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

一枚只有胶囊那么小的新一代“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日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通过腿部的股静脉作为“通道”,在一名七旬老人心脏内“驻守”,让她重获“心”生。这种起搏器体积仅1立方厘米,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枚“胶囊”。手术时,仅需借由腿部的股静脉作为“通道”,就能将它送达至心脏发挥作用。

据悉,2022年5月Micra AV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实现了中国大范围的首批植入。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前完成川内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亦是全国首批开展“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由腿部的股静脉为“通道”送达心脏

手术次日老人已可以下床正常活动

74岁的曾婆婆在入院前十几天总是阵发性头晕、乏力,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她平均心率仅64次/分,最慢心率只有29次/分,最长心脏停搏时间达3.02秒,且心动过缓和头晕、乏力症状具有明确相关性。

曾婆婆的病情,有明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安装指征。但是传统心脏起搏器由植入心脏内的起搏导线和埋在胸前皮肤下的脉冲发生器组成,曾婆婆并不适合采用。

“老人家很消瘦,植入脉冲发生器的锁骨下区域的表皮及皮下组织非常薄,而且因为曾接受过乳腺癌手术,该区域更是只有很薄的一层皮肤。”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童琳说,这种情况极不利于脉冲发生器“落户”,勉强落户后远期囊袋溃破感染的风险也很高。

针对患者的病情,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展开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植入无线起搏器的方案适用。不仅如此,结合曾婆婆的病情,团队给出了“升级”版的方案——“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汉雄介绍说,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的起搏器,实现起搏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合二为一,通过血管即可直达心脏发挥作用。与2019年投用的“单腔无导线起搏器”相比,“双腔无导线起搏器”具有心房感知功能,能够更进一步模拟正常人生理性的起搏功能。这种起搏器体积仅1立方厘米,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枚“胶囊”。手术时,仅需借由腿部的股静脉作为“通道”,就能将它送达至心脏发挥作用。

仅有胶囊那么小

10月27日,刘汉雄率领团队成功将“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曾婆婆的体内。手术次日老人已可以下床正常活动,经测试,起搏器各项参数正常,术后第三天即顺利出院。

川内两家医院完成首批投用

兼容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功能

据了解,2020年2月,Micra AV获得美国FDA批复,同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完成先行先试,几乎同步于全球实现了Micra AV在国内首次临床应用。2022年5月Micra AV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实现了国内大范围的首批植入。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前完成川内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亦是全国首批开展“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张震主任表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具备兼容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功能,同时可以避免传统起搏器囊袋及导线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适用于上肢血管路径异常、传统起搏器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风险高、对美观和肢体活动要求高的患者群体。

“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的使用,更是将无导线起搏器适应症进一步扩展到了房室传导阻滞及起搏比例较低的病窦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感知心房信号实现生理性的房室同步起搏,达到治疗心动过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