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初期,日本帝国的战斗机主宰了中国的天空。 为了扭转局面,中国政府进口了高射机枪和高射炮系统,还邀请了外国军事顾问。 1930年代后半期,苏联和美国的战斗机飞行员都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1937-1945年)爆发前,中国军队9600人的标准步兵师应有轻、重机枪274挺,其中重机枪的份额为10%。 在实践中,机枪总是短缺。

民国主要国产武器的源头 汉阳兵工厂

第一挺机枪是勃朗宁 M1917,采用 7,92 × 57 mm毛瑟弹,是中国企业大量生产的机枪。 它 武器由约翰布朗宁与柯尔特公司合作创建,是马克西姆机枪的类似物,但不同之处在于设计更简单。
中国版的水冷机枪被命名为30式或三十(节)式(1921年正值民国第十年故称卅节式)。第一挺是在 1921年10月10日在时任直鲁豫三省副巡阅使的吴佩孚推动下汉阳兵工厂制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 吴佩孚
卅节水冷式重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腾冲战役期间,使用卅节式水冷式重机枪的中国军队

美军采用的M1917重机枪被认为是非常可靠的,但它的中国仿制品做工不高,射击延迟很大。 但是,由于缺乏更好的东西,中国军队一直使用这些机枪直到 1940 年代后期。 一些 30 式机枪安装在自制的防空射击装置上。
还有消息称,193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府采购了一批7,92毫米重机枪Ckm wz.30。 这挺机枪是勃朗宁 M1917 的波兰版本。
美国加入二战后,1943年后蒋介石的军队也透过美国的租借法案获得2,160挺美国原厂的M1917。这些正版机枪能够跟三十节式共享零件,使用起来也和三十节式差不多,唯独其使用的.30-06斯普林菲尔德子弹却不能与当时国民革命军使用的7.92×57毫米毛瑟子弹通用,需要由美国提供,从而造成弹药补给上的困难,, 标准的 M1917A1 三脚架机器提供了足以向空中目标射击的仰角。

原装的 M1917勃朗宁重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勃朗宁M1917A1机枪处于高空射击位置

M1917A1机枪在机器上的射击位置的重量为47公斤。 容量为 250 发。 射速 - 600发/分钟。 由于采用水冷方式,这种机枪可以长时间进行猛烈射击。

卅节式水冷式重机枪

根据各种估计,国内生产了3400多挺卅节 式机枪。 随后,这些机枪被用于内战和朝鲜半岛敌对行动的初期。
德国的7,92毫米MG.08重机枪在中国很受欢迎。 与本世纪初的许多其他样品一样,这把 1908 年定型的机枪是在 Hiram Maxim 开发设计的基础上制造的。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MG.08重机枪

1930年代上半期,德国机枪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之后MG.08获得了防空瞄准具、滑动防空三脚架和肩托,射速增加到650发/分钟. 但同时,机枪在战斗阵地的质量超过了60公斤,对它的机动性有影响。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24式重机枪

从1935年开始,汉阳兵工厂根据在德国获得的一套资料,开始生产24式机枪(德国MG.08的中国授权版)具有更高的做工和良好的可靠性。(截止到抗战结束,二四式重机枪共生产了18600余挺,成为中国抗战的最重要的主力兵器之一,被日军称为“死神镰刀”。)

民24重机枪
民24重机枪
民24有对空射击能力

30 型、M1917A1、Ckm wz.30、MG.08 和 24 型机枪在连发射击时的精度和火力密度方面具有相似的能力。 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达到500 m。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企业生产的捷克斯洛伐克ZB-26轻机枪及其本土版本在中国军队中广为流传。

据布尔诺兵工厂的统计,从1927~1939年,累计向中国出口了30249挺ZB26轻机枪。而抗战全面爆发后,外援断绝,所需的捷克式轻机枪只能全靠自行制造。

在1937年前,生产规模较大的是大沽厂、21军修械所、太原厂(后不完全统计,先后仿制捷克式轻机枪的工厂有30多家之多)。

中国机枪的质量不佳引起了很多批评。 此外,由不同兵工厂生产的机枪具有不可互换的部件,这使得操作和修理武器变得困难。 ZB-26 及其本地版本没有获得自己的名称;在军队中,这种武器被称为“捷克轻机枪”。

国内改7.62mm口径,民兵用56式冲锋枪弹匣的的捷克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轻机枪已成为一种可靠且朴实无华的武器
ZB-26 使用德国 7,92 × 57 毫米弹药筒进行射击。 自动机枪通过从枪管中去除部分火药粉末气体来发挥作用。 触发机制允许发射单发和连发。 ZB-26 不带弹药筒的质量为 8,9 kg。 食物从盒式弹匣中取出 20 发,从顶部插入。 射速为600发/分,但由于使用了小容量弹匣,实际射速没有超过100发/分。

尽管 ZB-26 最初是作为手动开发的,但它经常安装在机器和轻型防空三脚架上。 捷克制造的轻机枪,由于相对较低的射速和 20 发弹匣,并不是防空火力的最佳选择,但它们的一大优势是重量轻且可靠性高。
在当时,ZВ-26 并不是一种很差的轻机枪,在部队中很受欢迎。 在没有专门的防空机枪装置的情况下,轻机枪经常用于向空中目标射击,这可以在讲述中日战争事件的剧情中看到。

1944年,加拿大根据租界法案援助中国4万挺布伦机枪,口径改为中国军队通用的7.92毫米,被称为79勃然。 这个型号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枪管与 ZB-26 区分,没有棱纹。 此外,在盟军一方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积极使用布伦机枪,装上英国26毫米弹药筒。

加拿大制造的 7,92 毫米布伦轻机枪
后来国内改为7.62mm口径,民兵用56式冲锋枪弹匣的的勃然机枪

1930年至1937年,法国Hotchkiss Mle 492机枪,改装为1914×7,92毫米弹药的机枪供应给中国。 中国企业组装了数百挺机枪“Hotchkiss”。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哈其开斯 Mle 1914 重机枪

与基于 Hiram Maxim 提出的设计的机枪不同,法国重机枪具有风冷翅片枪管。 在不更换枪管的情况下,可以发射 250 发子弹。 机器重量 - 47 kg。 射速 - 450-500 发/分钟。 机枪安装在三脚架式机器上进行射击。 机器的腿可以占据三个不同的位置,从而改变火线的高度。 对于防空火力,使用了一个特殊的附加机架。
1932年至1939年间,中国购买了7.92毫米哈其开斯M1922轻机枪。

哈其开斯 M1922 轻机枪

M1922机枪使用位于气体活塞枪管下方的长冲程气动自动机枪。 机枪的枪管是风冷的,枪管后部有棱纹以更好地冷却。 不提供在战斗条件下快速更换枪管。

1937年太原保卫战时,M1922机枪对空中目标射击

机枪由水平插入机匣盖上的机匣中的弹排供弹,可发射 15 发子弹。 射速 - 450 发/分钟。 重量 - 9,6 公斤。
1937 年,中国代表在捷克斯洛伐克订购了 1 000挺 ZB-37 重机枪。 在推出时,它是可互换枪管中最好的风冷机枪之一。

捷克ZB37重机枪

机枪的自动装置通过将部分火药粉末气体转移到枪管壁上的侧孔来工作。 机枪与机器的质量为39,6公斤。 对于防空火力,机枪安装在机器折叠滑动架的旋转体上。 防空瞄准具由环形瞄准具和后瞄准具组成。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ZB-53重机枪

为了向空中目标射击,机枪的射速从 500 转为 800 发/分钟。 由于相对于重机枪而言质量相对较小、工艺高、可靠性好和射击精度高,ZB-53 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
ZB-53在抗日战争中试射成功后,国民党军事指挥部希望大量采购此类机枪。 但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一切变得不可能。
在敌对行动中,中国军队缴获了数百挺日本重型 6,5 毫米 3 型机枪,这挺机枪是法国哈其开斯 M1897的授权仿制品,与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过的弹药筒和一些零件。

Type 3 的生产始于 1914 年。 加上机枪,机枪重54公斤。 由硬弹匣供弹 30 发。 在机枪的设计中,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加油器,用于在将弹药筒送入枪管之前对其进行润滑,以保证在武器污染的情况下可靠地运行,但增加了其复杂性并使其难以操作。 弹排是一种简单但在战斗条件下不是最方便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很容易变形并将灰尘和沙子带入机枪。
射速不超过470 rds / min。 由于使用了相对较弱的 6,5 × 50-mm 机枪弹药筒,Type 3 被认为不够强大。 尽管存在许多严重缺陷,但在中国东北的三家工厂生产了名为 Type 3 的 Type 13。
在1932式机枪的基础上研制出7,7毫米92式重机枪,也被日军在华使用,被中国军队缴获。
92式最常用于特殊的步兵三脚架支架,该支架带有一个用于防空火力的适配器。 这套配件包括一个环形防空瞄准具。

三脚架机器上的 92 型机枪处于防空射击位置

机器上的机枪重约 55 公斤,为了在战场上携带它,机器的腿上有插座,管状手柄插入其中 - 机枪像担架一样被携带。

92式机枪机组人员向空中目标开火

由容量为 30 发弹供弹或由每个容量为 3 发的铰接式刚性连杆组成的半刚性弹排供弹(总共 83 个连杆,总容量为 249 发)。 射速 - 450 发/分钟。
中国步兵也有日本制造的6,5式11毫米机枪,它是1922年在法国哈其开斯M1909机枪的基础上研制的,成为第一支日本制造的轻机枪。

11式轻机枪

11式机枪有一个独特的枪漏斗系统。 装载时,使用了 5 发步枪弹夹,插入特殊的接收器漏斗(最多 6 件)。 您可以在射击时藏身掩体。 需要额外润滑弹药筒,这就是为什么机枪机构在现场很快变脏,导致频繁延误的原因。

射击位置的 11 式机枪的质量为 10,5 公斤。 射速 - 高达 500 发/分钟。
11 式机枪具有许多对可靠性没有最佳影响的原始设计特征。 在日本熟悉捷克斯洛伐克ZB-26后,96式和99式轻机枪被创造并采用。

志愿军使用96式机枪

96式机枪造出来后,日军又嫌弃6.5mm口径,改成了7.7mm,就变成了99式轻机枪。这算是日军还算差不多的一款机枪。两者外观区分看枪口就可以了,喇叭口-锥形消焰器,可配备额外的折叠式枪托支架的是99式轻机枪。机枪的外号也差不多,叫拐把子。 射速 - 450-500 发/分钟。
对于在缅甸作战的中国部队,美国人提供了 M1919A4 勃朗宁机枪,口径为 7,62 × 63 毫米。 这种机枪是二战中美国连营级的主力机枪。 M1919A4 机枪重量相对较轻,已成为一种可靠性高的武器。

M1919机枪勃朗宁М4А2

M1919A4 和 M1917A1 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使用了一个巨大的风冷枪管,封闭在一个穿孔的外壳中。 没有提供在战斗条件下快速更换枪管。 此外,机枪还配备了新的低调 M2 机器,该机器简化了(与 M1917 机器相比)制导机制并显着减轻了重量。 Browning М1919А4 机枪与机架的重量为 20,5 kg。 射速 - 400-450 发/分钟。 弹带供弹可进行 250 轮。
虽然标准的 M2 步兵机器不允许以高仰角射击,但 M1919A4 机枪经常被用作防空机枪,为此它安装在特殊机器上。 这种类型的高射机枪配备了 坦克 和美国制造的装甲车。 中国部队还在防空炮塔上安装了机枪。
M1919A4 机枪的轻型版本是 M1919A6,于 1943 年投入使用。 M1919A4 机枪与 M1919A6 不同,它有枪托、两脚架和布制枪管。
日本投降后,M1919A4和M1919A6机枪被积极用于内战。 解放军缴获了一些风冷勃朗宁机枪,随后在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军队作战。

志愿军使用M1919A4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最强大的防空机枪是12,7毫米勃朗宁M-2。 国民党武装部队收到了460挺水冷和风冷大口径机枪。 12,7-mm“Browning”安装在装甲车上并由步兵使用。

M3A1装甲车装备一挺7,62毫米勃朗宁M1919A4机枪和一挺12,7毫米勃朗

水冷高射炮是近场防空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 但是,由于其重量过大,很难在便携式版本中使用这种有效的防空武器。

机枪安装在三脚架机器上。 由于水冷,它可以以550-600 rds / min的射速进行相当长的火灾。 机枪的质量为54,8公斤,发射前必须将套筒注满水,这并没有使武器更轻。 大口径机枪的附件套件包括一个手持式水泵,用于在外壳中循环冷却剂。

更通用的是带有风冷枪管的 12,7 毫米 M2NV 机枪。 机枪的机身重量减少到了 38 公斤。 射速 480-550 发/分钟。
国军还捕获了日本单管同轴 13,2 毫米 93 式机枪,这是法国哈奇开斯 Mle 13,2 1930 毫米机枪的许可版本。
重 39,45 公斤的机枪安装在 57,15 公斤的机器上。 但是,由于步兵机仰角不足,经常使用各种半手动方式对飞机进行射击。 最有成就的是成对的 13,2 毫米高射炮。

93 式重机枪由 30 发弹匣提供动力。 机枪射速达到480发/分,有效射程5000米,在打击空中目标能力方面,基于500毫米13,2式机枪的ZPU超越了所有防空步枪口径。 但是国军并没有俘获多少93-mm机枪。

除了上面列出的机枪,国共军队还有许多其他系统,如刘易斯轻机枪。

国装备的步兵用刘易斯轻机枪,发射7.7×56毫米步枪弹,枪管长670毫米,全枪长1280毫米,空枪重12.7千克,最高射速600发/分钟。

1928年至1937年间,中国从瑞士购买了较多的挺轻型瑞士KE7,92机枪(四川军阀刘湘控制下的华兴机械厂仿制了KE7轻机枪 6000多挺)。 瑞士机枪重7公斤。 它由一个 8,2 发弹匣供弹,射速为 25 发/分钟。

英国版KE7轻机枪

少量丹麦生产的 Madsen M7,92、M1916 和 M1930 轻型脚架式 1937 毫米机枪。

可以加三脚架,轻重两用
2010年11月底巴西警察大战毒贩时还在使用的麦德森

1933年至1939年期间,比利时购买了数千挺FN Mle 1930轻机枪,这门7,92毫米轻机枪是对勃朗宁BAR自动步枪的改装。

1930年代后期,苏联7,62毫米机枪在中国非常普遍。
根据中国的资料,直到1940年,苏联向蒋介石政府提供了MT-300轻机枪、DP-5轻机枪和600挺Maxim机枪。

DP轻机枪
前DP,后DPM。二者外观最明显的区别是DPM有小握把

可能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中国的统计数据没有考虑用于安装在战斗机和装甲车上的机枪。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1938-1939 年间有装备几十挺四联装 M4 高射机枪。

1938年,中国军队收到800挺7,92毫米芬兰拉赫蒂-萨洛兰塔M/26机枪。 机枪重量 - 9,6 kg。 子弹由弹匣供应 20 发。 射速 - 450 发/分钟。

芬兰轻机枪具有非常好的精度,但对灰尘敏感,难以维护且经常出现故障。 在服役和作战特性方面,它无法与捷克斯洛伐克ZB-26相比,中国政府也没有进一步订购Lahti-Saloranta M/26。
在国民党的部分地区和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直到某个时刻他们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直到1944年,几乎没有类似于苏联四联M4或德国双威灵索克尔的专门防空机枪装置36 "twin" 。

考虑到中国武装编队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机枪,而且经常使用各种弹药,这极大地阻碍了人员的供应、维护、维修和培训。
对抗空中敌人最有效的是美国制造的12,7毫米M2高射机枪,以及缴获的13,2毫米93式。
用于在击退日军袭击时射击空中目标 航空 在中国步兵部队中,最常用的是液冷机枪 M1917A1、MG.08 和 24 式,以及 ZB-53、哈奇开斯 Mle 1914、92 式和 M1919A4——它们都有风冷枪管。
如果重机枪从标准的通用三脚架上发射,那么轻机枪通常使用临时支架。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枪的防空火力的主要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迫使它们上升到无法对地面目标进行定向轰炸和炮击的高度。
当时在中国使用的一种相当常见的机枪弹药筒尺寸为 7,92 × 57 毫米,使用的是 Ss 子弹(德国 Schweres spitzgeschoß - 尖头重型)。 一颗重 12,8 g 的子弹在 700 mm 长的枪管中加速到 760 m/s。
对于从防空 7,92-mm 机枪射击,带有穿甲子弹 SmK(德国 Spitzgeschoß mit Kern - 带芯尖头)的弹药筒表现出良好的效率。 在 100 m 的距离处,这颗 11,5 g 的子弹沿膛线的初始速度为 785 m/s,可以穿透 10 mm 的装甲。
防空机枪的弹药还可能包括带有穿甲燃烧弹 PmK(德语:Phosphor mit Kern - 有核的磷)的弹药筒。 为了每 3-5 个常规或穿甲弹药筒调整机枪带中的防空火力,建议为弹药筒配备穿甲曳光弹 SmK L'spur(德语:Spitzgeschoß mit Kern Leuchtspur -带芯的尖头示踪剂)。
一枚重 10 g 的穿甲曳光弹在枪管中加速到 800 m/s。 其示踪剂的燃烧范围可达 1 m,超过了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 除了调整和目标指定之外,穿甲示踪剂弹药筒在突破油箱壁时可以点燃燃料蒸气。 考虑到日本战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装甲保护,没有密封油箱,用穿甲燃烧弹和穿甲曳光弹射击它们可能会非常有效。
然而,在德国拒绝与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后,装有特种子弹的步枪和机枪弹药筒停止供应,中国工厂主要生产装有铅芯子弹的弹药筒。
据中国官方消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共击落日军战机1543架,击伤日军战机330架。(考虑到中国军队拥有20-40-mm高射炮和75-88-mm高射炮,现在无法确定大约有多少日本飞机被步枪和机枪击落)
转载自 林尼克谢尔盖