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卷二有“僧賦蒸豚詩”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僧赋蒸豚诗

王中令既平蜀,捕逐余寇,与部队相远,饥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而赦之,问求蔬食。僧曰:“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馈之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公喜,问僧:“止能饮酒食肉耶,为有佗技也?”僧自言能为诗,公令赋食蒸豚,操笔立成,曰: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筯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

公大喜,与紫衣师号。东坡元佑初见公之玄孙讷,夜话及此,为记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莽山跳石子

注释:

王中令,即王彦超,北宋开国元勋,受封中书令;一说王全斌,宋初平蜀有功,卒赠中书令。箕踞,蹲踞于簸箕。佗,通假字,通他。饤,饤饾dìng dòu,食物摆盘码放。玉筯,玉筷。比并,并列,比较。膻根,羊肉。

公大喜,与紫衣师号,王中令(代表皇帝)大喜,赐予此僧紫衣师号荣誉。东坡元佑初见公之玄孙讷,夜话及此,为记之。苏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初,遇见中书令的玄孙王讷;夜谈中,王讷向苏东坡说起曾祖父王中令命紫衣僧作蒸豚诗的故事,苏东坡记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莽山黑豚

心得:

紫衣僧的蒸豚诗,堪称品牌猪的推介范文。外形特征栩栩如生,嘴长、毛短、瘦肉体型(浅含膘)。生境牧养的,品质上乘,长期在山中放牧,食药苗长大,植被丰富,药食同源物质足够牧猪挑食,只挑食嫩苗。

制作极简,切大块豚肉(或是猪腿),用芭蕉叶裹好,上蒸笼隔水蒸,蒸得熟烂后出笼装盘,淋上杏仁浆,红的肉,白的浆,透出金色,一道“金盘饤”蒸豚出品,色香诱人,堪用玉箸起食,才配得上这蒸豚的高贵。

此豚养法极简,放牧;烹法极简,素蒸。品质如何?紫衣僧不从蒸豚的口感着笔,而拿出羊肉来对比;用同样的方法制作羊肉,二者比较,那羊肉就像是啃藤条,吃不动,没有味。羊肉或是北宋人都认同的美食,比豚肉要好。而紫衣僧的蒸豚却出乎意外的好,远远超出羊肉。

莽山黑豚,有一道“骨肉相亲”出品,铁锅、竹蒸笼,笼下煮豚骨,笼上蒸豚片;三五分钟,豚片熟,剔透似玉,啖肉品汤,无不啧啧称奇。土里巴吉蒸豚与紫衣僧蒸豚文化相承,道法自然,诗意美食。欲做猪品牌,可向宋人紫衣僧学!

(文/牧猪人何勇 图/土里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