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只有徐向前元帅是唯一的北方人,他出自黄埔一期,是一个个性非常隐忍的人,而且还会织毛衣,这项技能在开国元帅中可谓是独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生活中,徐向前元帅爱好很广泛、摄影、戏曲、乐器、手工、书法等都很精通,他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怎么讲究吃穿,身上也没有“官气”,给人印象就很“土”,因此也被大家称为“布衣元帅”。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与世长辞,他的临终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要把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对于他的这三条一眼,党中央讨论后只同意了第三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他自小跟着母亲一起劳动,母亲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贤惠持家、乐于助人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徐向前。

徐向前读了三年多的私塾,1914年,他进入东冶镇陀阳高等小学校去读书,这里一切让他感到新奇,没有四书五经,还有很多新鲜事物,但只读了两年就因家境问题不得不返回本村读私塾,一年后他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岁失学在家这一年,是徐向前开始思考自己前途的一年,穷则思变,这是徐向前当时的想法,后来他曾对人说:“我那时候常常想换个活法,我们这代人也许就跟穷苦有关系,纷纷走向了革命,当然,穷不一定就革命,中国有句话‘乱世出英雄’,这恐怕有几分道理。”

徐父看着儿子回家,害怕他想不开,就寻思给他找个活计,托人给他找了个当学徒的地方,徐向前知道家里情况,并没有推脱,收拾一番就去了那家店铺。

刚去的时候,店里繁琐的事情都落在他的肩上,虽然劳累,但还是有开心的事,那就是能读不花钱的书,然而过了几天,老板娘突然对店里的伙计说白天谁也不能看书,徐向前心想白天不能看就晚上看,可是晚上看书要点灯,他没有工钱,灯油点不起,这让他很是沮丧。

但他脾气很倔,自己想干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要干下去的,白天有空他就看书,还是尽量避过老板和老板娘,那男老板是个读书人,好几次都看见了徐向前在看书,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嘱咐他:“不要把书弄脏,脏了就卖不出去了。”

因此,对于这个老板,徐向前很是感激,这也让他的生活不再那么枯燥,在那里干了两年后,徐向前还是决定要拼一把,他要去太原考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没敢和店家说,害怕他们不放人,而是先回了家询问父亲的意见,徐父有病在家里休养,听见儿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很是支持:“好啊,能再念几年书,比学徒有出息。”

就这样,徐向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考进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从进校开始,学生们就穿军服、打绑腿,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很多学生不习惯,说这不就成了当兵的嘛,徐向前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阎锡山当时对国民师范学校看得很重,经常到学校察访,徐向前也多次在学校里见到了这位“五台人的骄傲”。1937年,徐向前时隔18年再次跟周恩来一起到太原和阎锡山见面,此时他已经是八路军的优秀将领了。

阎锡山看到徐向前很是后悔,对身边的部下说道:“徐向前这样的人才,怎么走到共产党那里去了,不是楚才晋用,而是倒过来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西国民师范的这段时间,徐向前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从此开始对政治、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一直在黑暗中求索的徐向前终于找到了自己希望的光明大道,他毅然南下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的学生,在革命征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自己后来在战争中发挥军事才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意识到了国民党内官僚太多,拯救民族的大任还是在共产党身上,1927年3月,面临大变局,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6月,徐向前前往鄂东北担任红一军31师副师长,指挥部队相继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1931年初,红一军被合编为红四军,徐向前担任参谋长。

同年底,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下辖四师12团三万余人,可谓是兵强马壮,他指挥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得自己和红四方面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932年10月,由于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底至1934年8月,徐向前指挥部队打破了敌人的“六路围攻”,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抗战爆发后,他跟随刘伯承一起率领129师前往抗日前线,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为解放山西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徐向前为主任,太原作为阎锡山的老巢,他在这里经营了三十八年,当地有句顺口溜:“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徐向前入太原后,当地又有了一句新的顺口溜:“阎锡山跑了,徐向前来了,五台人还是沾光!”

徐家在五台县也是个大家族,一些亲戚朋友听说徐向前打回来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往太原跑,大家想法都一样,就是问他“要官”,亲戚们对徐向前说:“银存(徐向前乳名),你现在是大官了,大小让我们当个头,不用站岗,给个官当就比老百姓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面对这些亲戚的各种要求,总是耐心地给大家解释,一些人听懂了他的话,就说:“还是共产党的官好,不贪不占不徇私情,咱们国家大有希望了。”但还是有一些人不理解,逢人就说徐向前当了大司令了,现在也开始“六亲不认”了。

然而当这些人听到徐向前对自己两个姐姐的态度后,大家都变得哑口无言了。

徐向前有两个姐姐叫徐先月和徐春月,1937年9月回家的时候,两个姐姐的儿子要参军,徐向前走的时候就把他俩带回了部队,并没有给什么照顾,在之后的作战中,两个外甥先后牺牲,这也成了徐向前心中难言的悲痛。

太原解放后,两个姐姐也找到了他,看到两个姐姐,徐向前对她们很是愧疚,当时太原城里缴获了很多物资,堆积如山,两个姐姐看到后,想到一贫如洗的家,忍不住提出想拿一些东西回去,本以为徐向前会顾及亲情,看在两个牺牲的外甥份上答应她们,但徐向前说什么也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耐心地给两个姐姐解释:“我这个司令和老百姓一样,是个穷司令,那些东西不是我的,我说了也不算。”

两个姐姐自然不行,徐春月说:“不会吧?我们都看见了,那里堆了那么多的桌子椅子,在太原城里你说了算呀……”

徐先月也开口说道:“阎锡山当官,家里人是什么福也享尽了,我们不要你什么官,只要一点堆在大街上的家具都不行?”

徐向前听后笑着说:“姐,我们共产党和他们不一样,阎锡山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再大,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为自己,那些东西都是公家的,我不能让你们拿回去。”

两个姐姐一听就不乐意了,也以为是弟弟官做大了,六亲不认了,很生气,徐向前劝她们:“你们来了,就多住几天,这几天我吃什么你们也跟着吃,就知道共产党的官是怎么回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住了几天,发现弟弟还是像过去那样,而且吃住都没有比他人特殊,这才明白了弟弟的话,什么东西也没要,空着手回家了。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虽然位高权重,但他没有滥用特权,反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儿女和亲人们。

对于自己的儿女,徐向前没有提供过照顾,他常常告诫孩子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他教育孩子们做人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要抓紧时间掌握、研究新东西,特别是科学技术,为了督促子女,他特意写下了“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的警语。

徐向前共有三女一子四个孩子,大女儿徐志明直到退休时还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二女儿徐鲁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又考入中国科学院读理论物理,是我国第一代硕士研究生,她主持的项目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即便履历如此辉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鲁溪和丈夫孩子都挤在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小屋子中,直到多年后单位分房才改善了住宿条件,徐向前得知后,特意将她喊去问话,问她是不是得了特殊照顾,徐鲁溪十分委屈,解释了半天才让徐向前放下心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女儿徐小涛身体从小就不好,毕业后还到了内蒙插队,按理说徐向前只要一句话就能让女儿调回到身边来,可他还是那句话“路要自己走”,从不给予特殊照顾。

徐小岩是唯一的儿子,出生于1947年,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小时候他在八一小学读书,那里大多都是干部子女,每到星期天,就会有很多家长派车到学校门口接孩子,但作为元帅之子的他是一次也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哪怕是刮风下雨也不例外。

从他家到学校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坐公交要倒一次车,车费两毛五分钱,家里给徐小岩三毛钱,但因为嘴馋,他有时会把钱买吃的,步行回家,有一次回家晚了,徐向前着急地询问他原因,得知儿子把钱买了吃的后,徐向前并没有责备儿子,但也没有改变规定,依然给他三毛钱车费。

徐向前寡言少语,并不怎么跟家里人说从前的事,直到父亲去世后,徐小岩才追悔莫及:“父亲从来没有给我讲过,后来我妈妈也说,你要多了解一些你父亲的事嘛,我当时就后悔了,这可真是一个遗憾。像他们这一代人,真是有一肚子话没处讲的,要给我讲讲,骑马我还能整理一下,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对待感情也不善于表达,但他却是个行动派,一次,朋友送了他两根竹木拐棍,看到拐棍比较光滑,手持和着地都不方便,他找了一些胶条一点点缠好,又用橡胶头在下面各自安了一枚,使其不易打滑。

这两根拐棍一个他自己留着用,另一个送给了妻子黄杰,多年来,他一直用这根拐棍,徐向前去世后,黄杰也不曾丢弃,时不时还要拿出来看看。

作为开国元帅,徐向前除了在正式场合外,一般都穿便服,在现存的照片中,徐向前身穿元帅服的照片很少。

有一年黄杰过生日,细心的徐向前问她:“你过生日了,想要什么礼物啊?”黄杰想了想说:“我也不要别的,就是你当元帅后,我还从来没见过你穿元帅服什么样子呢,你就穿上让我看一眼就行了。”

徐向前对妻子提出的这个要求很是意外,反应过来后立即回屋换上了元帅服,站在老伴面前展示了一番,从此之后,那件象征着光辉荣耀的元帅服就再也没有穿过了,一直静静地压在徐家的樟木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穿军装,徐向前回答:“我老了,穿军装有损军人的形象啊!”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徐向前一家搬到了北京什刹海附近的柳荫街,附近的居民看到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居然是个衣着简朴、平易近人的老人。

居委会干部每次去他家办事和访问时,徐向前都会热情接待,关心街道的居民情况和建设情况。

有一次,警卫战士袁满囤为了抢救落入什刹海的群众不幸牺牲,徐向前和街道的居民们十分难过,柳荫街的居民们为他树起塑像,徐向前亲笔题词,在他的关注下,柳荫街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使得街道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82年,徐向前兴致勃勃地为街道写了七个大字:“柳荫军民文明街”。

1990年6月27日,由于肺结核病复发,徐向前离开了住了28年的柳荫街,住进了医院,离开家前,他怅然地说:“唉,这次走了就回不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小岩每次回忆这幕场景时,都忍不住说:“好像是老人的直觉,他有预感的。”

果不其然,这次的病徐向前没有挺过去,8月5日,徐向前对妻子黄杰和儿女们讲了自己的三条遗言:“我说不了太多话,我要说的是,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

对于来看望他的李先念,徐向前也说了自己的三条遗言,他反复叮嘱自己死后不要大张旗鼓,把骨灰撒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就行了。

徐向前逝世后,重要领导前来吊唁,徐小岩将父亲的遗言转述给重要领导,重要领导听后没有说话,后来让军委办公厅主任李际向徐小岩转述了他的指示:“徐向前元帅是你们的父亲,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所以我们还是要送他一下。”

于是,徐向前的遗言党中央只同意了第三条,追悼会也改为了“送别会”。

10月18日,在301医院小礼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徐向前作最后的告别,随后由八名士兵抬着灵柩缓缓走上灵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1日至10日,中央有关部门领导陪同徐向前的亲属,乘坐专机飞往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按照他生前的遗嘱撒放骨灰,飞机追寻着徐向前的战斗足迹,将他的骨灰撒向了他生前战斗过的大好河山,其中一架专用直升机还在牛驼寨烈士陵园上空撒下了徐向前元帅的部分骨灰,牛驼寨也跟大别山、大巴山一样,长眠着徐向前和他生前一起战斗过的烈士们,这是徐向前元帅给祖国大地的最后一份“礼物”。

就这样,徐向前静静安息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等曾经征战过的地方,而他的骨灰盒与遗像,则最后安放在自己的故乡五台县烈士陵园中,了却了他叶落归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