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董存瑞烈士陵园实施扩建,并修建了董存瑞纪念碑,当时隆化县民政科从事陵园筹建工作的冀兴坡奉命到北京请毛主席题词,他这一趟是带着全县22万人的请求来的,但毛主席并没有同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切还要从1948年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5月25日下午四点左右,时任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来到隆化城视察战果,当他走到隆化中学前面时,发现一个班的战士们围在一只鞋子身边哭泣,他很是好奇,部队打了胜仗怎么这些战士对着一只鞋子哭泣呢?

他带着警卫走到那些战士面前询问,这才得知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了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他只身托着炸药包,炸掉了一个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型碉堡,英勇牺牲了。

战后,董存瑞班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只找到了他的一只鞋子,好像是班长的,现在他们正对着这只鞋子哀悼他们的班长呢。

程子华听后沉默了好一会儿,对全班战士说了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后,转身对边上的秘书说道:“齐肃,你连夜到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去,让他们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交给《群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当天晚上,齐肃就带着两个战士骑马来到了董存瑞所在的师政治部宣传处,讲明来意后,宣传处的干事建议他们去团里去,只有那里才能了解到一手讯息。齐肃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团政治处,该团干事向他们谈了了解到的情况,并将营、连两级的报告拿给了齐肃。

团政治处的干事说道:“现在能搜集到的材料就是这些,里面还有董存瑞同志那个班的材料,我建议你们不必再下去了,而且部队正在运动中。”齐肃听了他们的建议,连夜赶回去整理资料。

从连里送上来的材料中写道:面对封锁前进道路的桥型碉堡,董存瑞主动请求要带着爆破组上去炸毁它,连领导同意后,全组三人向前爬去,董存瑞夹着炸药包,另一战士带了一个三角叉,那是比着碉堡和沟底的距离做的,把三角叉立在沟底用来支撑炸药包,使其贴在碉堡底部,然后爬到较远的位置拉响导火线,这样既可以炸掉碉堡又可以安全撤出。

可惜在向敌人碉堡接近过程中,其他两名战士负伤倒下,只有董存瑞一个人冲到了碉堡底下,而三角叉却没有带上来,如果退回去拿三角叉很可能被敌人击中,那就再也上不来了,而且总攻发起的时间已到,再也没时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

这时,连里的同志清楚地看到董存瑞想找个什么东西来支撑,可是桥下周围没有适用的七彩,这时我军冲锋号响起,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手托起炸药包,紧贴碉堡底部,一手把导火索拉着、“轰”地一声,敌人的碉堡飞上天,机枪哑了,全连同志顺利地冲进隆化中学的操场大院,把一个连的敌人压缩在最后一个碉堡内。

敌连长还想强迫部下顽抗,这时一个被我军俘虏过来的战士突然站起来向敌碉堡喊话,因为那敌连里有好几个他的老乡,他指名道姓地喊道:“别听长官的谣言,解放军优待俘虏,你们看我不是很好嘛!”随着这喊话声,敌兵群起打死了敌连长,一个个走出碉堡缴械投降,整个隆化城至此全部解放。

程子华看完这些汇报材料后,指示齐肃立即写一篇报道给报社送过去,齐肃走后,程子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提笔也写了一篇文章。

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刊登了齐肃写的《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同日,程子华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也同样发表,文章中对董存瑞的英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齐肃的报道是有关董存瑞英雄事迹的第一篇报道,新中国成立后,董存瑞不朽的事迹也入选了中小学课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1978年5月25日,董存瑞牺牲三十周年时,刚刚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长的程子华在贺晋年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隆化县,在万人纪念董存瑞的大会上,亲自讲述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在董存瑞烈士陵园接待室中,程子华亲手写下了“学习董存瑞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八一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董存瑞》,在牺牲时董存瑞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后来电影编剧称这个口号并不是真实的,他们只知道董存瑞最后呼喊了一句,但并不清楚是什么,而当时解放战争正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因此,董存瑞喊的那句话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关于董存瑞生前喊的话,直到1998年才知道了答案,在董存瑞英勇献身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曾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战友郅顺义回忆说:“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拉开了导火索,导火索只能燃七秒,他是知道的呀,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纵身一跳就朝他奔去,董存瑞看见了,他大声对我喊道:‘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桥型碉堡就被炸得粉碎。”

因此,董存瑞直到牺牲前也在牵挂着战友的生命安全,这正是英雄在关键时刻内心的最真实反应,不管是电影还是实际情况,都不会影响英雄在后人心中的伟大形象,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战友们的生命,这样的事迹是不朽的!

董存瑞牺牲后,郅顺义将悲痛之情化作战斗的激情,在此后的战役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多次闯入敌阵,先后活捉140多名敌军,成了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但他永远也忘不了董存瑞牺牲前对自己的呼喊!

解放后,郅顺义经常到董存瑞家里看望他的父亲和家人,董存瑞爸爸亲切地叫郅顺义“好儿子”,而郅顺义也将董存瑞父亲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两位生死相隔的战友以这样的方式在守护彼此。

1950年9月,董存瑞被评选为全国战斗英雄,他的事迹虽然被很多人知道,但直到1953年之前也没有一本专门介绍董存瑞事迹的书籍问世,还是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亲自过问,天津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董存瑞的故事》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共青团中央要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彰一批青年英雄,号召全国的年轻人们学习他们的事迹,董存瑞事迹入选其中,但当时除了董存瑞牺牲时营、连两级汇报上来的材料外,只有齐肃和程子华的文章了。

数天之后,胡耀邦找到了编辑人员,问他们什么时候能把书编完,编辑人员说道:“我们手头上关于董存瑞同志的资料太少了,需要去调查采访才行,没有几个月是写不完的。”

胡耀邦立即指示:“你们手头的工作都放一放,再找几个编委,三个月编成行不行?”编辑人员听后表示会尽力完成。此后几个月的时间里,编辑人员先后采访了董存瑞生前的战友、首长、隆化县相关人员和董存瑞童年时的伙伴等,收集了大量关于董存瑞的资料。

编辑人员听着大家的讲述泣不成声,董存瑞的英雄形象也一点点深入他们的脑海,采访结束后,他们立即投入工作当中,面对英雄事迹,他说:“我嫌自己笔笨,不能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地将董存瑞英雄的事迹体现在纸上。”

三个月后,共青团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印发了《中国青年英雄典范》一书,引起了强烈反响,书中不仅记录了董存瑞的事迹,还有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丁佑君等人的事迹。

在胡耀邦的亲自过问下,董存瑞的事迹得以被传颂至全国各地,大家都被董存瑞的精神所感动,激励了一代代的年轻人。

为了纪念董存瑞烈士,1954年,隆化县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烈士陵园年的建设非常关心,朱德、程子华、洪学智、聂荣臻、张爱萍等先后为董存瑞题词,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向董存瑞同志学习。

1956年冬,董存瑞烈士陵园计划扩建,隆化全县22万人民都希望毛主席能为董存瑞烈士题词,这一重任落在了隆化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的冀兴坡身上。

几天后,冀兴坡带着县委的信前往北京,到中央办公厅东北口,一个身穿蓝布衫的干部接待了他,告诉他下周三再来,冀兴坡住在旅馆等待,星期三那天他又去了办公厅,这次被介绍到政务院内务部,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接待了他,并让优抚司邹司长接待他。

冀兴坡到优抚司后介绍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修建烈士陵园的情况,邹司长听后非常感动,让他等待消息,一星期后,冀兴坡再次来到优抚司,邹司长告知他这事领袖们还没有定下来,让他先回县里去。

无奈之下他只能先回去,1957年正月底,他第二次来北京,到优抚司询问后得到的回复是还没有题词,要再等一段时间,4月中旬,冀兴坡第四次到优抚司询问,对方的回答依然是还没有定下来。

直到6月初,冀兴坡第五次到优抚司时,邹司长递给了他一张16开大的题词,只见上面写着“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落款是朱德,冀兴坡看着这幅题词很是激动,但让他纳闷的是全县人民是请毛主席题词,怎么换成了朱总司令,难道是毛主席拒绝了?可是他还给刘胡兰题过词呢,为什么不给董存瑞题词呢?

也许是看到冀兴坡的疑惑,邹司长告诉了他其中缘由,原来这封信上报到毛主席那里后,他觉得自己不适合为董存瑞题词,而是请了朱总司令为董存瑞题词,毛主席说刘胡兰是群众,他题词可以,但董存瑞是军人,朱总司令题词才是最合适的,冀兴坡这才领悟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伟大友谊,以及毛主席对朱总司令的尊重。

冀兴坡得到答案后非常感动,从这之中他更是体会到了毛主席对董存瑞烈士的重视,回到隆化县后,他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县领导后,大家都对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无比钦佩,也为他们之前的行为感到惭愧。

几天后,冀兴坡带着任务又去了北京,他此行是为了将四块长2.2米,宽0.6米的大理石运回隆化,10月18日,朱总司令为董存瑞写的题词被镶嵌在了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的正面。

1991年,隆化县决定为董存瑞烈士陵园修建永久性园名,因为在这之前,烈士陵园园名都是吊挂式的,每年都要花钱维修,费时费力还显得不够庄重,隆化县委这才起了这一心思。

但是要请谁题写园名又是个问题,这个重担落在了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吕小山身上,接到任务后,他想了很多人都觉得不适合,最后他突然想起了十二年前的一件事。

那是1979年农历大年初一,当天下着雪,他正在家里吃饭,园子里的值班人员找到他说有二十多人要给董存瑞“上坟”,吕小山放下碗筷赶到陵园,才知道是董存瑞生前部队11纵队33师师长周仁杰带着全家来祭奠董存瑞来了,这一幕让吕小山时隔多年都无法忘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仁杰

想到这里,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北京,找到了已经离休的周仁杰将军,他将县里想要给董存瑞烈士陵园修建永久性园名的事说了出来,请老将军帮忙,周仁杰二话不说答应了他,不久之后,周仁杰将萧克上将题写的园名寄到了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

1998年5月25日是董存瑞英勇牺牲50周年,为了搞好这次重要的纪念活动,隆化县从1997年就开始着手准备,河北省和承德市对此都非常重视,先后拨款200多万元对董存瑞烈士陵园牌楼、纪念堂等进行了维修,董存瑞塑像也被更换为铜像。

此外,他们还在纪念碑和烈士墓两侧各建了一座长24米、高4米的题词碑廊,为了使题词碑廊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隆化县在纪念烈士牺牲49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向各级领导、董存瑞生前部队领导、战友和各界人士发出了征集题词和纪念回忆文章的邀请函。

此外他们还请出和杨尚昆有忘年交的县计划生育宣传站站长的刘文,请他向杨尚昆求一幅题词,刘文接受了这个任务,1997年8月14日,刘文赶到北戴河与杨尚昆见面,他说:“明年就是董存瑞为解放隆化英勇献身50周年,隆化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您是我党我军的缔造者之一,我们县里想请您老人家给题个词,不知您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杨尚昆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刘文问他自己能立即拿到题词么,杨尚昆哈哈一笑:“50周年嘛,当然是明年写了,今年才49周年,现在写了不就是弄虚作假喽!”

刘文只能回去等待消息,进入1998年,隆化县各项纪念活动紧张进行着,纪念馆、碑廊等都布局完成,各级领导的题词也先后到位,唯独差了杨尚昆的题词,县里得知后连忙派刘文去北京,等他到北京后才得知杨尚昆去了浙江杭州视察。

刘文只能住在宾馆中等待,直到5月15日他还没拿到题词,只能给县里打了个电话告知此事,县领导得知后让他不要着急,只要赶在25号之前写出来就行。

刘文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了三天,5月18日上午10点整,刘文接到了一通电话,那便是杨尚昆的秘书,告知他题词中午就会到,拿到题词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回县里,将题词交给了筹备委员会。

5月22日,杨尚昆为董存瑞烈士的题词“纪念董存瑞烈士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等字被镶嵌在题词碑廊中央,使得本次纪念活动举办顺利,活动结束后,县委派刘文给杨尚昆带去了感谢信,杨尚昆笑着说:“谢个啥子呦,这是我做得了,也应该做的事嘛!今年夏天吧,我还要去承德,这次到隆化走一走,看看地方和县里的同志。”

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杨尚昆就住进了医院中,刘文到北京看望,杨尚昆反而抱歉地对他说:“恐怕今年去不了承德和隆化了,写的字还满意吧?隆化那里有没有水灾啊?”看着病重的杨尚昆仍然在牵挂着人民群众,刘文不禁感动落泪。

两个多月后,杨尚昆与世长辞,在追悼会后,杨尚昆办公室主任对前来吊唁的隆化领导同志们说:“首长给董存瑞烈士的题词,是一生中最后一件题词,请你们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