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九日下午十二时二十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射击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响彻了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运动员许海峰与王义夫在奥运首日早上进行的一项男子手枪慢射项目中,获得了三个亚军。中国在本届奥运金牌排行榜上的“0”纪录已经被刷新了。”
这是《人民日报》于1984年度中国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许海峰是“奥运三问”的第2个问题,也是中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许海峰的获奖服装、望远镜等参赛器材,现已被中国国家运动博物馆珍藏。他总是能很感兴趣地解释那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年来,许海峰一直都是一个传说。
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金饭碗”,投身于射击,凭借0.5的视觉只花了2年1个多月就赢得了中国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并把李对红,陶璐娜等奥运会冠军都训练成了“金牌教练”。
许海峰笑着说道:“我也是侥幸而已。”
“短短两年,就拿到了第一枚金牌。”
在体育界,像蝴蝶一样的事情多了去了,可许海峰却是个例外。
1982年开始练习射击,仅用了两个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获得了省级比赛的第一名。十一月加入省里,许海峰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国家锦标赛的总冠军。
今年六月,许海峰被选中,参加了亚洲田径世锦赛,十一月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终于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许海峰在1984洛杉矶奥运会自由射击项目上以566分夺得中国奥运第一枚金牌。
许海峰(右边)于1984年七月二十九日赢得冠军后,在赛后向他表示了恭喜。新华社
现在看来,像是“爽文”一样的体验,却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一段很疯狂的旅程。
一九七九年,许海峰在农村插了4年多的兵,被征召到了供销社,做了一名销售员。
“那时,我们的供销社很好,有一半的东西都在这儿。”
不过,在1982的时候,许海峰并没有拒绝。
“我请假了,想要训练一下枪械,但是供销社说可以,但是没有薪水。我很享受这种运动,”他说。
许海峰全身心投入到了枪械的训练中,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疯子。
“我以前用过的枪,现在都是毛了。”
许海峰是老一辈的人,他的身体素质已经远远不如现在了。
许海峰表示,当时的经费并不多,一队仅有两把枪。就连1984年洛杉矶奥运的金牌,也是从1975年开始的。
“这些弹壳都是用最简易的方式包裹起来的,里面的弹丸都被烧成了灰烬,用最普通的话来说,就是毛发。由于子弹是铅制的,久而久之,上面就会生出一片白发,所以比赛之前,我们都要用油布擦洗。”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设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训练环境。
“我是在一九八二年年底去安徽的,在冬季训练的时候,我们的双手都会出现冻伤,在零下三四度的户外训练,又拿着一把手枪,导致我们的血流不畅。”许海峰说道。
最困难的是,在那个时候,甚至没有任何关于枪械的材料。
许海峰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我那时经常在思考自己的策略和训练方式,根本没有相关的信息。我最早看过的资料,就是一本用铁皮印刷的,专门用来做训练的。”
许海峰继续说道:“你应该没有见过,这是一种用铁笔刻上去的文字,再用胶水印刷机印刷的。”
许海峰只用了两年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一枚奥运会的冠军。
许海峰的视觉仅为0.5。在两年的供销合作社销售肥料时,他的双眼因氨中毒而受损。
但许海峰认为,这是一项没有太大的难度的运动。“0.5应该足够了,每个人都会,但是扣动扳机才是最困难的。枪法最重要的不在于眼神,在于稳定。眼睛只能监视,因此要对枪械摆动的规则进行分析。”
许海峰觉得,洛杉矶的金牌,也是非常关键的。
“我对许多事情都不太在意,你可以看看那一幕,我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放在心上。事后我也想过,要是我在那一天就发现这是中国的奥运会金牌,恐怕我也得不到。因此无论你怎么去努力做好你应该做到的,在赛场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别去考虑那么多。
“枪法变得更加精彩了。”
尽管许海峰在2004被分配到了击剑研究中心,结束了22年的职业生涯,但是他依然对枪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许海峰现在还在研究射击,他觉得这是一种更加刺|激的运动,而且对运动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拿我来说吧,我在2004的时候,资格赛和决赛的总分都是一样的,而这一次,我们要进行一场资格赛,然后再进行一场比赛,所以从八强变成了一场比赛。这次的比赛,比赛会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看头,越来越有可能出现意外。”
“目前我们的技术都差不多,官方的标准是632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平均子弹是10.5分。全国最好的成绩是636分,也就是10.6分。10圈的口径是0.5 mm,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子弹会被压缩到0.5 mm以下。”许海峰说道。
现在的武器,对他来说,精准度也提升了不少。“我们之前用的是活塞,后面有一个弹簧。后来,他发现能量不稳,就用了CO2,里面是干冰,温度也会发生波动。后面的木质支架,就跟变形金刚似的,可以随意调节,就跟人体融为一体。”
许海峰开玩笑地说,他对当今的体育健儿非常“眼馋”,他很乐意将自己的过去,讲给后辈听,让他们好好享受当下的环境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