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石滘村委会办公室,村干部向我讲述这里的故事,并随手展示几件村民用过的老物件。

走进石滘村,见到剑花,觉得很亲切。山间竹林里,竹竿拔高了,竹萚脱离了,竹笋萌生了。生活的时光,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更替交迭,永不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勤的网格员,驾上轻骑,穿街走巷,红色的马甲很醒目。阿婆蹒跚着走出老屋,村干部趋前搀扶,询问平安钟是否正常,饮食、睡眠是否都好。遇见邻家大嫂,闲话家常,互致问候。其间笑声阵阵,温馨怡人。

石龙山下,庙前工业区厂房整齐、宽敞。在恒隆里,阿婆向我细说庄稼。庄稼地后面是旧砖瓦房,旧房之后是石龙山麓,山麓遍植山黄皮和波萝蜜。这里无种桃花,但仿佛就是桃花坞,宁静、隐逸而又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乐趣。举目四顾,满山坡的波萝蜜令我想起紫清真人白玉蟾咏波萝蜜的诗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有此波萝蜜,人所厌弃鬼神惜。大如瓶笙身拳挛,长如囊枕针历刺。天西故是来处遥,天南亦有能相识。君不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骆驼。蜀犬吠月越犬雪,识与不识吾何。这首咏物诗借题咏波萝蜜来阐述阅历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白玉蟾(1134——1229)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影响的思想家、岭南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中国道教史上的“文教道士”,擅长“以诗传教”。元、明、清以来,其诗文流传很广。《全宋词》《全宋文》《四库全书》《道藏》等典籍均收录了白玉蟾的作品,其中诗1400多首,文250多篇,可谓著述宏富。白玉蟾的草书《足轩铭》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叱石山上有座小小的白祖庙,白祖庙旁边有个“天然石室”,相传是白玉蟾修炼的化身。

石滘村起源于宋代,靠山面水,山冈起伏绵延。山上多长松,山腰、山麓多构树和修竹,又广植白祖喜欢的波萝蜜,说不定白祖当年也曾来过这里游览。如果充分利用恒隆里和敦仁里现有生态资源,修筑“白祖诗坛”,与大湾坊山顶上的“松风阁”互相呼应,共同弘扬中华诗教,则会泽及后代,并通过文艺“双创”工作,助力石滘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石龙山下,林茂水清,空气清新而含香;文明梓里,人寿年丰,民风淳朴而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棠下特有的蕙兰,静雅而能坚定,耐旱耐晒,不择土壤,不为无人赏识而放弃,花开之时,美丽、自然。把这蕙兰带回家,随手一种,明春就会繁花吐蕊,摇曳春风。静默的旧房,一如这村子里的蕙兰。只要略为修葺,注入新内容,老房子就会生出新意思。绿蓠芭的掩映,或会萌生出动人的故事。

祖德传承,靠的是人心和齐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靠的是爱心和热心!当年远涉重洋的游子,也许不会忘却家乡的“德立报社”。这里是游子情牵梦萦、家乡风物和信息汇集的场所,也应该再度焕发出侨都赋能的新动力!

石龙山,大湾坊。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走出去的时候怀揣着梦想,而今,回归故里的脚步,坚实笃定,未来可期!

夜幕徐徐拉开,万家灯火恍如闪耀的群星。滨江新区之夜,竞如此闪亮和妙曼!我渐渐喜欢上石滘村了。感到劳累,就找块石头坐一会,默想一下松涛竹影和飞鸟鸣禽。肚子饿了,可以到山庄简简单单,点一份花生油捞河粉,爽嫩香滑,聊慰辘辘饥肠。吃饱了,大踏步走上华安路,就可以路通八方,无远弗届!

作者简介∶
赵一翰,男,1964年生。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蓬江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爱好书法,1988年,《青少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后,作品镌刻于福建东风碑林、本市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碑廊和慈元庙碑廊,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书法新论》、《烛光颂中国书法艺术大观》。爱好诗词,诗作发表于《冈州诗草》、《风雅翁山》、《江门作家》、《诗词报》、《岭海风骚》、《当代诗词》、《中华诗词》、《星岛周刊·环球吟坛》、《古今新会风光诗选》、《岭南风光诗选》、《中华诗词文库·广东诗词卷》、《广东中青年诗词选》、《世界和平诗词集》、《中华诗词年鉴》、《当代律诗抄》等。
责编∶何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