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哪里不会点哪里”,这句曾经鱼雷贯耳的广告词,现在竟然成了人们对内蒙呼和浩特市某局女副局长李少莉的调侃词。
只因为在10月29日的内蒙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她,用手指着稿子在读。
而且,读得还不是很顺畅,有些生硬。

于是,“业务能力不足”,便成了安在李副局长身上的一道魔咒。
接着,人们开始一点点数落她的“罪证”。
“过于注重形象,太爱打扮,与人民的公仆形象严重不符。”

“读稿子的能力,还不如我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她都可以不用手指着读。”
“我看她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打扮上了,哪有心思为人民服务啊?”
“一个公务员居然能消费得起3万多元的法国奢侈品牌耳钉,4000多元的爱马仕丝巾,查查她钱的来源。”

诸如此类的质疑与吐槽,不胜枚举。
来势汹汹,一波比一波猛。
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仍然在持续发酵。
诚然,作为公务员,群众的意见和声音,是必须得听。
所以,JW部门也展开了对李少莉的“反腐”调查。
等待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全网有两个声音在打架。
一个向南,一个向北。
南边的声音说,“李少莉不过就是爱美了一点,不能因为一次发言,就以偏概全给人定罪。”
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质疑的声音,就是“见不得人好”,就是“自己穷,所以心里不平衡”。
而北边的声音却说,“我们质疑的,不是你过于打扮的形象以及奢侈品,而是你的业务能力。”
甚至有人还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从业务能力质疑到了她的人品。

然而,曾经被评为“最美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李副局长,到底是不是如大家所揣测的那样呢?
来看看一个小区的退休老大爷是如何评价她的吧。

这位大爷说,李少莉生于60年代,那个时候的人不像现在,参加工作普遍都很早。
有的人读了初中,工作年龄都还没达到,就为了替家里吃国家粮的长辈接班,找关系把身份证上的年龄改大。
毕竟,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有很多孩子,生活负担很重。
每个孩子,一般初中毕业后就要出来工作,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而李少莉在1984年,就去了内蒙一家古棉纺织厂,当了一名普通女工。
那一年,她才16岁。

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纺织厂就是一普通工厂,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年轻人都不会进厂打螺丝。
可那个年代的工厂,工人的社会地位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一个普通工人,相当于现在互联网大厂里的技术人员,而且还有稳定的编制。

在当时,能进厂成为一名工人,是很多年轻人的向往。
虽然工作稳定,每天按部就班,但天生爱折腾不甘于现状的李少莉,并没有像其他女工那样,下了班就在宿舍里睡觉,或者谈恋爱。
而是报名了呼市卫生局的中医学习班,在里面学医。
这一学,就是6年。
能离开舒适圈,思考并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并且认定了一件事情就努力去做,这就是让李少莉和其他女工拉开差距的地方。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在纺织厂工作了7年后,因为有扎实的中医专业知识,她有幸被选进了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工作。
而此时,那些当初跟她住同一宿舍的女工,还四平八稳地在留在纺织厂里,做着重复的事情,领着不变的薪水。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个人也可以成功突围”,尝到了学习和努力带给自己带来的甜头后,
在中医院工作期间,李少莉如法炮制在纺织厂边工作边学习的经验,在1996年,她又报读了内蒙医学院中医专业大专班。
在医学这个领域扎实基础,努力深耕,是她的梦想。
大专毕业后,李少莉继续留在呼和浩特中蒙医院工作。
由于个人能力强,工作表现突出,在2003年,她又被上调到卫生局工作。

这样的人生,就像开了挂。
弯道超车,平步青云。
而随着职位的升迁,工作环境的上调,李少莉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个公务员,努力向上和自我提升是多么重要。
正因为如此,在卫生局工作期间,她又报读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法学专业。
对自我有要求,又有知识储备,同时能力出色,加上良好的形象,果然,命运又馈赠了她一件特别的礼物。
那就是跻身卫生局的副科层级,正式成为一名女官员。
这一年,她38岁。

此后,她过关斩将,一路攀爬。
3年后,升为正科。
11年后,成为副处。

李少莉的传奇经历,就连这位退休的老大爷,都竖起了大拇指,觉得这个女子“真了不起!”

听他说到这里,大家才知道,原来,明眸皓齿、打扮时尚的李少莉,并不只是一个“点读机花瓶”,而是一个非常励志和上进的女强人。
如果从我们的刻板印象看来,这样一个里连稿子都念得有些磕巴的公务员,又这么注重打扮,多少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可事实上,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
2019年,李少莉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22年,她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可见,真实的她,与大众对她的印象,还是有些偏差的。
不仅如此,李少莉除了事业有成,家庭还很幸福。
她老公叫刘军,是当地一名颇有声望的医生。
两人组成的家庭,还曾被评为“文明家庭”。

如此看来,李少莉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看法,难免会带着偏见,带着狭隘。
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生活周围是透明的玻璃,我们能够看清楚外面的世界。
其实,我们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
而镜子,它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
我们总以为,通过李少莉的“点读机事件”,足以看通她这个人。
殊不知,我们看见的,只是自己,而并非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