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领,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学员,首届中青年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学员,重庆书协理事、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重庆青联常委、重庆青年书协主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书法导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文化育人导师、兰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挖清隶审美的时代意义

文 | 王军领

清代隶书作为汉代隶书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在书法史尤其是隶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的意义。

清代隶书较之于汉隶,一是丰富了表现形式,更多的以墨迹的面貌出现,或者说我们看到的清隶的墨迹版本更多,而汉隶均为石刻墨拓;二是清代隶书名家辈出,有据可查的善隶书者可达三五百人之多,而汉隶很多著名碑刻书写者无据可查;三是清代隶书较之汉隶,经典范本较完善,隶书名家多数精通篆书、篆刻等,或诗词文章学养深厚,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审美价值判断。

言必秦汉的学书观念代代因袭,使得清代隶书“格调不高”、清隶不可学、清隶笔法过于简单等片面结论一度弥漫书坛。而多数书家人云亦云,并没有对其中缘由做深入研究。

即便是权威的国展,取法清代隶书的作品能够入选也是近几年才有,换言之,评委层面对清代隶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缺乏正视。

清代隶书由于年代较近,留存墨迹范本众多,从可见的墨迹中可知,清代隶书墨色饱满、气象雄浑、正大端庄者居多,且书写性较强。隶书代表书家综合修养较高,群体现象分明,对研究清代隶书而言,具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他们的学书理念和书法理论体系对书法审美观念对后世有较强的影响。

因此,清代隶书作为书法史上的重要高峰,对其进行深挖既符合当代展厅的审美需求,进一步丰富书法面貌,又有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