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古代皇位继承人,在朝堂拥有特殊的位置,作为随时准备接替帝国权力的人,往往当一辈子太子却最后没有登上皇位,以至于有人发出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天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时候,作为临时工处理国家大事,也正是这个原因,处理不好会招来皇帝的指责,处理好了又会招来皇帝的猜忌,毕竟一山不容二虎,谁也不愿意自己手中的权力被人分走,于是,太子和皇帝之间一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种关系如果把握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引来无可挽回的矛盾,导致最后离皇位一步之遥而成为皇权的牺牲品,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少,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眀太祖的太子朱标,康熙的太子胤礽等都有类似的结局。

这几个人当一辈子太子,在就要做到皇位上的时候,要么被人陷害,要么因为权力过大而招致皇帝猜忌最后被废,导致历史改变走向。其中朱标属于自己的早亡。这几个有名的悲情太子有不少共同点,当一辈子太子临了未坐上皇位,自己老子异常强势,都是有为之君。

因为卫霍的影响,卫太子刘据没有登基,后世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对于汉武帝来说,晚年时候,打了一辈子的匈奴人死灰复燃,培养一辈子的继承人突然没了,等于宣告他穷其一生的功绩半途而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暮年的刘彻手中的帝国前途,凶险万分,如果当时手揽帝国大权的霍光稍微有异心,王莽代汉的事情提前发生不是不可能的,好在临了时候选的托孤大臣还算稳妥,幸运的是帝位最后还是回到卫太子一系。霍光的政绩掩盖了汉武帝晚年一系列错误的影响,也让卫太子的死显得无足轻重。

唐朝的趋势变幻莫测,非正常上位的例子太多,包括李世民本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夺取皇位,这就等于给其他人一个模仿的样板,此后百年间的皇位纷争全都因为玄武门之变而来,李世民即位之后,册立李承乾为皇太子,随着其他儿子的长大,有了李世民的例子,各个都蠢蠢欲动,拉帮结派构陷太子,以期夺取储位。

历史上的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这位陛下在培养儿子的时候,也大致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选择人才来辅佐儿子,于是魏征、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一些敢于犯颜直谏的人进入东宫,当然,效果适得其反。

这几位都无时不刻地批评太子过失,处处拿着放大镜找太子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向来温和的太子逐渐叛逆,三人成虎,这些人的反馈导致李世民对太子的态度转变,绝对是爱之是以害之的结果。

至于康熙的废太子,也是特别委屈,就是他说的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的话,和前两位一样,从一生下来就获宠爱,三藩之乱时候被册立为太子,而后被细心教育,尴尬的是,康熙也是长寿帝王,这个历史上在位年限最长的皇帝让急着登基的太子两眼望穿。

如果当时是完全的汉人王朝,这位太子的遭遇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但是,入关不久的满清依然有着强大的部落残余,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八旗旗主的权力依然很大,这一些人的利益根本无法和太子系统完全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边缘人物,无法进入太子系统的,为了自己利益不受影响,只能另选利益代理人来,于是出现的九龙夺嫡,各皇子和大臣们能够很快结成利益同盟,但是他们的首要矛头就是太子,成为众矢之的太子成为皇权斗争的替罪羊。

历史就是历史,现在的人没办法去猜测古代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没办法猜测历史会因为某个人而发生可能的改变。现在所有的猜测都是一厢情愿的假设,历史上既没有真实发生,也不一定真的会发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位者是谁都差不多,所以不管是李承乾还是胤礽,抑或是刘据,站在他们的角度,没有身登大宝,确实是很可惜,但是普通人这一些人无所谓吧,历史就是过眼云烟,没必要替古人可惜,换谁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