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翻译,从最初的日更,变为周更,一年多后,已变成了如今的月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无比珍贵和稀有的,因为精力有限,不得不改为月更,但对于诗词的喜爱,却未减分毫。

陶渊明的诗,十分耐读。不像李白写的诗句那样张扬,但总会在恬静中,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我想,苏东坡的诗词,定然是受了陶渊明先生的影响。因为,格调上,颇为相似。

言归正传,书接上回,我们继续研读靖节先生的组诗《归园田居·其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正文

《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二、我的翻译和理解

很久没有去山河湖泽游玩了,放浪形骸于山野树林中使人感到快乐。

尝试带着侄子等晚辈们,在荒野废墟中行走,任由榛子叶覆盖在肩背上

在丘陵和田垄间,依依不舍地看着故去的人所住过的房舍。

(里面)遗留了水井和灶台,还有桑树,竹子和一些残败枯朽了的植物。

向砍柴的人打听了一下,这房舍的主人都去哪里了?

砍柴的人对我说,全都死了,没有留下来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人生如梦似幻,终究会归于空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深度解析

这首诗的生卒年不详,但根据推理可知,这是陶先生归隐良久后写下的诗。

前一首写到他辛勤劳作,开荒拓田,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此一首诗,便是讲他把田地房舍都整修好了,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出去游山玩水了,于是,便带着侄子等晚辈们,一起去放浪形骸,在山野中游玩,这事让他感到快乐!

走到了丘陵处的一块田垄间,他看到了一处旧居,徘徊不前,依依不舍,看了许久。

那旧居中还遗留着水井和灶台,桑树竹林以及残存的枯枝败叶。

陶先生站在那里伫立良久,看着这间旧房子,

突然看到了砍柴人,于是向樵夫打听,这个荒废了的房屋主人去哪里了?

樵夫说,死了,没有留下来的。

陶先生听了,心里很是感慨。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人生如梦似幻,终究会归于空无。

写到这里的时候,陶先生大概联想到了自己。他归隐于此山中,如今已算安顿下来,应该还没有孩子,侄子们偶尔来串门,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但是若干年后,等到自己去世了,子孙后代是否还愿意留在这山中隐居?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么,他现在所住的房子,恐怕若干年后,也会像眼前这个旧居一般无二,如废墟一般,荒凉无比。最后,可能只留下一些生活过的蛛丝马迹,供路人观瞻,评述了。

人生,就像做梦一样,终究什么也带不走,所有的东西,都会归于空无。

眼前这处旧居,想必昔日也是三餐四季,一家人热热闹闹,可如今,却成了这般模样,难免叫人唏嘘感叹。

四、番外篇

每次翻译赏析一首诗的时候,我习惯于先用自己的理解翻译一遍,不受任何干扰。再看看网络上现有的翻译,对照一下,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而这首诗,看到网上的翻译,不敢苟同,其中两处,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处,比如“徘徊丘垄间”的“丘垄”。网上的翻译是坟墓,其实也没错,但放到这首诗中,显然不合理。陶渊明带着几个小孩出去游山玩水,怎么可能去坟地?还走来走去依依不舍呢?

过去没有科学一说,人人都信鬼神,陶渊明再不信,也不至于带着小孩去墓地转悠?毕竟,古人比现代人更讲究这些。所以,我认为,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所写的“丘垄”指的是丘陵田垄。毕竟,住在山里,走几步看到一片片丘陵田野,是很正常的。站在丘陵处,看到一处旧居,这也符合地理环境,再说,谁会把房子建在坟地旁边呢? 所以,从前文带着孩子,到后文看到旧房子,前后结合起来看,必定不是坟墓的意思,词面理解,就是丘陵上的田垄处。

第二处“一世异朝市”网上的翻译是: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这句话翻译得很绕口。而我读了好多遍,也不太明白意思,于是一个词一个词查。“一世”,有三个释义,1.一代。2.短时间内。3.举世。4.一生。5.三十年。从这五个释义中,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三十年这个释义。又看到后一句“此语真不虚”,脑中立刻出现了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想,陶渊明先生当时站在丘陵上,看着荒废的房舍,所生发出的感叹,就是这句!只是写诗不能如此直白,得用五个字来表达。所以才会写出“一世异朝市”。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大有一种灵魂对话的感觉。感谢陶先生,让我了解你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通了这两处疑点时,我想到了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果是如此,写诗不易,正经翻译起来,也不容易,得反复揣摩上下文,结合诗境。

最后一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原本高高兴兴出去玩,却因为看到了一处荒废的旧居,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慨,不得不说,诗人的心,都很敏感,似乎时时刻刻在感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古今内外的诗人,莫不是如。但凡诗人,身上多少都带着点忧郁的气质,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或许也正是他们流芳千古的原因所在吧。否则,与蝇营狗苟者何异?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创作不易,欢迎关注点赞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