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植祥,原题《粉面子和粉条》。

秋收那段日子,收工回来,经过耿旺小家门口。看见耿家的女人在家门口,在大盆里镲土豆。土豆大的大,小的小,大个的还都是起土豆时挖断了的。

镲出来的不是土豆丝,几乎可以说是土豆泥了。

隔了一阵功夫,出去挑水,看见,盆子里八成满的水,水里泡着土豆泥。还不时搅动一下。

第二天,看见在院里好几处都摆放着案板、盖帘、木板,上面铺着一层白色的东西。

据说那是“粉面子”。问明白了,就是土豆淀粉。淀粉,那就太熟悉了。妹妹出生在六0年,虽说当时能够保证每个新生儿每天有一瓶牛奶。可是,母亲没有奶,一瓶牛奶不够吃的。就拿着副食本到商店里买代乳粉、藕粉等等,冲成糊糊喂。以致后来,我家晚上都喜欢用淀粉冲着喝点,当然前提是要放糖。

听村民说,庙沟的土豆粉面子大,十斤土豆,能出将近二斤“粉面子”。大概是听着我老是管着山药叫土豆,人们有时也顺着我的话头说。

村民自己做的“粉面子”,最后都做成了粉条。

过年时,吃的肉烩菜,平日吃的素烩菜,都离不开粉条。凉拌粉条和土豆丝拌粉条,还是待客下酒的凉菜。

做粉条,也是门手艺、技术。

选调进城,成家以后,也试着做过几次粉条。

用温水化开白矾,和好粉面,没有饸烙床子,只能用擀面棍擀成片,再切成细条,放进开水锅里过水。做过几次,有成功,也有失败。主要是粉面有时没和好。

倒是在炎热的夏季,吊了几次粉皮,吃起来味道很不错。

庙沟几乎家家都是自己做粉条。

那烩菜里的粉条,真香。

不知道是哪位大仙大神,说白矾不能吃。偏偏有人听,几乎一夜之间,无矾粉条、无矾油条都出来了。

我家烩菜,基本上不放粉条了。没办法,经不住炖,煮一会儿,就黏糊了,没法吃。遇到有卖农村粉条的,也买过两坨子,也不是那个东西了。

有人给我送过一次粉条,说是真正的农村粉条晒干了的。我用砂锅烩菜,放进去,炖了很长时间。确实,吃起来还是那个味道。可惜的是,吃了两顿就没有了。

所以,我不吃粉条了。为了少摄入淀粉,少摄入糖分,为了身体别再增加体重……理由一堆一堆的。其实真的理由只有一个:买不到那个东西,那个味道,那个口感了。

现在,没了粉条,还有白菜、酸菜、豆腐、豆腐泡等等,烩菜,依然是烩菜。当年,我们平时吃的大锅烩菜,里面除了土豆还是土豆,只能叫煮土豆,撑不起个烩菜的名堂。

当初,武川县知青办的主任,在学校的礼堂里,介绍武川县的情况。最后,能对上号的,也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粉条”这一样。别的,诸如家家做醋,马随便骑……就只能嘿嘿、哈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