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哲新。

为什么会有分歧和争执?

在生活中,我们明明感觉事实确凿,为什么还有人那么不讲道理,那么死倔和固执呢?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

有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求人找来了一头大象,可是大象实在太大了。

他们中有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腿,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细地摸着并思量起来

现在,他们都知道了大象是什么样了,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摸到象鼻子的忙说:“不对, 不对,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条蟒蛇。”

摸到象耳朵的人急忙打断说:“ 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又光又滑,就像一把扇子。”摸到大象身体的人也说:“大象又厚又大, 明明就像一堵墙嘛。”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根绳子。”

盲人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描述得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人们基于主观经验和过往经历来生成观念和做出判断,比如摸到象腿是经历,大象像柱子是观念,经历就是这样塑造观念,观念就是这样由经历生成。

我们只能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的方式来解读事件,因此,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很难脱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可能根本就不曾意识到:

自己在分析问题时,其实只是在解释和阐述自身经历的“特殊情况”。

故事中每个摸象盲人的自信都来源于过往真实的经历,因此都有固执己见的理由

夫妻双方争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到头来两个人的“观念”可能只是因为各自摸到了象腿和象耳的区别,可能都是过往获得的错误或肤浅见解而已。

“盲人摸象”的翻版或进阶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问题,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事物。

之所以是进阶版,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同人会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

“盲人摸象”者间是争论,认同自己、否定对方;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选择接纳差异性,避免争执

也就是说,“盲人摸象”像是夜郎自大,否定一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观点;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开放、兼容并蓄、求同存异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求证”的态度和“空杯”心态,保持头脑极度开放,而不是固执己见的坚守,虽然我知道你曾经摸到象腿的那段经历体验那么真实、那么确凿无疑,但“大象”仍可能非你想象的那样,不只是个柱子而已。

阻碍个人成长和见识真相的两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思维盲点。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那些“不知道”的东西更可能让你陷入危机。

如何妥善处理和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个人头脑能否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开启个人成长的关键。

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抽象”。

我们认知抽象(观念、规律、规则、概念等等)的时候,就像“盲人”

我们有五种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形象、色彩、声音、触觉和味道等等,但是我们缺少一个器官去直接感知“抽象”

我们丧失现有的任何一个感知器官,都会增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就像盲人丧失了“视觉”,就会让“大象”的形象变得充满争议

对于大象的形象,我们视觉功能正常者可以直接通过视觉提取出大象形象中的重要特点(或特征、特性、特质),得出人尽皆知的真相

但是,我们没有器官直接提取出“元认知”、“冥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抽象概念的重要特性,没有这个器官,我们就成了抽象概念世界中的“盲人”。

换句话说,丧失视觉功能的“盲人”,只能用双手代替,由触觉转化构建出大象的“视觉表征”,这个过程包含了感知构建

因为我们没有抽象感知器官,也只能靠现有的感官代替来获得“感性材料”,去构建对“抽象”概念和规律等的认知,这个各自“摸索”的过程中必会出现众多“真相”

所谓感性材料,就是我们通过接触获得的主观感受,不仅是摸到象腿的主观体验,还有读到有关例如“爱情”描述时的心理感受——这时心中在构建关于“恋爱”的心理表征。

一个没谈过“恋爱”的人,可以通过大量接触各种“爱情”相关的感性材料,构建出与当事人同样的心理表征,还原关于“爱情”这个具体抽象概念的真实样貌。

其实,我们在构建关于“爱情”、“无私”、“共产主义”、“牛顿三大定律”在自己心中的心理表征时,就是在学习。

学习“抽象”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停摸索,才能接近真相。这个摸索的过程,就是去阅读、去实践、去经历,摸索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感性材料的过程。

道理很明显,盲人摸到大象的身体部位越多——积累的感性材料越多,就越容易接近真相。同理,阅读、实践和经历越多的人,就越有可能了解和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

反之,感性材料接触不足,更容易形成偏见,如果没有摸齐整头大象的所有身体部分,获得所有身体的各个表征,我们就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认知大象。

所以,感性材料的积累不足以构建全面的认知,就是我们偏见形成的最大成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再来,前人天天看到物体下落,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因为接触感性材料,还需要运用洞察和思考去构建转化,我们要从感性材料中抽丝剥茧,剔除感性材料中的无关“噪音”,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渐渐识别和把握抽象的重要特性,建立清晰、稳固的心理表征。

我们在学习或者认知抽象概念时,一开始往往很难直击本质、把握重点,就是因为最重要的方面往往并不是很明显,需要我们思考所得

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必将经历不同感性材料间和不同观念间的冲突与碰撞,如何评判取舍,何时兼容并蓄,逐步培养和拥有批判性思维,是成长和接近真相的关键。

积累所得的感性材料的真假、质量、数量,以及思维力的高低,共同决定了我们对于“抽象”的认知深度。“感性材料”和“思考力”,就像米和巧妇的手艺,想烹饪出绝世佳肴缺一不可。

学习就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这是由“感性材料积累需要的时间”和“思考分析需要抽丝剥茧的过程”,这两者共同决定的。

就像“识人”一样。

我们对某个人身高、相貌、体重、口音、狐臭等感知是即时的,因为我们有五种感觉器官。

但是,修正刻板印象,则需要我们长时间(大量)接触这个人,通过日积月累地相处,观察他待人处事的做法,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的脾气、性格、人品等等抽象特点。

如果只是偶尔接触几次,很容易形成“盲人摸象”的偏见,所谓“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就是大量接触感性材料和敏锐洞察后获得的“知根知底”性的了解。

最后,

生活中,我们只见到成功者开挂后的人生,却不见他们曾经遍体鳞伤的辛酸;我们只是见到明星镜头下光鲜亮丽的高光时刻,却看不到生活中跟我一样吃喝拉撒的邋遢日常。

只接触少量、片面的“感性材料”,都让我们远离真相,学习知识也是一样。

所以,停止和远离争执和偏见,而是去多读好书。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爬坡青年,为整体创造价值者,努力用文字改造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