上有创作能力和创作精神」时,达到了最大频率。比如当我在敲这行字时,是凌晨2:38,此时我文思泉涌。

在「鸡娃」话题仍在饱受争议的今天,位列喜马拉雅影视板块第一名的播客「黑水公园」,通过《我爱我家》中贾圆圆的成长故事,聊了聊「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编剧”还是“观众”?」这一话题。

金花给我们讲了家长「瞎捣乱」的一集。故事的剧情是一个周末,家长们想吃一顿要2万块的满汉全席,吃不起啊。怎么办呢?家长们开始「指望圆圆以后挣钱请咱们吃。」

「鸡娃」就这么开始了。他们开始让圆圆学画画,学企业管理和股票分析,甚至让她记账本持家……金花觉得,家长们的动机出了问题——只是因为自己要吃满汉全席,就要把孩子培养成女强人,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孩子。

金花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真正的教育应该基于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去为孩子做计划。他认为「父母要做孩子的编剧」,而且不能编错剧本,「家长得时刻保持清醒,既要了解自身的家庭情况,量力而行,也要保护爱的人,替爱的人打好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爱我家》剧照,图源网络

用户@沉寂日子123 十分赞同金花的观点,「我真是太喜欢金花了。在各种想法上特别一致。就像说孩子这个事。我就特别反感有人的论调,说对孩子要当看客,要相信孩子的梦想,支持孩子,不要任何干涉。这种漂亮话谁都会说。但真实情况就是大人要为孩子梦想买单。我自己的实力能不能支撑住孩子,所以有时没法不进行干涉。

@lucky多米诺 也跟帖回复,「金花这真是人间真实了。想当观众,前提是你有钱买票啊,当编剧不是因为我不想当观众,而是因为我没买票当观众的家底啊,能写几个剧本给他选已经是尽力了,总比出生之后就只有一个剧本要好一些。」

表达之后的回响,也不仅仅是精神共鸣。

也会有用户会在音频节目下面表示,「被主播种草了」。从美妆产品、书籍,到电子产品,甚至是割眼袋手术,用户反响热烈,纷纷「买账」。这些为自己「代言」的声音,水波涟漪一般影响着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和消费选择。

在健康、亲子、时尚、科技或是娱乐和情感生活领域,我们总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某一个声音,触达内心深处,与灵魂产生共振。而这些声音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与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中可以参考的解题思路,与可以借鉴的生活方式。

在表达与聆听中,对生活的细枝末节产生点滴影响,这,正是声音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