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书院联合举办的“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公共教育”专题研讨在线上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张双利教授主持,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袁祖社、刘冬,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晓明、孙向晨、袁新等20多位专家学者云端相聚。本次会议分为大会主旨发言以及五场专题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冬书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陕西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两校哲学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陕师大的师生有不少来自复旦或升学复旦,复旦大学也有多位教授前往陕师大交流。因此,陕师大哲学学院、哲学书院希望借鉴复旦大学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复旦哲学学院全方位地交流哲学教育的模式;同时,陕师大哲学书院也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激发引导学生跨学科、多方位发展,发挥哲学的特殊优势。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在交流讨论中,提升两校科研能力与合作程度,各自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学程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冬书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

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通识中心主任尤西林带来“作为哲学的通识与作为通识的哲学——哲学书院的教育定向”的主题报告。尤西林教授系统梳理了通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背景,大学本来就是公共教育,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预先提供可综合统摄全部专业的主体性认知、意志和情感结构。他强调“哲学即通学”,贯通之学也;而陕师大哲学书院就是以专业的哲学来建立一种非专业的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是哲学化的通识教育与通识化的哲学教育,经由双向的还原,将大学各门专业所代表的人类知识与智慧内在统摄还原为人格发育的元哲学活动,而非分散的公共课的拼盘或是哲学专业的预科,并以此消除专业壁垒,培养学生大学教育特别要求的贯通能力。
主旨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不同话题进入了五场专题报告环节。
第一场专题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卫国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吴晓明带来“复旦大学哲学公共教育的探索”的报告。吴晓明教授指出,以前的大学没有神学不可能存在,现在的大学如果没有哲学则没有理由存在。复旦大学哲学公共教育的理念,可以上溯至马相伯老校长实行的哲学伦理学的综合教育。哲学利于打通各门知识,而非仅是各门知识中的一种;袁枚所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哲学就是其中的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哲学公共教育要超出知性反思的范围、超出思辨的观念论,要扎根中国传统,摆脱以洋为师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从而构建出真正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带来“理念贯通、学理契通、价值融通——学科制书院与哲学教育观念变革新识”的报告。他提到,陕师大哲学书院是国内首家以学科为名的书院,依托新文科背景培养复合性的拔尖人才,目前书院共有17个学院,400多名同学。陕师大哲学书院主张,哲学引领下的通识教育应当确立文化的大视野,旨在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营造一种健全人格顺利生产的全人情境,从而守护大学的生存之本。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张双利教授带来“哲学公共教育本科教学体系建设——非哲学专业学生哲学能力培养之复旦模式”的报告。张双利教授论及,哲学教育对高水平人才是个极端重要的平台,培养哲学能力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需要有超出自己的学科的能力,包括超越学科框架的抽象思辨能力和面对真实问题的综合认识能力。对于基础、需求、接受度不同的非哲学专业学生,复旦大学搭建了国内首个哲学公共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三阶两维的课程体系,在不增加学分的前提下,设置有梯度的体系结构,使学生们获得学习的纵深感。这个体系包括:①一阶课,即导论类课程,帮助学生进入哲学领域;②二阶课,包括经典导读研读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帮助学生进阶学习;③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2+X的培养模式进入哲学五大专业方向的学程或辅修学士学位。一阶二阶课程精选名师大家开设,这些老师都是在哲学专业教育中颇有心得的教学能手,做到“教而优则公共”,并通过搭建教学团队以实现优质课程的代际传承。经过20多年的建设,哲学公共教育的复旦模式也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2010年以来,78位教师开设课程120余门,累计开课760次,校内学生选课达5.5万人次;开展讲座1000余场,学生参与达10万人次;在超星尔雅、慕课Mooc、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的线上课程也广受欢迎,选课学生达到104万人次。B站、抖音等平台的线上课程观看量突破了3000万人次。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尹兆坤副教授带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哲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陕师大哲学书院旨在融合通识教育与哲学教育,规避两者实用化、专门化的弊端,同时突破现代大学学院系科制度的局限性。尹兆坤副教授介绍了书院目前的组织架构设置及五大教学模块,重点介绍了特色课程《关中文化十八讲》,通过荟集名师教学、组织助教进行小班化圆桌讨论,以打造精品课程。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为祥带来“诵读、对话、讨论——书院教育对知识传授教育的纠偏与补充作用”的报告。丁为祥教授作为一线教师,向与会教师们介绍了他在书院开设《传习录》导读课的体会和感悟。他谈到,相比哲学专业的同学,书院的同学们学习《传习录》时,没有套路和匠气,通过诵读、对话和讨论的步骤,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他很享受与书院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互动。他认为,书院的教学模式将同学们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一种思想的操练、主动的对话与兴趣性的参与,学生的抉择更具主体性,从而起到了纠偏与补充作用。
下午,第三场主题发言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敬峰教授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题发言第三场:郁喆隽副教授、宋宽锋教授、郭晓东教授、刘丽华主任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喆隽副教授带来“经典文本的语境化与反身阅读——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为中心”的报告。郁喆隽副教授从他开设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课程出发,介绍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实践过程与授课心得。他强调,要将经典阅读与实际问题思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文本中的思想资源和思路去理解自身的处境与问题,走向反身性的阅读。据了解,这门课程获得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视频课程等荣誉,在校内也广受学生欢迎。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宋宽锋教授带来“经典文本的祛语境化解读与哲学通识教育的方式探求”的报告。宋宽锋教授也介绍了他开展罗尔斯《正义论》通识课的体会。由于《正义论》的难度很大、牵涉知识多,宋宽锋教授强调一种祛语境化的解读思路,把经典里蕴含的思想与日常思考发生结合,将之不断简化缩约,归结为其到底致力于解决何种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郭晓东教授带来“谈谈通识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春秋》三传选读为例”的报告。郭晓东教授在开设公共课程时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重视文本的知识性,如历史、礼制、风俗等国学知识可以引发学生兴趣;重视知识本身的专业性,把握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重视文本讨论的开放性,对《春秋》三传的立场,采取开放探索的模式,进入不同的诠释体系中把握各自的义理。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丽华老师带来“复旦通识教育哲学板块的设计、运行及保障”的报告。她指出,复旦通识哲学课程强调经典文本的阅读,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复旦通识课采用邀请授课制,有效保障了课程质量。此外,中心还不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出版了复旦文库、读本系列、《复旦通识100》等成果汇编,并打造复旦通识月等系列讲座,保障了复旦通识教育的良好运行。
第四场报告由刘丽华老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姚宁远副教授带来“数理逻辑跨学科学程建设”的报告。他提到,数理逻辑学科的特点是难、冷、僻,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强度大、难度高、流失率高、专业教师少,分布稀疏。因此,在复旦2+X的培养模式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整合跨学科资源,统合设计了数理逻辑的跨学科学程,依托各学院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数理逻辑课程,便利数理逻辑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该人才培养项目也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徐波副教授做题为“哲学公共教育与本科生2+X培养方案”的报告。徐波老师详细介绍了复旦2+X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内涵,以及哲学学院2+X方案的设计思路,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在这样的一个人才培养大框架下,复旦哲学公共教育通过精妙的设计,其一阶、二阶课程对应于学校培养方案“2”中的通识教育部分,三阶课程则对应于“X”中的学程/学位辅修部分,在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良好地保持了哲学公共教育的系统性、进阶性。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王辉副教授带来“哲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的报告。陕师大从2019年开展新文科建设,在哲学学院是以哲学为主,辅以文学或历史,采取入校选拔、二次分流的制度,力图培养厚基础的跨学科人才。通过开展文史哲融合课程,以推进学生在文史哲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他还介绍了陕师大哲学学院学业指导的工作流程,并对目前探索中的困难作了相应的反思和总结。
第五场报告由徐波老师主持。

主题发言第五场:王文琦副主任、袁新书记、林晖副院长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分党委书记袁新副教授带来“面向社会人士的哲学教育”的报告。袁新书记介绍了复旦大学面向社会进行哲学公共教育的各种探索,从2000年开始,通过开设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哲学课堂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了各类高水平哲学课程,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复旦哲学也尝试通过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向社会进行哲学普及教育,反响良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教授带来“从教育哲学到哲学教育:中学哲学教育的探索与推广”的报告。林晖教授提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面向中学的公共哲学教育是基于教育哲学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的。从2006年开始,陆续与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华师大教育学院合作举办教育哲学系列活动,并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出版了《教育哲学评论》等研究成果。之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调研了上海市一批中小学,哲院教师参与指导了“儿童哲学”类成果的出版并获得国家奖项。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指导并在上海及周边多中学开设哲学类兴趣课程和系列讲座。从2020年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学校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与多所中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哲学教育实践基地,连续举办了全国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港澳中学生博学计划,开设高中哲学课程,组织初中哲学社团,持续探索与推进中学的哲学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文琦讲师带来“哲学公共教育的探索与反思”的报告。王文琦老师指出,哲学专业教师应自觉构建教学风格,以哲思融合智慧,回应时代热点;同时陕师大哲学书院应凝练学科优势、发掘学科资源,发挥关中学者坚守和厚重的底色,应对新文科情境下的重重挑战;将道、学、政三者有机结合,探寻和开发教育之外的教养和教化的功能。
最后,哲学学院袁新书记作总结陈词。他指出,与会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公共教育案例,对于今后的哲学教育开展很有启发,希望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书院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加团结合作,之后在哲学公共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取得更多成效。
本次教育研讨会在充满睿智、饱含理性而富有智慧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两校学者纷纷表示,希望继续深入交流、互相启发,期盼春暖花开时节线下会晤,推动两校哲学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公共教育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